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艺》:有人说,从文学价值和艺术品质上看,剧本创作要低于传统文学;而从经济效益和市场来看,前者却高于后者。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刘恒:上个世纪初,白话文不是东西,文言文才是好玩意儿——但结果怎么样?再早点儿,弄小说是下三滥,弄八股才算有品位——结果又怎样?那些贬低剧本创作的人和观点,现在看并不可笑,过些日子再来看,他要不可笑才叫怪了!反过来,把剧本创作神圣化也是可笑的。如今这个年代,文字的表达类型渐渐趋于平等,写社论的高手胆敢瞧不起写手机段子的高手,不是装孙子就是有病了。至于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那是一种宿命,可以让我们在狂妄之余,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在我们背后,蹲着更为强大的力量。即政治、经济的力量,而我们做的、表现出的就是所谓的艺术的力量。
《综艺》:你怎样衡量作品是否成功?
刘恒:我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就一个:写的时候自己是否被感动了?所谓触摸人心最柔弱的地方,其实就是应和了人们固有的悲剧感。如果不能把作品弄得特别精致或者特别真诚,却让人家感动实在是难为人家了。
《综艺》:目前一场围绕着“编剧中心制”展开的争辩涌现网络各处,争辩双方为了“中国编剧现时地位是否应该提高”“编剧是否能够‘跨行’担当制作人”等话题,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你怎样看?“编剧”环节在当代中国影视产业链中的地位如何?
刘恒:这很复杂。一部影视作品最初的胚胎是在编剧的大脑里产生的,后续的创作才有可能继续,前期创作的质量决定了后期整体结果的好坏。就亚洲来说,就电视剧而言,日本和韩国的编剧地位相对很高。编剧很重要。当然,这个行业重要的岗位很多,谁都不能贬低谁,谁都不必夸大自身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编剧在整个电影产业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却难以忽视。谁忽视编剧和剧本,他必将自食其果。编剧更容易遭受资本和大众文化的制约。一个优秀的编剧不得不考虑投资方的意愿及市场,编剧必须在艺术个性和商业元素中艰难地维持平衡。但是随着影视业的不断市场化,编剧行业应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其中。
《综艺》:你是否看好这家主要由石康等20位电视剧编剧出资自组的公司?
刘恒:我觉得很好。严格来说,社会上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就等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大家绑在一起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个路子是对的。这家公司实际上类似于编剧的工会组织,以公司的面目出现,大家操着同一个职业,大家在这个行当里有共同的利益,使自己的声音能够让别人听得见,又能形成某种压力,在一个利益争夺的社会里,能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这个做法是对的。而且相信肯定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如此达到项目创作资源的共享。如果能遇到掌握资本的人的支持,就更好了。
但我还有一种观点,写作纯粹是个人化的事情,编剧的创作主要还是靠个人来完成,自己的水平如何起绝对性作用。所以我觉得,资源共享有必要,但做事的时候还是各干各的好,因为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个人经过奋斗能力增强,在这个资源里占的份额就自然大一些。
《综艺》:你认为电视剧、电影及话剧剧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刘恒:电影的节奏非常重要,它的结构是细部的结构。而电视剧是砖头,它是一块一块码砖头砌砖头,它的结构更小,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更小。与话剧剧本不同,一个编剧写完了话剧剧本以后,这个剧本可以永远"活着",因为有一代一代的剧院、导演去完成它,而且跟上一次完成的绝对不同,它不可能重复,剧本的生命力在不停地成长,没有死亡期。电影剧本一交出来,一旦文字转成视觉、让胶片固定下来之后,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就已经死掉了。所以我有时候形容电影剧本里的文字是电影剧本的墓志铭,而墓碑是电影。
《综艺》:中国当下编剧行业尚不能真正形成体系,大多数编剧都是草台班子,甚至枪手也很多。对于编剧的培养,你有什么建议?对编剧业的新生代有什么建议?
