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人著述考略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峰峻嶒、九原迤逦的忻州,历朝历代不乏杰出的学者文人,他们孜孜耕耘,为我们留下许多精神瑰宝。按光绪六年所编《忻州志》,这方面最早的人物当推西晋的秦秀和北魏的梁越,遗憾的是,他们的著作今已不存,然就其学问,抑或是他们当时在全国学术文化领域的地位和声望来说,后人除元好问之外,尚无可以与之匹敌者。
  据《晋书·秦秀传》载,秀乃魏骁骑将军秦朗之子,少敦学行,以忠直知名,咸宁中为博士。何曾和贾充是两个参与过司马炎代魏活动的大奸臣,秦秀一向鄙视他们。这两个人死后,朝廷曾先后下令礼官议其谥号,秦秀按照这两人一生的行事,依据《谥法》写出《何曾谥议》与《贾充谥议》,建议谥何曾为“缪丑公”,谥贾充为“荒公”,当然都是恶谥了。虽然由于朝廷的庇护,都没有被采纳,但也令朝中的奸佞之徒闻而起惧。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篇》中写道:“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贾充之谥,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 可见对秦秀的谥议之作评价之高了。这两篇谥议之作均载于《晋书·秦秀传》中。先父李良和在他的《忻县前辈著作书目》(以下简称《书目》)中写道:“秦秀当西晋初博士官二十年,经学深湛,直接汉魏,其所著书虽不传,然研究忻县地方文献者当以此为渊源,故记其行略云。”


中州集

  梁越跟秦秀一样,也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他博综经传,无所不通。因此,北魏太祖(拓跋珪)让他授诸皇子经书。太宗(拓跋嗣)即位后,以师傅待之,恩赐祝阿侯。后梁越出为雁门太守,拜光禄大夫。先父在《书目》中说:“梁越在北魏之初为经学大师,《魏书》儒林传列其人……其学问渊博,师承有自,盖可知矣,惜其著作不传,录其学行,以资景仰云。”
  按先父之《书目》,忻县古代第一部可考的著作是《春秋论》,其作者是北宋的刘易。据《宋史·刘易传》载,刘秉性介烈,博学好古,曾任太学助教、并州州学。由于他又喜谈兵,所以跟韩琦、尹洙与狄青等名将都是好朋友。他死后,韩琦作祭文曰:“刚介之性,天下能合者有几?渊源之学,古人不到者甚多。”其称颂如此。
  北宋的何宏中,字定远,自号通理先生,著有《成真》《通理》二集。何的先世居于雁门(故《代州志》中亦有何传),因其叔祖何青任忻州兵马使,故在忻州定居下来。据《忻州志》载,何幼倜傥,仪观秀整雅,以奇节自许。宣和二年,他以太学武举进士陈策,受到徽宗的褒谕,遂得知名。宣和末,集英殿试策,中第二名,调滑州韦城尉。当金兵入侵时,他坚守银冶城,后粮尽城破,被囚而不屈,二年后,得州人数十族保释出狱。


元遗山先生全集

  北宋灭亡之后,除西夏外,北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金代。在一百多年的女真王朝里,忻州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元好问这位震古铄今的大文豪大诗人。
  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也是一位《金史》有传的人物。元氏系出拓跋魏,其远祖可上朔至唐礼部侍郎元次山。元德明自幼嗜读书,口不言世俗鄙事,然累举不第,在忻州东山(系舟山)福田精舍读书15年,故自号东岩,后人便将此东山称为读书山。元德明著有《东岩集》三卷,因战乱已失传,今存古律诗40首,收录在其子所编的《中州集》中。


敦厚堂稿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他7岁即能诗,14岁从师陵川郝天挺,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兴定五年中进士。38岁始作官,由县令直至尚书省的左司员外郎, “足以上继唐宋,而下开元明”(见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的元好问,其诗文冠绝金元两代。由于他生逢战乱之世,故其诗作突出地表现了反战争、反侵略的情绪,其诗风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元诗以五言雅为正,高古沉郁,出奇于长句杂言,至千五百余篇。他作的古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悲壮雄健,挟幽并之气。他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对建安以来的诗人得失做了概括的评述,是关于诗作理论的不朽之作。元好问所著的《杜诗学》1卷、《东坡诗雅》3卷与《锦机》1卷,已经失传。他还著有《帝王镜略》一书,全书用四字歌诀写出,叶韵,便于诵读,其内容为历代史事,类似《史鉴节要》等蒙书。王恽曾为此书作序,序中有“驰骋上下数千载之间,综理繁会数百万言之内”等语,可惜也失传了。元著尚有《新乐府》(词集)4卷、《诗文自警》10卷、《唐诗鼓吹》10卷、《续夷坚志》(笔记)4卷。
  金亡之后,元好问再没有做官,他以著述自任,构野史亭于家,采摭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记录至百余万言,编为《壬辰杂编》若干卷。他还编著了金代的诗歌总集《中州集》10卷。《壬辰杂编》与《中州集》为编修金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因此,元好问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也是卓有贡献的史学家。《中州集》共收录了249人的诗作1980首。集内还附有《中州乐府》1卷,选录了金代36家的124首词。尤为可贵的是,元好问在《中州集》中对每个作者附以小传,并兼评其作品,不仅为后人研究金代文学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也起了以诗存史的重要作用。


