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及本师单华东先生,无关时景,《江南雪》乃是一首诗,刊于2003年某冬日的《宁波晚报》。
周五临放晚学,一个高瘦身影赶进教室,我们已开躁的心瞬间宁静下来。单先生稳重地捋着须,作为政教处副主任,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风范,幽默也不失威仪。他问我们有无会写小诗的,说市晚报开了一个市初中生诗歌专版,稿件下周就要寄去。
我环视一圈,并无一人,自己平日也有诌些短句的习惯,故而自信地举起了手,跟着的还有二三同学。
“好,重在参与,试试也好。”单先生一顿,“各自先挑个两三首满意的给我看看。”
我从笔记中整理出三首,一首是关于写书的,一首是关于写雪的,还有一首已记不得了。我略作修改,周一早自学时就上交了。接下的课堂里满心期冀,可怜那时的我根本不知“拙”字為何意。
黄昏时分,我被单先生叫去了办公室。在斜进的夕阳里,他端坐案前,脊骨笔挺,十分清癯。
“我看了,大体可以吧,只是诗文一定要重视细节,帮你修改了下。”单先生淡淡一笑。他的骨感纵是隔着衣衫也能感受到,虽不到四十,皮相却要赶过年龄十岁,据说是昔年过度溺于烟酒所致。总之,他的笑在他的脸上,是要凭几分直觉去感受的。
单先生相中了《雪》,他将润色后的稿子递给我,说:“拿回去看看,有要商榷的提出来;如果暂没疑虑,就誊写到方格纸上。”
首先,单先生把标题改成了《江南雪》。是啦,更严谨了,这儿的烂雪片也透着三分灵秀,与北方雪委实迥异。整体上,物景格局未变,同步升华了抒情,也引出了哲思,诗言宛自天成。只知单先生专注语文教学,功底深厚,逻辑清晰,也强调学习方法,未曾想他还笔底生花。
读几遍下来,竟读出了所谓的意境。这是我头一遭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借景抒情和寓理于物,什么是弦外之音和余声绕梁,在这之前都是如同口号。单先生在诗词上的造诣,我不敢妄言,但于当时的我,已着实惊艳。
能变成铅字,是何等的欢喜,我冷静抄录完毕后,就压在了单先生的办公桌上。审稿更是一个焦灼的过程,从中秋到立冬,终于刊登出来了,全校就《江南雪》这一首上报,拿到样报的刹那,我如获至宝。
我一阵开心后就失落了:《江南雪》都快被单先生改得面目全非了,这是他的功劳。翻阅书诗底稿,有一句:“书含味内纹字如黑芝麻。”这也配叫诗!?民谣与短记交错,如四不像式的生拉硬凑,根本没资格谈韵味。
“我不会写诗,但喜欢读诗。”想起单先生说过的这句话,我不禁脸烫如焚。其实,我并未读过几首教材之外的诗,而课内学的诗又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单先生并未戳穿我这一附庸风雅的喜好,有时还会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读。回望当初,他从未忘矫正,常提醒:“做文如同做人,都要凭细节说话动人。”我骑车回家时,也有被单先生从后头追上的,闲话中会被问:“最近有读别人的好作品吗?”意指而不破,既令我深省,又全了我的自尊。
有段时间,我见到单先生都只是僵硬一笑,连头都不好意思抬,而他的笑依旧要心领神会。想法之初总是醍醐灌顶,实际还要经多年锤炼,才会渐臻成熟。
满足发表是一时的,《江南雪》的影响却是终身的,因非我独立写就,未敢称处女作。
我之后一直认真学业,未敢分心,到大学才有余力,虽未继续诗词,转攻小说和散文,至今也未窥门径,但总算知道了天高地厚,不敢说自己写的这些算文章,顶多是习作,而敢拿出手的,请人指点的真没几个。
我初中时的性子过度内向,略微偏激,成绩也平庸,单先生从未特别对待过中差生,甚至还会给予更多的关怀。至今回味,我深深感怀。单先生的文气与人格相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八个字到了如今的阅历才算领会透。
关于《江南雪》的记忆早已淡去,只依稀记得:
洁白的雪
纷纷扬扬 铺天盖地
……
你带着美丽的六角花
翩然而至
却又为何悄然逝去
……
我不禁自问
美的 是否能够长久
……
也不知记得对否,至于那张发黄的样报在二次搬迁后也找不到了,或许后来压根就不以为意了。的确,初稿怎样,修改得如何,都已不算事,要紧的是这桩事本身的价值。
多年后,我听说单先生被调去了同镇的另一所中学任教,离我家倒更近些,有两次回老家是在工作日,漫步路过那所学校时,院墙里飘出阵阵朗读声,思绪一下穿越到了当年为学子时。
我想去传达室询问,又止步了,年奔而立,却无所成就,愧见师长。离开后,我又是一番想法,世事也如江南雪一般无常,雪落是缘,雪化为伤,有雪而不见,是为憾。