刘恒:如今各大影视院校都在培养编剧,培养的人很多,但是行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人。真正好的编剧也未必就是专业学校培养出来。业内一直是自然淘汰,只要自然发展就好。
以前这个行业的人,写剧本拍片子的感觉都是看小说培养的,现在的新生代都是看港台电影长大的,他们在影视技术上非常好。每代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从大的时间框架上看,也很难看谁的水准就比谁的高。那些自以为是权威的人,不应该居高临下指责别人。谁都别那么自信。我没有资格给同行建议什么,大家都在江湖行走,凭本事吃饭,各自有各自的活法儿。我只能给自己一个建议——如果希望自己能飞起来,最好长个鹰的翅膀,别长个苍蝇的翅膀。而且,最好能飞得高一些,离嗡嗡的苍蝇远一些。
《综艺》:谈谈你最欣赏的编剧?
刘恒:我很喜欢能够兼职导演和编剧的伯格曼,还有俄罗斯导演兼编剧塔可夫斯基,这些都是个性很强的艺术家,真正的天才编剧就应该是他们那样的,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中国缺少这样的天才。
《综艺》:编剧与导演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创作理念而发生分歧,你认为该如何保持二者的关系?
刘恒:创作者要适应所有影片的创作,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导演选择我,我也选择导演。和导演要有好的交流,要慎重。我为人谨慎,与合作者难有冲突。坦率地说,如果不是借助张艺谋、冯小刚、尹力等人的才华,我的剧作将无以焕发光彩,对此我必须怀有感恩之心。合作的成败显然不是磨合的结果,而是一种命运。如果彼此不是知音,那么磨合就是折磨,没有丝毫用处。
《综艺》:你怎样评价与你合作过的导演?
刘恒:我曾经为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打过比方,谢飞是鸽子,张艺谋是鹰,冯小刚是猫头鹰。谢飞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严谨、松弛、谦谨令人敬佩;张艺谋的大局观很强,对整体局势的把握非常准确;冯小刚做事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时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思维正围绕一个中心颠来覆去,对观众口味总能准确揣摩。这是我自以为是的见解,他们自己未必认可吧?姑妄说之了。
《综艺》:2009年有什么新的创作动向?
刘恒:为张艺谋写完电影剧本之后,筹备了一部话剧剧本,是应人艺院长张和平先生之约。现已完成,估计今年九月上演。
刘恒:上个世纪初,白话文不是东西,文言文才是好玩意儿——但结果怎么样?再早点儿,弄小说是下三滥,弄八股才算有品位——结果又怎样?那些贬低剧本创作的人和观点,现在看并不可笑,过些日子再来看,他要不可笑才叫怪了!反过来,把剧本创作神圣化也是可笑的。如今这个年代,文字的表达类型渐渐趋于平等,写社论的高手胆敢瞧不起写手机段子的高手,不是装孙子就是有病了。至于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那是一种宿命,可以让我们在狂妄之余,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在我们背后,蹲着更为强大的力量。即政治、经济的力量,而我们做的、表现出的就是所谓的艺术的力量。
《综艺》:你怎样衡量作品是否成功?
刘恒:我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就一个:写的时候自己是否被感动了?所谓触摸人心最柔弱的地方,其实就是应和了人们固有的悲剧感。如果不能把作品弄得特别精致或者特别真诚,却让人家感动实在是难为人家了。
《综艺》:目前一场围绕着“编剧中心制”展开的争辩涌现网络各处,争辩双方为了“中国编剧现时地位是否应该提高”“编剧是否能够‘跨行’担当制作人”等话题,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你怎样看?“编剧”环节在当代中国影视产业链中的地位如何?
刘恒:这很复杂。一部影视作品最初的胚胎是在编剧的大脑里产生的,后续的创作才有可能继续,前期创作的质量决定了后期整体结果的好坏。就亚洲来说,就电视剧而言,日本和韩国的编剧地位相对很高。编剧很重要。当然,这个行业重要的岗位很多,谁都不能贬低谁,谁都不必夸大自身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编剧在整个电影产业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却难以忽视。谁忽视编剧和剧本,他必将自食其果。编剧更容易遭受资本和大众文化的制约。一个优秀的编剧不得不考虑投资方的意愿及市场,编剧必须在艺术个性和商业元素中艰难地维持平衡。但是随着影视业的不断市场化,编剧行业应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其中。
《综艺》:你是否看好这家主要由石康等20位电视剧编剧出资自组的公司?