怡青堂诗集
  据《元氏著作藏目》(元研会编。见《忻州文史资料》第6辑)载,今全国各地图书馆所藏的元明清三代之元好问诗文及其他著作的刻本和抄本近50种。光绪七年(1881年),忻州地方利用重修《忻州志》的余赀刊刻了《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此即读书山房刻本也。此版元氏全集共40卷,其中诗14卷,文26卷(文章共244篇,其中碑铭表志碣95篇)。另有《新乐府》(词)4卷、附录1卷、《续夷坚志》4卷。此外,还附有考证(即赵培因之考证)3卷,翁方纲、施国祁、凌廷堪、李恢垣四人所辑的元好问年谱6卷(其中李辑年谱系常赞春于民国5年得于书肆。民国八年(1919年),陈敬棠加印此谱并附于《全集》)。《全集》总共19册,分装2函。读书山房刻本《中州集》1函,10卷,其中附刻《中州乐府》1卷。
  除了元好问父子的著作之外,金代之忻人著作还有《木庵诗集》,为慧英和尚所著,由元好问作序。慧英和尚号木庵,出家在龙门山宝应寺。据说,赵王想见他,他已有预感,便命其徒弟曰:“你们背我出山。”当走至金门寺时,回顾其刚刚离开的那座山,只见已经崩塌了,他亦端坐而圆寂,可见其修行有素矣。
  明代可稽的忻州故书有14种。 党承志著有《忻州志》,卷数已不可考。党字汝孝,出身进士,忻州苗庄人,官至通政司右通政,预修武庙实录。嘉靖六年(1512年),国家值灾异,朝廷下诏求直言,党就时弊上疏条陈四事,刺痛了当朝权要人物,遂“以峭直议罢”。
  傅霈著有《晋文献通志》。傅霈是傅山(字青主)先生的三祖父,字应占,号兆野。傅霈本是忻州顿村人,其父承翁主始徙居阳曲。傅霈为万历丁丑进士,初授咸阳知县,继补华亭知县,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在监察御史任上,认真纠劾,人病其执固,后来自动告归,从事著述。
  《督师纪略》16卷,为杜应芳、鹿善继、茅元仪三人合著,其中杜氏字培亭,乃是忻州人。据《督师纪略》载,杜乃万历壬子举人,初授高阳知县,后为顺天府通判。天启二年(1622年),高阳的孙承宗以大学士的资格督师榆关,孙知应芳才,便请他到榆关赞化军事达四年之久。《督师纪略》一书即杜在榆关时与鹿善继、茅元仪两参佐亲历军旅时的真实记载。
  张凤翼著有《句注山房集》(句注山又名陉岭、雁门山。“句”读若“勾”gōu)与《枢政录》10卷。张是代州籍的忻州人,为万历癸丑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辽东保定巡抚、蓟辽总督。他生当明末,战事频繁,虽几次谢病归养,又累被召用,委以重任,屡建功勋。官至兵部侍郎加太子少保。
  张天斗著有《象纬成书》《阳宅发微》《地理六经》《地理四书》《斗酒篇》《客窗啸》《朱批周易》《浑僧三梦》《十年底事》《纪九行气练行图》等十种书。张字中宿,忻州北场村人,少孤且贫,生而颖异。尝拜同里杨图南为师。他泛览诸子百家,能诗善书,尤爱好纵横家言,舆图象纬等书亦无不研习。当雁门的孙传庭(谥忠靖)督师关陕时,他曾被召,引参戎幕。忠靖公以身殉国后,他即回到故乡。明亡后,放浪山水,南粤北燕,遍访名胜。他嗜好佛经,喜与僧徒往来纵论。其著作虽多,可惜大都均未刊行,惟《纪九行气练行图》由里人杜立斋集资刊刻,五台徐继畲为之作序。此书所谈颇似道家养生导引之术,或亦遭时多故,托此以自晦也。
  在清代260多年的时间里,忻州文人学士有诗文可稽者不下五六十人,编著成集的著作约三四十种。
  杨敬儒著有《三柏堂集》。杨字恒南,忻州董村人,是康熙九年(1670年)的进士,官至广西道监察御史。他秉性恬淡,见事明决,与魏象枢、陆陇其等名流同朝,并相师友。陈敬棠先生所编《秀容诗文存》收录其诗98首。
  杨克茂编著有《尚书解》《性理编辑》《历朝诗赋评》等三种。杨字松若,又字朴庵。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进士第七名,据笔者所知,他是有清一代忻州进士名列最前的人。他中进士后,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又考授编修,不幸年37岁即卒。孙家淦为其撰墓志铭。
  周天益著有《六书存》。周字谦斋,忻州逯家庄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人,曾任福建盐大使,升署福清县知县。周曾著《字义补》一书,于考证字义尤精确,不幸被人窃去,复著《六书存》17卷,自谓“留心览古,偶有所得辄复抄存,甄其字之见遗,广其义之未备,虽较前录已失二、三,而新者固已加倍云。”此书于1924年由陈芷庄先生印行。


