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雪淡忆师影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及本师单华东先生,无关时景,《江南雪》乃是一首诗,刊于2003年某冬日的《宁波晚报》。
  周五临放晚学,一个高瘦身影赶进教室,我们已开躁的心瞬间宁静下来。单先生稳重地捋着须,作为政教处副主任,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风范,幽默也不失威仪。他问我们有无会写小诗的,说市晚报开了一个市初中生诗歌专版,稿件下周就要寄去。
  我环视一圈,并无一人,自己平日也有诌些短句的习惯,故而自信地举起了手,跟着的还有二三同学。
  “好,重在参与,试试也好。”单先生一顿,“各自先挑个两三首满意的给我看看。”
  我从笔记中整理出三首,一首是关于写书的,一首是关于写雪的,还有一首已记不得了。我略作修改,周一早自学时就上交了。接下的课堂里满心期冀,可怜那时的我根本不知“拙”字為何意。
  黄昏时分,我被单先生叫去了办公室。在斜进的夕阳里,他端坐案前,脊骨笔挺,十分清癯。
  “我看了,大体可以吧,只是诗文一定要重视细节,帮你修改了下。”单先生淡淡一笑。他的骨感纵是隔着衣衫也能感受到,虽不到四十,皮相却要赶过年龄十岁,据说是昔年过度溺于烟酒所致。总之,他的笑在他的脸上,是要凭几分直觉去感受的。
  单先生相中了《雪》,他将润色后的稿子递给我,说:“拿回去看看,有要商榷的提出来;如果暂没疑虑,就誊写到方格纸上。”
  首先,单先生把标题改成了《江南雪》。是啦,更严谨了,这儿的烂雪片也透着三分灵秀,与北方雪委实迥异。整体上,物景格局未变,同步升华了抒情,也引出了哲思,诗言宛自天成。只知单先生专注语文教学,功底深厚,逻辑清晰,也强调学习方法,未曾想他还笔底生花。
  读几遍下来,竟读出了所谓的意境。这是我头一遭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借景抒情和寓理于物,什么是弦外之音和余声绕梁,在这之前都是如同口号。单先生在诗词上的造诣,我不敢妄言,但于当时的我,已着实惊艳。
  能变成铅字,是何等的欢喜,我冷静抄录完毕后,就压在了单先生的办公桌上。审稿更是一个焦灼的过程,从中秋到立冬,终于刊登出来了,全校就《江南雪》这一首上报,拿到样报的刹那,我如获至宝。
  我一阵开心后就失落了:《江南雪》都快被单先生改得面目全非了,这是他的功劳。翻阅书诗底稿,有一句:“书含味内纹字如黑芝麻。”这也配叫诗!?民谣与短记交错,如四不像式的生拉硬凑,根本没资格谈韵味。
  “我不会写诗,但喜欢读诗。”想起单先生说过的这句话,我不禁脸烫如焚。其实,我并未读过几首教材之外的诗,而课内学的诗又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单先生并未戳穿我这一附庸风雅的喜好,有时还会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读。回望当初,他从未忘矫正,常提醒:“做文如同做人,都要凭细节说话动人。”我骑车回家时,也有被单先生从后头追上的,闲话中会被问:“最近有读别人的好作品吗?”意指而不破,既令我深省,又全了我的自尊。
  有段时间,我见到单先生都只是僵硬一笑,连头都不好意思抬,而他的笑依旧要心领神会。想法之初总是醍醐灌顶,实际还要经多年锤炼,才会渐臻成熟。
  满足发表是一时的,《江南雪》的影响却是终身的,因非我独立写就,未敢称处女作。
  我之后一直认真学业,未敢分心,到大学才有余力,虽未继续诗词,转攻小说和散文,至今也未窥门径,但总算知道了天高地厚,不敢说自己写的这些算文章,顶多是习作,而敢拿出手的,请人指点的真没几个。
  我初中时的性子过度内向,略微偏激,成绩也平庸,单先生从未特别对待过中差生,甚至还会给予更多的关怀。至今回味,我深深感怀。单先生的文气与人格相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八个字到了如今的阅历才算领会透。
  关于《江南雪》的记忆早已淡去,只依稀记得:
  洁白的雪
  纷纷扬扬 铺天盖地
  ……
  你带着美丽的六角花
  翩然而至
  却又为何悄然逝去
  ……
  我不禁自问
  美的 是否能够长久
  ……
  也不知记得对否,至于那张发黄的样报在二次搬迁后也找不到了,或许后来压根就不以为意了。的确,初稿怎样,修改得如何,都已不算事,要紧的是这桩事本身的价值。
  多年后,我听说单先生被调去了同镇的另一所中学任教,离我家倒更近些,有两次回老家是在工作日,漫步路过那所学校时,院墙里飘出阵阵朗读声,思绪一下穿越到了当年为学子时。
  我想去传达室询问,又止步了,年奔而立,却无所成就,愧见师长。离开后,我又是一番想法,世事也如江南雪一般无常,雪落是缘,雪化为伤,有雪而不见,是为憾。
  真该登门拜访一下的,与单先生叙叙往事。
其他文献
曾在中央电视台上看过记者采访回国讲学的丁肇中教授的节目,给我颇多感触。  记者问丁肇中:“您的每一个人生选择都很正确,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丁肇中答曰:“不知道,可能侥幸吧!”记者又问:“难道其中没有必然的联系吗?”丁肇中摇摇头,答道:“No,不知道。”记者并不死心,继续追问:“那么您是如何让每一次选择在日后不后悔的呢?”丁肇中两手一摊,说道:“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  记者有点儿困惑了,说:
1980年,五个男孩在大街上狂奔,他们要趁午休时间去游戏厅打破彼此的纪录。第二年,他们所在的学校关闭,男孩们被迫转学到英国各地。如今,他们中一人参军,一人做起了邮递员,其他三人分别成为电工、切石工、房屋中介。回想起年少时光,大家不禁感慨:那时的我们真的很亲密,那是真正的幸福时光。  还是1980年,托尼在彼得伯勒火车站与女友莎莉吻别。托尼22岁,是一名老师,莎莉21岁,是当地一名政府官员。一年后,
这些天,网络社交平台被一篇叫作《来自读库的求助》的文章刷屏了。简单点说,就是《读库》的库房面临一次意料之外的搬家,为了保证顺畅周转,节约资金,对库存书进行打折销售。  爱书之人,一定知道《读库》。人称六哥的张立宪在36岁时重新思考人生,决心抛下一切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做书”。15年间只专注于这件“小事”的他,以一己之力,最终创造出中国出版界的品牌奇迹,《读库》被读者认为是“有趣、有料、有种”的“
四年前,日本包袋潮流品牌Sazaby的社长森正督提出了一个非凡的创想:要在寸土寸金、奢侈品林立的东京银座开一家米店。可想而知,这个想法好比一块丢进湖里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层层大浪,社员们纷纷议论:“在东京最繁华的商圈开米店?谁来逛?谁会买?”  森正督说:“大米是最日常、最普通不过的食物,可也是最贴近消费者的生活理念。我们若能走一条别人不敢走的极致线路,就能让一粒大米在东京银座赢得一席之地。”  数
“不要妄想,家里不可以养宠物!”“自己都养不起?还要养狗养猫?”“寵物又臭又脏,到时候你收拾?”估计许多人和家中长辈提出要养宠物时,都被这样浇过冷水。作为21世纪的勇敢青年,在被爸妈拒绝养猫的第101天,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抱猫回家,在做好挨骂准备后,某天却发现自己变成了“空巢铲屎官”。  @呆头晨:我家的狗狗受邀成为妈妈练琴时的忠实听众,妈妈说:“狗狗都比你懂得欣赏!”说好的不喜欢、不支持、断绝亲子
自2020年3月起,几头亚洲象离开云南西双版纳的栖息地,一路“象”北走来,到2021年6月9日,已经走了448天、500多千米。除了给沿途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搅扰之外,象群也成为网红,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眼球。  其中,有一头象由于鼻突缺失格外受到网友关注,为了方便识别这个象群,人们便将它们称为“断鼻”象群。针对这次“断鼻”象群的离家出走,森林消防安全部门采用无人机跟踪监控,并和沿途地方政府
今天,我是崭新的,我从不认为自己已陈旧、过时,每一天,我都是新的。我取最早的露水,洗自己的脸,而后去镜子中,与自己相认。通过一面镜子,我会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只是,镜子里的那个,是冰冷的。  通过别人的眼睛,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甚至一张脸上的两只眼睛里,都会是不同的。我的内心,有柔软的闪电,也有愤怒的惊雷,这些别人都感受不来,只有我能看到。  我长了皱纹,我生了白发,但我依然宠爱自己。我是今天的主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入海里。有的被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头。我仍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想要它到的地方去。  从呱呱坠地起,我便孜孜不倦地追求。我张开柔软的小嘴,嗅着乳汁的芬芳,寻找我的生命之源;我伸出稚嫩的手臂,在空中用力挥舞,呼唤温暖的怀抱;我迈着蹒跚的步伐,睁开天真的双眼,只为在人群中寻到你的背影。有那么多次
如果让普通人列举10种濒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的生物,那这10种生物里很可能都是离人类亲缘最近的动物,几乎没有植物什么事儿。不过,有一棵树却以“全世界最孤独”为名片,收获了人类特殊的关心,让人们迫切地想要为它找个伴侣,繁衍后代。  1895年的一天,英国植物学家约翰·梅德利·伍德在非洲南部祖鲁兰诺耶森林散步时偶遇了这棵树。它坐落在森林边缘的一个陡峭斜坡上,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它的树干无比粗壮,从顶部
最近,“花手”一词成了网络热点,成功吸引了广大网友的注意力,在大家聊天的话题中也是频频出现。生活中,你肯定听到过“嘿,你会摇花手吗?”或者“为什么别人都会摇花手?我咋学不会?”之类的话。打开微博、抖音等交互软件,搜索“花手”,就会出现一系列表情包和短视频,各种教程更是数不胜数。那么,这么火的花手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火呢?  花手,是在抖音、微博平台上流行起来的一种手势,大致的做法就是:两只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