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墙纸》人物虚构思维推理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典女权主义小说《黄色墙纸》以短小精悍的篇幅细致描绘了一名家庭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生活的斗争心理。小说叙述情节简单,但人物刻画细腻,尤其在人物思维或意识方面的描写极为细致。透过叙述话语,读者字里行间皆能感受到小说叙述者即虚构故事第一人称“我”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虚构人物的思维或意识历来是认知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尝试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出发,基于艾伦·帕尔默提出的虚构思维理论,探究小说人物虚构思维的推理过程,以期对吉尔曼人物塑造艺术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认知叙事学;虚构思维;人物塑造;《黄色墙纸》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16-02
  美国著名作家夏洛特 · 珀尔金斯 · 吉尔曼于1892年创作了一部优秀的自传体短篇小说—— 《黄色墙纸》。该小说文笔细腻,叙事艺术高超,自问世以后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位已婚知识女性由于患有轻微的产后抑郁症而被丈夫强行带到乡下隔离“疗养”,被动地接受了丈夫妹妹监管式的照顾,失去了写作、做家务、接触外人、选择居住房间和照看小孩等一切最基本的个人权利,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以致最后走上疯癫之路的全过程。细读文本发现,小说叙述者在整个故事回忆过程中对小说虚构人物的思维或意识做了详细的推理和解读。
  基于此,本文尝试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出发,运用艾伦·帕尔默提出的虚构思维理论,探索小说叙述者如何解读人物的思维以及读者如何解读叙述者的思维,以期对吉尔曼人物塑造艺术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一、人物虚构思维:思想与行动
  小说虚构人物的思维或意识是认知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分析和理解小说文学主题和文化意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马菊玲教授在其《文学阅读的文本世界研究——认知诗学与文学批评的界面》(2019)一书中所界定的叙事语篇概念,“阅读叙事语篇,就是阅读人物,理解他们的思想、言语、行动、信仰、情感、愿望等”。阅读和理解叙事语篇的过程就是阅读和理解虚构人物思想与行动的过程。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直接思想解读或是对人物行动中蕴含的思维状态的推理,读者可以体验到虚构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对小说人物和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文学共鸣。
  著名叙事学家艾伦 · 帕尔默在其《虚构思维》(2004)一书中更细致地定义叙述过程为虚构心智功能的描写过程,即透过叙述话语,读者可以表征小说虚构人物的思维活动过程,对人物有更细致而全面的了解。
  根据帕尔默的虚构思维理论,小说虚构人物的思维或意识既包括人物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认知活动,也包括人物的态度、情感以及信仰等。小说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是个统一连续体,对小说人物虚构思维或意识的解读既要包括那些直接接触内心的高度言语化的思想,更要包括那些嵌入在人物行动里的思维状况。
  直接接触的思想是人物虚构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包括直接思想、自由直接思想和(语境)思想报告这三个方面。直接思想和自由直接思想是小说叙述者再现人物真实思想的言语化表达。思想报告则是叙述者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思想范畴之一,它包括人物的性情、欲望、态度、情感、信仰以及内心言语等各个方面,对人物虚构思维的推理和解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语境思想报告具体指虚构人物的行为意图和行为动机,即叙述者对人物行为的因果阐释。在小说叙述话语中,人物的语境思想报告常常包含“so”,“for”以及“cause”等暗示因果關系的词。
  除了那些直接接触的思想,嵌入在人物行动里的思维状况亦是人物虚构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也是认知叙事学区别于传统叙事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叙述者在对人物行动的描写中常常会嵌入人物的各种心理事件和状态,如想要、决定或后悔等。小说大多数叙述话语都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灰色地带,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很难明确地被区分开。