杨履晋作品

  周继殷著有《惜阴诗词》一卷。周为康熙三十八年举人,以德行见重于乡,曾作潞安府教授。
  崔嶫(1715—1777) 著有《稽古堂四书讲义》若干卷、《古文别录》5卷、《唐文读本》4卷、《史文》8卷、《宋文读本》4卷、《制艺读本》4卷,另有手批《左传》等。崔字云峰,号乙轩,忻州曹村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曾官大理寺右评事、礼部仪制司主事、本司员外郎兼铸印局掌印。50岁时退职家居,61岁出任第一任秀容书院山长。
  马潜蛟著有《容光余草》。马字孔昭,忻州麻会镇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其兄腾蛟为乾隆十七年进士,曾任贵州贵东兵备道、福建邵武府知府,文章精深朴厚,与同郡崔嶫 齐名,有课稿行世。
  崔映辰(1751—1810)著有《时艺合刊》。崔字斗南,崔嶫 之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崔映辰在山东做官三十年,曾五任知县、两任知府,最后升至济东泰武临道。他廉明慈惠,政声籍籍,被人称为“白色包爷”“崔青天”,所历各县,民多建立生祠而祀之,可谓有清一代之忻州第一廉吏,其道德文章为后学所宗,人称酉山先生。忻州泡池村董宇炜(崔的外孙。道光24年进士)尝搜辑崔嶫、崔映辰父子之时文合编为《乔梓集》,刻行于世。   孔传性著有《倚云堂文集》,刊行于世。孔字若恒,号舟山,崔嶫之弟子,嘉靖六年进士,忻州西楼村人。孔设帐祁县40余年,其弟子获科甲者数十人。
  焦以宁著有《芸圃文草》与《谐谈》。焦字亚清,忻州曹村人,与同郡王毓桐、薛河东俱有才子之称,而焦之才学尤高。
  薛河东(1775—1855)有《敦厚堂稿》(八股文)刻印行世。薛字凤一,忻州令狐庄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举人。他文思极敏,析理精深,吐词名隽,为同侪所弗及,曾主本郡秀容书院讲席,做过阳曲、介休等县儒学教谕。
  石皓著有《萃文楼诗文集》(未付梓)。石字訒山 ,忻州段家庄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其人精舆地之学,最擅骈体文,其文典瞻博雅,名享三晋,《秀容诗文存》录其文39篇。
  杜长生著有《立斋诗文遗稿》。杜号立斋,忻州安邑村人,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未曾作官,在本乡设帐授徒,从学者甚多,银若岷、赵培元为其高足。《秀容诗文存》录其文15篇。
  银钖龄性癖陶诗,著有《椿园诗集》,又辑有《左联》20卷,前辈崔嶫 称其组织自然。一生设馆授徒,成就百人。
  王锡纶著有《孝史》2卷、《怡青堂诗集》6卷、《怡青堂文集》6卷。王字印川,忻州麻会镇人,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他因家寒故,在中举人前即在文水、交城、代州等处教书,后作临汾县儒学训导十余年。他为文喜议论,不随俗,挽委靡之风,破迷惑之习,五台徐继畬评其“不受迂腐笼络,亦不作名士佻语”,诚属确论。生平著述极富,自谓有大著作数种,因无人代录未就,已录者诗文及杂著70余种。
  赵培因著《〈元遗山先生全集〉考证》3卷。赵字佑申,忻州安邑村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直至光绪初年,忻州还未曾刊刻过元好问的任何著作。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之《忻州志》刻就,尚有余资,乡人欲刊刻元好问著作,其时,元的全集刻本以道光卅年平定州张穆(字石舟)的刻本最佳。张去世之后,其版转卖他姓,致使该版本的全集流布渐少。赵培因与其兄赵培元(咸丰五年举人)不辞辛苦,辗转访问,终于得张氏刻本于保阳。赵培因详加校对,写出《考证》3卷,附刻于光绪七年忻州读书山房刻本的《元遗山先生全集》之中。
  焦良弼曾著《半解集》《自信集》,惜已不存。焦字恒若,忻州南肖村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第二名举人。他是翰林院庶吉士焦维域的曾孙,曾任崞阳书院讲席,晚年痛朝政日非,著《十策》,收录在陈芷庄的《秀容诗文存》中。
  杨履晋著有《欲自得斋诗文集》。杨字康侯,忻州杨家庄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秋审处坐办、湖南保庆府知府等官。杨在京时曾与何润甫、迺莹等人结诗社,以相唱和,尤长集句。《秀容诗文存》载其诗210首。


