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熠熠闪光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早在1968年,他即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高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分层目标:一是通过对生命的认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命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二是强化对生命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三是促进对生命的升华,使学生在认知和感悟生命的基础上,敬畏和欣赏生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二、目前高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遗憾的是,高中学校中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高中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同时,高中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有时也会陷入与同学和老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困境,导致他们处于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高中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中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高中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高中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所以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校园中还普遍存在着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这些都折射出高中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
  三、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长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个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紫藤萝瀑布》中那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战乱初定、热情复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抚今追昔,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深刻哲理。其实,平淡生活中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等,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只要学生用心去体悟,他们的心灵就会因此丰富,生命也会因此更丰满。
其他文献
传统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一读、二译、三背、四练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单调,必然会导致教师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文言文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所以,改变现行文言文教学的观念,是挖掘文言文古典美的第一步。现行文言文教学夸大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低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低估了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同时,文言文中的“典雅气质”已被折磨的支离破碎,消失殆尽。对学生而
期刊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三个班做了一次调查:完整看过《水浒传》的请举手?结果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是四位。教学《边城》时,在某班又进行了一次调查:把课文看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大部分学生表示只看了一遍,而且还是略读。类似的这种调查,已连续搞了好几届,整体结果呈现一种持续下降的趋势。这让语文老师深受打击,语文课没有了阅读,还叫什么语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现象?  一、学生时间紧
期刊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熔铸了如星河般璀璨的优秀诗篇。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徜徉其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是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读诗,如何提高鉴赏能力,是整个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找准切入点。  一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高三,经历过高三的人都说高三如同“炼狱”。的确,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原因,高三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以习题为主,这就使语文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方式单调化。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这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渐行渐远,语文课本身应是最具备情感因素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能够夯实学生知识点的效果?如何将索然无味的语文习题课呈现精彩?
期刊
在高二,古诗文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如何学好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这方面也正是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的难点。新课标“阅读与鉴赏”中曾这样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对古诗词的阅读,也应该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面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怎样做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期刊
成都的中秋,晚上没有月亮。晚风似乎有点冰冷,想起曾经在洞庭之滨的武陵度过的四个中秋:月色溶溶,碧空如洗,凉风飒然而至,确有一股莫名的快意。但是此时的心中,却有些许淡淡的思念。  中秋,想起容若别样的才情、别样的心事。  容若的好友顾梁汾曾说:“容若词有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容若曾借用“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意,取名自己的词集。凄婉,不忍卒读,冷暖自知,交织着容若的人生际
期刊
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精髓,成为最宝贵的遗产。古诗词在文学史上,以它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作者、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高超的技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诗词呈现的各种文化内涵,也是教育学生的珍贵素材,它培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全着学生的各种正确的意识。积极的人生观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而这种人生观的培养除了政治课的思想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古诗词中的“愁情”来产生影响。学
期刊
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如今的课堂,材料上更丰富,空间上更灵活,课程内容更综合,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和自我指导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机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也不难看到,在课堂上,学生热闹地讨论,教师精彩地点评,课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可是渐渐推行下去,却越来越感到语文的灵气与生命力的丧失。长此以往,所有的语文课竟然千课一面,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
期刊
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目中最为理想的状态。要拥有幸福感,就要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所有人的眼中,是真正的文化人,甚至是文化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要塑造自我,做一个幸福教师。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吸收知识营养,对于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