  因此,对小说人物虚构思维的建构需要对人物行动背后所蕴含的思维状态也进行推理和解读。基于此,下文将探索叙述者对约翰和珍妮的虚构思维推理以及读者对叙述者的虚构思维推理,以期对《黄色墙纸》人物虚构思维推理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叙述者对约翰与珍妮的虚构思维推理
  在第一人称小说《黄色墙纸》里,叙述者即小说虚构故事的主人公“我”。叙述者“我”对丈夫约翰和丈夫妹妹珍妮的虚构思维进行了详细的推理和解读。在叙述者“我”看来,约翰是个非常实际的人,他对自己的信仰没有任何的耐心,对迷信有着强烈的恐惧,甚至还会公开嘲笑那些感觉不到、看不着的神秘事物。面对“我”的各种迷信抱怨,约翰总是嗤之以鼻,觉得十分荒唐,完全不在意“我”的感受和想法。但是约翰却十分关心“我”的身体健康,对“我”照顾有加,想要尽可能地为“我”安排了一切他认为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事。他想要“我”对他言听计从,全身心地投入到休养中去,坚决不允许“我”花费精力继续写作。对约翰来说,写作不仅是件没有意义、徒耗精力的事,更是对他家庭权威的一种挑战。约翰热衷于掌控“我”的一切时间,安排“我”的一切事情。而珍妮是个完美而热情的管家,也热衷于管理“我”的所有事情。珍妮认为是写作让“我”病得如此严重,因此她十分排斥“我”在疗养期间继续写作。每当“我”动了一丝丝想要写作的念头时,她都会第一个跳出来帮“我”掐断。
  在约翰和珍妮的思维或意识里,“我”就好似他们的专属物品。作为他们的专属物品,“我”必须时时刻刻言听计从,如若他们不允许,“我”便坚决不能去做任何事。但“我”并不喜欢约翰和珍妮的安排和掌控,“我”渴望写作,渴望自由,渴望不受任何拘束的生活,不想再这么压抑地生活着了,最后“我”选择踏上疯癫之路。   三、读者对叙述者的虚构思维推理
  小说《黄色墙纸》里,叙述者“我”回忆了自己产后被丈夫约翰和丈夫妹妹珍妮带到乡下古城堡里隔离疗养的经历。其中,“我”主要叙述了自己对隔离疗养、病情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在小说开篇,叙述者“我”使用自由直接思想表达了自己对乡下隔离疗养的态度和看法。“我”认为极少普通人会像丈夫约翰和“我”这样跑到古城堡里来避暑,“我”对自己和约翰特地跑来乡下隔离疗养这一事并不是很能理解和认可。在叙述者“我”对病情的语境思想报告里,“我”认为正是由于地位显赫的丈夫医生和同样地位显赫的哥哥医生同时诊断自己有暂时性的神经性抑郁症,因此自己才需要服用磷酸盐或亚磷酸盐和补药,需要旅行、空气和运动,更需要停止写作直到恢复健康。但“我”并不认可约翰和哥哥的诊断结果,相反,“我”相信充满激情的工作如写作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我”甚至还经常幻想约翰能对自己的生活有少一点的反对和安排,自己能多接触和参与到一些社会性工作中去,但因为约翰总是叮嘱自己这样幻想身体状况是最糟糕的事情,因此“我”也只能放下自己的幻想。因为病情,有时“我”还会无缘无故地生约翰的气,但约翰将“我”这种情况定义为缺乏适当的自我情绪控制,因此,“我”决定至少在约翰面前会努力控制自己,尽管那会让自己非常疲惫。对于居住的环境,“我”并不喜欢自己封闭而简陋的房间,“我”想要在楼下能有一间面向广场的房间,想要房间窗户上满是玫瑰,并且挂着漂亮的老式印花棉布窗帘,这样的居住环境能让自己感觉更加轻松和自由点。望着窗外,“我”幻想人们走在这无数的小径和凉亭里,但约翰告诫“我”应该用意志和理智来制止自己的幻想行为,“我”因此也决定去努力做到停止幻想。
  通过小说叙述者的话语发现,“我”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思想状态。“我”不认可丈夫约翰对生活的各种掌控和硬性安排,甚至很多时候“我”的想法与约翰的安排处于对立面,但是面对约翰的权威,“我”又无可奈何,除了言听计从别无选择,“我”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十分的压抑。作为地位显赫的医生,约翰可以定义“我”的病情,安排“我”的治疗方案,甚至将自己的病情直接告诉亲朋好友们。因为所谓的病情,只要约翰不允许的事,“我”便坚决不可以去做。在整个休养期间,约翰完全限制了“我”的自由,要求“我”整日呆在房子里,更不允许“我”去写作。“我”终日无所事事,于是幻想成为了生活里唯一可及的乐趣。“我”幻想着自己的身体状况,幻想着窗外那渴望的自由生活,到最后甚至幻想着黄色墙纸里的女子能够带自己离开这压抑已久的家庭生活。但这些幻想在约翰和珍妮看来,都是对身体不益的事,都是需要立刻停止的事。在约翰的权威之下,“我”选择斩断自己所有的幻想,最后以疯癫的形式赢取自己的新生。这疯癫之路是“我”对压抑已久的家庭生活做出的最强烈的反抗斗争。“我”早已厌倦了这样处处被安排和掌控的生活,“我”想要独立地写作、自由地生活。
  四、结语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作家夏洛特 · 珀尔金斯 · 吉尔曼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透过小说叙述话语,吉尔曼本人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自己对压抑已久的家庭生活做出的反抗和斗争,以及内心深处对独立写作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本文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對人物虚构思维推理过程进行了探索,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吉尔曼及其人物塑造艺术打开了新的窗口。希望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广大读者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关注。
  参考文献:
  [1]Gilman,C.P.The Yellow Wallpaper[M].New York: The Feminist Press,1973.