真该登门拜访一下的,与单先生叙叙往事。
周五临放晚学,一个高瘦身影赶进教室,我们已开躁的心瞬间宁静下来。单先生稳重地捋着须,作为政教处副主任,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风范,幽默也不失威仪。他问我们有无会写小诗的,说市晚报开了一个市初中生诗歌专版,稿件下周就要寄去。
我环视一圈,并无一人,自己平日也有诌些短句的习惯,故而自信地举起了手,跟着的还有二三同学。
“好,重在参与,试试也好。”单先生一顿,“各自先挑个两三首满意的给我看看。”
我从笔记中整理出三首,一首是关于写书的,一首是关于写雪的,还有一首已记不得了。我略作修改,周一早自学时就上交了。接下的课堂里满心期冀,可怜那时的我根本不知“拙”字為何意。
黄昏时分,我被单先生叫去了办公室。在斜进的夕阳里,他端坐案前,脊骨笔挺,十分清癯。
“我看了,大体可以吧,只是诗文一定要重视细节,帮你修改了下。”单先生淡淡一笑。他的骨感纵是隔着衣衫也能感受到,虽不到四十,皮相却要赶过年龄十岁,据说是昔年过度溺于烟酒所致。总之,他的笑在他的脸上,是要凭几分直觉去感受的。
单先生相中了《雪》,他将润色后的稿子递给我,说:“拿回去看看,有要商榷的提出来;如果暂没疑虑,就誊写到方格纸上。”
首先,单先生把标题改成了《江南雪》。是啦,更严谨了,这儿的烂雪片也透着三分灵秀,与北方雪委实迥异。整体上,物景格局未变,同步升华了抒情,也引出了哲思,诗言宛自天成。只知单先生专注语文教学,功底深厚,逻辑清晰,也强调学习方法,未曾想他还笔底生花。
读几遍下来,竟读出了所谓的意境。这是我头一遭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借景抒情和寓理于物,什么是弦外之音和余声绕梁,在这之前都是如同口号。单先生在诗词上的造诣,我不敢妄言,但于当时的我,已着实惊艳。
能变成铅字,是何等的欢喜,我冷静抄录完毕后,就压在了单先生的办公桌上。审稿更是一个焦灼的过程,从中秋到立冬,终于刊登出来了,全校就《江南雪》这一首上报,拿到样报的刹那,我如获至宝。
我一阵开心后就失落了:《江南雪》都快被单先生改得面目全非了,这是他的功劳。翻阅书诗底稿,有一句:“书含味内纹字如黑芝麻。”这也配叫诗!?民谣与短记交错,如四不像式的生拉硬凑,根本没资格谈韵味。
“我不会写诗,但喜欢读诗。”想起单先生说过的这句话,我不禁脸烫如焚。其实,我并未读过几首教材之外的诗,而课内学的诗又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单先生并未戳穿我这一附庸风雅的喜好,有时还会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读。回望当初,他从未忘矫正,常提醒:“做文如同做人,都要凭细节说话动人。”我骑车回家时,也有被单先生从后头追上的,闲话中会被问:“最近有读别人的好作品吗?”意指而不破,既令我深省,又全了我的自尊。
有段时间,我见到单先生都只是僵硬一笑,连头都不好意思抬,而他的笑依旧要心领神会。想法之初总是醍醐灌顶,实际还要经多年锤炼,才会渐臻成熟。
满足发表是一时的,《江南雪》的影响却是终身的,因非我独立写就,未敢称处女作。
我之后一直认真学业,未敢分心,到大学才有余力,虽未继续诗词,转攻小说和散文,至今也未窥门径,但总算知道了天高地厚,不敢说自己写的这些算文章,顶多是习作,而敢拿出手的,请人指点的真没几个。
我初中时的性子过度内向,略微偏激,成绩也平庸,单先生从未特别对待过中差生,甚至还会给予更多的关怀。至今回味,我深深感怀。单先生的文气与人格相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八个字到了如今的阅历才算领会透。
关于《江南雪》的记忆早已淡去,只依稀记得:
洁白的雪
纷纷扬扬 铺天盖地
……
你带着美丽的六角花
翩然而至
却又为何悄然逝去
……
我不禁自问
美的 是否能够长久
……
也不知记得对否,至于那张发黄的样报在二次搬迁后也找不到了,或许后来压根就不以为意了。的确,初稿怎样,修改得如何,都已不算事,要紧的是这桩事本身的价值。
多年后,我听说单先生被调去了同镇的另一所中学任教,离我家倒更近些,有两次回老家是在工作日,漫步路过那所学校时,院墙里飘出阵阵朗读声,思绪一下穿越到了当年为学子时。
我想去传达室询问,又止步了,年奔而立,却无所成就,愧见师长。离开后,我又是一番想法,世事也如江南雪一般无常,雪落是缘,雪化为伤,有雪而不见,是为憾。
真该登门拜访一下的,与单先生叙叙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