米毓瑞手迹

  张炜著有《塞上吟》。张字天章,忻州东楼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曾到塞外习商。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式副贡。宣统元年(1909年),曾被选为山西谘议局议员,所为诗雄浑雅健,慷慨激昂,其抑郁不平之气时流露于笔墨间。《秀容诗文存》收其诗66首。
  石介如著有《闲闲草堂诗文草》。石号兰介,忻州段家庄人,岁贡生出身,为焦维域太史之高足,晚年设馆授徒,兼课农圃。
  陈逢泰著有《观我斋遗诗》一卷。陈逢泰,字汇吉,忻州嘉禾村人,陈芷庄先生之父,清末增生。陈性至孝,乐助人,兴义塾,倡植树,于公益事业无不积极,又精医术,尤工绘事。
  邢尔昌(1847—1933)字淼泉,号无闷山人,城内人。邢同治八年(1869年)游庠,曾在董村、麻会等村设馆教学。其诗文编印为《小隐斋诗文稿》与《小隐斋二续诗文稿》,共收录诗200余首,词数首,文53篇。先生兼擅绘事,亦有作品遗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山西村政处处长嘉禾村陈敬棠(字芷庄。清末廪膳生员)编印出版了14卷《秀容诗文存》。《秀容诗文存》收录了清代忻州58人的诗作622首,文章157篇。这些诗文均为未入作者专集或不载于地方志书的零散之作,是陈芷庄为保存忻州文化所作的多种贡献中的一种。《秀容诗文存》以收录杨敬儒、李滋、范沂、杨履晋、米毓瑞、张炜等6人之诗作最多,以收录杜长生、石皓、徐存愚、焦良弼、米毓瑞等5人的文章最多(其余人多为诗一、二首,文一、二篇)。李滋,字树村,忻州城内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洪洞高才王雪堂对他有“学继遗山”之评,可见其推重了。《秀容诗文存》收录其诗67首。范沂,号西冈,忻州范家野场村人,曾设帐授徒。他一生穷困,与王钖纶、苏学海相友善。《秀容诗文存》录其诗101首。徐存愚,字拙庵,忻州西曲家庄人,洪洞王雪堂先生曾在他的私塾中居住一年,其诗文多得王指正。据说他的游览纪述及碑传积稿数寸许,王雪堂曾为之作序,《秀容诗文存》收录其文13篇。米毓瑞(1854—1909),字兰田,忻州北关人。曾肄业令德堂,中光绪16年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补国史馆协修,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米为秀容书院最后一任山长, 新兴学堂第一任总教。《秀容诗文存》收录其诗56首,文13篇。
  民国廿五年(1936年),陈敬棠还刊印了《忻县古迹名胜诗文录》,对忻县之石岭关、忻口、九龙岗、读书山福田寺、元好问墓等十多处古迹名胜一一作了介绍,且附之以影片、历代文人所写之碑刻题记与歌咏之作。按先父《〈芷庄陈公家传〉钞后》所记,陈先生还计划续编《山西省金石志》,举凡拓本、抄写集存资料甚多,先父亦为先生抄送我村忻口金代石刻经幢经文一篇,并亲见先生写定之全书体裁、格式。遗憾的是,此书未及付印,“七七事变”骤起,遂使这一大部珍贵史料散失无存,实在是文史之浩劫也。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建构智慧课堂成为了全国教育界不同层次的学校的热门话题.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界对智慧课堂的优势从理论、实践和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教学由线下转为线上.在线教学暴露了教师在教育技术和信息更新上的短板.要适应变革,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学习态度有意识地摆脱以往路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