刘恒:我觉得很好。严格来说,社会上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就等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大家绑在一起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个路子是对的。这家公司实际上类似于编剧的工会组织,以公司的面目出现,大家操着同一个职业,大家在这个行当里有共同的利益,使自己的声音能够让别人听得见,又能形成某种压力,在一个利益争夺的社会里,能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这个做法是对的。而且相信肯定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如此达到项目创作资源的共享。如果能遇到掌握资本的人的支持,就更好了。
但我还有一种观点,写作纯粹是个人化的事情,编剧的创作主要还是靠个人来完成,自己的水平如何起绝对性作用。所以我觉得,资源共享有必要,但做事的时候还是各干各的好,因为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个人经过奋斗能力增强,在这个资源里占的份额就自然大一些。
《综艺》:你认为电视剧、电影及话剧剧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刘恒:电影的节奏非常重要,它的结构是细部的结构。而电视剧是砖头,它是一块一块码砖头砌砖头,它的结构更小,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更小。与话剧剧本不同,一个编剧写完了话剧剧本以后,这个剧本可以永远"活着",因为有一代一代的剧院、导演去完成它,而且跟上一次完成的绝对不同,它不可能重复,剧本的生命力在不停地成长,没有死亡期。电影剧本一交出来,一旦文字转成视觉、让胶片固定下来之后,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就已经死掉了。所以我有时候形容电影剧本里的文字是电影剧本的墓志铭,而墓碑是电影。
《综艺》:中国当下编剧行业尚不能真正形成体系,大多数编剧都是草台班子,甚至枪手也很多。对于编剧的培养,你有什么建议?对编剧业的新生代有什么建议?
刘恒:如今各大影视院校都在培养编剧,培养的人很多,但是行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人。真正好的编剧也未必就是专业学校培养出来。业内一直是自然淘汰,只要自然发展就好。
以前这个行业的人,写剧本拍片子的感觉都是看小说培养的,现在的新生代都是看港台电影长大的,他们在影视技术上非常好。每代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从大的时间框架上看,也很难看谁的水准就比谁的高。那些自以为是权威的人,不应该居高临下指责别人。谁都别那么自信。我没有资格给同行建议什么,大家都在江湖行走,凭本事吃饭,各自有各自的活法儿。我只能给自己一个建议——如果希望自己能飞起来,最好长个鹰的翅膀,别长个苍蝇的翅膀。而且,最好能飞得高一些,离嗡嗡的苍蝇远一些。
《综艺》:谈谈你最欣赏的编剧?
刘恒:我很喜欢能够兼职导演和编剧的伯格曼,还有俄罗斯导演兼编剧塔可夫斯基,这些都是个性很强的艺术家,真正的天才编剧就应该是他们那样的,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中国缺少这样的天才。
《综艺》:编剧与导演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创作理念而发生分歧,你认为该如何保持二者的关系?
刘恒:创作者要适应所有影片的创作,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导演选择我,我也选择导演。和导演要有好的交流,要慎重。我为人谨慎,与合作者难有冲突。坦率地说,如果不是借助张艺谋、冯小刚、尹力等人的才华,我的剧作将无以焕发光彩,对此我必须怀有感恩之心。合作的成败显然不是磨合的结果,而是一种命运。如果彼此不是知音,那么磨合就是折磨,没有丝毫用处。
《综艺》:你怎样评价与你合作过的导演?
刘恒:我曾经为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打过比方,谢飞是鸽子,张艺谋是鹰,冯小刚是猫头鹰。谢飞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严谨、松弛、谦谨令人敬佩;张艺谋的大局观很强,对整体局势的把握非常准确;冯小刚做事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时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思维正围绕一个中心颠来覆去,对观众口味总能准确揣摩。这是我自以为是的见解,他们自己未必认可吧?姑妄说之了。
《综艺》:2009年有什么新的创作动向?
刘恒:为张艺谋写完电影剧本之后,筹备了一部话剧剧本,是应人艺院长张和平先生之约。现已完成,估计今年九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