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强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已经引起了不少一线教师的重视,大家正努力通过有效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这份热情值得肯定和倡导。然而,“应用”不当带来的种种尴尬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
文本呈现:“认识线段”(如图1)。
图1
情境描述: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和我握握手”:学生4人一小组进行握手,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一共需要握几次?然后教师请一组学生上前演示后全班交流,学生顺利说出一共需要握6次。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完成上题,结果大部分学生只画出了4条线段(连成一个四边形)。教师在投影上展示一学生的错误画法,并提示:“想想刚才4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一共握了几次?”一学生立刻站起来反驳:“握手是6次,应该连成六边形,而它只有4个点,所以是四边形。”“大家看,还有哪两个小朋友没有握到手?(手指对角线上的点)他们就不是好朋友吗?怎么办?”……
课后交流:
下课后,我好奇地询问了执教老师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设计游戏“和我握握手”?(2)这一游戏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容易,学生怎么那么顺利地就得出6次呢?这位教师非常委屈地说:设计握手游戏,本想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思考,可结果却受了游戏的干扰。至于学生怎么那么顺利地得出6次,是因为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适当”指导。
思考建议: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的本意是好的,预估到学生会遇到困难,努力将难点与游戏相结合。可事实却没能如愿,出现了尴尬的场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1.铺垫“握手游戏”简化难点必要吗?
曾经读过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人看到一只蝴蝶快要破茧而出,却很久没能挣脱茧子的束缚,便好心拿剪刀把茧子的口剪开,蝴蝶便轻松从茧子中爬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刀却使蝴蝶丧失了飞翔的能力。原来,蝴蝶的破茧挣扎实际上是为今后的振翅飞翔储蓄能量。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前铺垫“握手游戏”实际上就是想简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必要的“破茧挣扎”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失去主动探究的热情,思维能力将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这一铺垫是没有必要的。
2.如此设计“握手游戏”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映。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也就是说,数学应用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这说明加强数学应用,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和我握握手”游戏,也不只是追求实际问题解决的工具价值,它事实上体现了数学更加本质的东西。
3.怎样合理设计“握手游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一画,再全班展示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明白“哪一种画法对?为什么?怎样画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和我握握手”游戏,并交流“一共需要握几次手?你是怎样想的?”虽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困惑,但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教学资源。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有为在心,无为而治”。这样教学,学生就可能自然地借助此题的经验,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现象,把“四个小朋友”抽象成“四个点”,把“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手”抽象成“连接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问题都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责任编辑:谷晓华◇
文本呈现:“认识线段”(如图1)。
图1
情境描述: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和我握握手”:学生4人一小组进行握手,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一共需要握几次?然后教师请一组学生上前演示后全班交流,学生顺利说出一共需要握6次。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完成上题,结果大部分学生只画出了4条线段(连成一个四边形)。教师在投影上展示一学生的错误画法,并提示:“想想刚才4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一共握了几次?”一学生立刻站起来反驳:“握手是6次,应该连成六边形,而它只有4个点,所以是四边形。”“大家看,还有哪两个小朋友没有握到手?(手指对角线上的点)他们就不是好朋友吗?怎么办?”……
课后交流:
下课后,我好奇地询问了执教老师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设计游戏“和我握握手”?(2)这一游戏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容易,学生怎么那么顺利地就得出6次呢?这位教师非常委屈地说:设计握手游戏,本想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思考,可结果却受了游戏的干扰。至于学生怎么那么顺利地得出6次,是因为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适当”指导。
思考建议: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的本意是好的,预估到学生会遇到困难,努力将难点与游戏相结合。可事实却没能如愿,出现了尴尬的场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1.铺垫“握手游戏”简化难点必要吗?
曾经读过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人看到一只蝴蝶快要破茧而出,却很久没能挣脱茧子的束缚,便好心拿剪刀把茧子的口剪开,蝴蝶便轻松从茧子中爬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刀却使蝴蝶丧失了飞翔的能力。原来,蝴蝶的破茧挣扎实际上是为今后的振翅飞翔储蓄能量。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前铺垫“握手游戏”实际上就是想简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必要的“破茧挣扎”环节,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失去主动探究的热情,思维能力将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这一铺垫是没有必要的。
2.如此设计“握手游戏”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映。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也就是说,数学应用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这说明加强数学应用,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和我握握手”游戏,也不只是追求实际问题解决的工具价值,它事实上体现了数学更加本质的东西。
3.怎样合理设计“握手游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一画,再全班展示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明白“哪一种画法对?为什么?怎样画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和我握握手”游戏,并交流“一共需要握几次手?你是怎样想的?”虽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困惑,但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教学资源。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有为在心,无为而治”。这样教学,学生就可能自然地借助此题的经验,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现象,把“四个小朋友”抽象成“四个点”,把“每两个小朋友握一次手”抽象成“连接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问题都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责任编辑:谷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