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5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沙群岛8个岛礁(七连屿、永兴岛和东岛3个岛屿以及浪花礁、盘石屿、玉琢礁、华光礁和北礁5个环礁)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比较了5个环礁潟湖内和向海礁坡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180种(包括浮游幼虫13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达83种,其次是水母类(38种)、浮游软体类(14种)、毛颚类(11种)和浮游被囊类(7种);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56.4±117.8个·m–3,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5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沙群岛8个岛礁(七连屿、永兴岛和东岛3个岛屿以及浪花礁、盘石屿、玉琢礁、华光礁和北礁5个环礁)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比较了5个环礁潟湖内和向海礁坡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180种(包括浮游幼虫13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达83种,其次是水母类(38种)、浮游软体类(14种)、毛颚类(11种)和浮游被囊类(7种);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56.4±117.8个·m–3,桡足类占总丰度的51.08%,其次是浮游幼虫(16.30%)、浮游被囊类(13.22%)和毛颚类(7.70%).浮游动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丰度在岛屿和环礁之间以及环礁的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均存在差异;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在东岛、玉琢礁和华光礁较高,而在七连屿和北礁较低;5个环礁向海礁坡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皆高于潟湖区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岛礁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两个聚群(相似水平85%);岛屿近岸及环礁的潟湖群落(Ⅰ)和岛屿远岸及环礁的向海礁坡群落(Ⅱ);两个聚群浮游动物组成差异较显著(r=0.832,p<0.001);前者的种数、多样性指数、总丰度和主要浮游动物类群如桡足类、毛颚类和浮游幼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后者.环礁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环境差异可能是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不同特征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的沉积物岩芯扫描技术可以无损、快速获得高分辨率的溴(Br)计数信息,可用来估算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但是其准确性及各种校正方法的效果还需要深入研究.文章选择两根在有机质来源构成上有明显差异的阿拉伯海和南海的沉积柱,系统开展了沉积物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与Br计数的相关性分析,深入剖析了沉积物含水量、Br计数校正方法等对利用Br计数估算沉积物TOC含量的影响及评估该方法的适用性.对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海洋沉积物而言,Br计数与TOC含量之间存
河口区水位受径流、潮汐、地形、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结构及变化复杂.作为河口动力结构的重要参数,水位分布演变特征及机制的研究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河口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沿程马口、甘竹、江门、竹银、灯笼山和三灶6个测站1965—2016年月均余水位数据及马口站的月均流量数据,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水位空间分布的异变,采用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辨识水位分布异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初步讨论人类活动、动力结构、地形变化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基于平均水面形态变化参数(即曲率)可
基于竖直爆轰管和径向Hele-Shaw Cell,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准二维柱面爆炸波加载装置,可以实现对Hele-Shaw Cell内部材料界面的径向冲击加载.竖直爆轰管内部的预混气体在底部点燃后,形成向上传播的冲击波,冲击波冲破爆轰管开口与Hele-Shaw Cell底板开孔之间的隔膜后,被Hele-Shaw Cell的顶板阻碍,形成在Hele-Shaw Cell内部径向传播的发散柱面波.通过同步的高速摄影和压力测试系统,可以获得Hele-Shaw Cell内部燃爆产物气体的膨胀过程,同时将膨胀过程与He
文章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目标,对其在健康和白化两种状态下的虫黄藻密度、光合生理指标和共生真菌群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白化状态下的虫黄藻密度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比健康状态下显著降低了75%和16%.健康和白化状态下珊瑚的共附生真菌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为主,但健康状态下共生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稍低于白化状态下的.健康珊瑚的虫黄藻
岛礁珊瑚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被培养和利用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了解微生物生态功能、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文章采用多种寡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分离南海岛礁珊瑚砂中的可培养细菌,共获得纯培养细菌菌株349株,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隶属于4门(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6纲、26目、43科、73属、134种,可培养细菌的优势类群为放线菌门,占所有分离菌株数量的60%;而且还发现18个16S rRN
细菌性肠炎对海马养殖业影响巨大,但病原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文章利用已分离的病原细菌Edwardsiella tarda YT1和海马细菌性肠炎模型,结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病原细菌侵染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E.tarda侵染改变了海马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和丰度,并显著降低了其多样性(p<0.05);显著增加了海马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减少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海域灾害地质因素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海底滑坡、海底陡坎和断层3类地质灾害.海底滑坡是研究区主要灾害地质因素,规模大小不一,海底陡坎和断层为次要地质灾害.海底陡坎根据成因可分为礁体陡坎和滑坡陡坎,礁体陡坎为礁盘形成过程中受海平面上升控制形成,滑坡陡坎为海底滑坡导致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组成,并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着海表二氧化碳通量变化.文章基于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指标构建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体系.利用遥感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插值方法,重构长时间序列的南海叶绿素a浓度场,并研究了南海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特征的时空分布.结果发现: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变化有着显著季节特征,在冬季面积达到最大值,在夏季达到最小值,但是该水域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却在冬季达到最小值,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这一特征可能是由于风驱动的海表动力过程使得海表叶绿素重新分布;空间分布
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文章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母,其伞部为半球形,生殖下穴呈梨形突起,口腕布满丝状物并在末端有1条鞭状附属物,与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形态相似;而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区别于海口和文昌,该水母伞部呈较平的半球形,生殖下穴乳状突起,口腕无丝状物,与端棍水母(Catostylus town
在福建厦门近海采集到梭螺科Ovulidae尖梭螺属Cuspivolva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即武装尖梭螺Cuspivolva bellica(C.N.Cate,1973).标本采自厦门近海低潮线附近,栖息于鞭柳珊瑚Ellisella sp.的枝杈表面,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本文对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和记录,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截至目前,我国已知尖梭螺属共8种,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和报道,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