  [2]Palmer,A.Fictional Minds[M].U of Nebraska Press,2004.
  [3]马菊玲.文学阅读的文本世界研究——认知诗学与文学批评的界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肖永平,女,汉族,江西丰城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体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民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愈来愈高,作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一定要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去推广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想全面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成效,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推广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侧重阐述群众文化建设主要价值,研究群众文化建设中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推广方案
期刊
【摘要】 要想创造出贴合当代主旋律的歌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就要在创作过程中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歌声把人们生活的现状以及需求进行表达和传达,运用歌声描绘人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主旋律歌曲的呈现方式和演唱方式要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表达,激发更多人重视和关注主旋律歌曲的演唱和表现形式。要想推动主旋律歌曲的发展,要从音乐自身形式以及音乐表现形式两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只有此才能确保当代主旋律歌曲
期刊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博物馆便是人们获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AR/VR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的成熟,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展馆等在线形式满足对更高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本文探讨县级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对如何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加以分析。  【关键词】 博物馆;数字化;文物  【中图分类号】G266
期刊
【摘要】 目前,在各个城市、旅游景点中,都有大量的汉英双语标识语,标识语是展现城市国际形象的信息载体,有着简洁、规范、正式、明了的特征,但是从当前的标识语翻译来看,滥用、误用,忽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普遍存在,不仅无法起到提示作用,反而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出现负面影响。本文以文化传输与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探讨我国标识语翻译中的问题,分析文化传输与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标识语翻译方式。  【关键词】 文化传输
期刊
【摘要】 伴随科技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显著变化。网络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渗透。因此,广播电视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自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节目内容创新。本文主要描述了广播电视的主要特色,探讨了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进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 如今随着社会的大力发展,大学的图书馆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出现了弱化的现象,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为大学传统的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以此,本文就先通过从图书馆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出发,再结合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各种优势,从而得出网络下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卡斯特桥市长》被认为是哈代悲剧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综合体现了哈代思想中的命运悲剧观、社会悲剧观及性格悲剧观。本文旨在探讨哈代与悲观主义思想的关系以及他的悲观主义思想在其长篇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体现,以及托马斯·哈代悲观主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托马斯 · 哈代;悲观主义;《卡斯特桥市长》  【中图分类号】I56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米歇尔·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为理论基础,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的异托邦建构:作为异族异托邦的吉卜赛部落展现了边缘的吉卜赛种族与英国人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作为时间异托邦的长诗《大橡树》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在生活与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时刻”;作为偏离异托邦的写作房间为主人公奥兰多提供了逃离男权社会压迫,建立女性话语权,实现价值追求的空间。通过分析以上异托邦的构建,本文窥见了伍尔夫
期刊
【摘要】 湘西、高密、马孔多是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经典文学地域,它们作为成功的文学范例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梳理地理要素与文学要素之间各层面的互动关系系统,找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文学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湘西、高密、马孔多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特点。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湘西;高密;马孔多;民族化;世界化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着政治体制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争论的核心是采用责任内阁制还是总统制。宋教仁和国民党人主张学习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遭到惨痛的失败。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打着总统制的幌子,行专制之实,何尝不是自欺欺人。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相比,民国缺乏实施责任内阁制的政治文化土壤,失败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 责任内阁制;民国初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D69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