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制度激发善意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剑桥的家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地上躺着几封慈善机构的捐款号召信,对此,我早习以为常。不过两个星期前收到的一封邮件,却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它直接把两个折叠的大塑料口袋塞到了我家里,附信写道:“请把你不要的、干净整洁的衣服放到这些塑料口袋里,并在×月×日放到你家门口,我们届时会来取,并捐给××机构转卖……”慈善做得如此周到,让它真正成为举手之劳,正中我这种懒人的下怀。于是我把一批早已淘汰又不知该往哪里送的衣服装了满满一口袋,在指定日期放到门口,晚上回来一看,果然被拉走了。
  正如市场经济体系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引导这些资本流向合理项目的中间人,一个正常社会中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而是引导这些善意流向弱势群体的中间人。在经济体系中,那个给资本穿针引线的主角是金融机构,而在社会生活中,给人们的善意做中介的则是各种公益慈善机构。
  剑桥小镇虽然只有十来万人口,其公益组织却密密麻麻。我家方圆一公里内,我就见到过十几家慈善店铺,有帮助病人的Hospice Shop,有致力扶贫的Oxfam,有保护流浪猫的Cats Protection,有帮助问题青少年的Aid of Romsey Mill,有援助精神病人的Mind……如果再加上那些我没有路过或者注意到的慈善店铺,简直可以说到了“三步一小个、五步一大个”的地步。乍到剑桥时我还奇怪,为什么这个小镇有这么多卖便宜货的旧货铺,慢慢才知道,它们都是慈善组织的筹款渠道之一。至于镇中心每天有叫卖Big Issue的声音,所有熟悉剑桥的人恐怕都习以为常了———Big Issue是专门雇用流浪汉来叫卖、帮助流浪汉的一份街头报纸。
  从这些组织的密度来看,凡是社会问题出现死角的地方,就有慈善的身影出现。但是慈善的兴盛,不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一整套制度的土壤。比如,在英国注册一个慈善组织或其分部,行政门槛很低。慈善委员会的网上信息显示,如果申请材料规范,一般批准注册一个慈善组织只需要十个工作日左右。當然,慈善委员会对慈善组织监管也很严格,不但要求它们定期提供财务报表,而且将其财务公之于众(包括网络公开),使其接受民众监督。若有任何民众举报,委员会都会对慈善组织进行调查。同时,政府本身不但注资几十亿英镑资助NGO(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发展,而且法律规定对慈善店铺至少免80%的税收,使得慈善事业的经济可行性大大提高。
  相比之下,中国要筹办慈善组织,困难重重,不但要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而且要找“挂靠单位”。而要找到一个“挂靠单位”,往往难于上青天。如果要成立筹款基金,还需要有非常高的启动资金。此外,“同一领域在同一行政区域不得重复设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等法规明显阻碍NGO之间的良性竞争和扩展。正是因为这些制度障碍,中国的公益事业极不发达,而且政府也难以对其进行合理监管。
  中国人和英国人一样乐于助人,但是给中国人的善意穿针引线的组织资源,却因为制度原因发育不良。民众可能从来没有统一的“天性”,好的制度可能会激励出人性最善良美好的一面,而坏的制度则可能会暴露其最丑陋的一面。
其他文献
人就像一辆车,用久了,总会出问题,只好开进汽修厂,遇到毛躁又经验不足的师傅,就要给你大卸八块换零件。  “其实,大部分是小毛病,只需用扳手把螺丝紧一紧就好了。非要开肠破肚,大伤元气,只要还没危及性命,我一般不会配合!”说这话的,是我的忘年交,68岁,脸色比四十出头的我还好。  我这位朋友37岁那年,因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三次大出血,被送进医院。医生叫他赶快住院,准备割胃。他害怕,却没辙。老婆说有信心
健忘是老年人脑功能衰弱的表现,痴呆则是病理性的脑智能衰退,两者有明显区别。  记忆力:健忘的老年人对事情的遗忘是部分性的,忘掉的事情经人提醒就会想起;而痴呆的遗忘则是完全的,遗忘程度相当厉害,记不起发生过的事情,即使經过提醒也回忆不起来,似乎此事从来没有发生或者已完全消失。  自知力:一般健忘的人自知力完整,知道记忆力差,能发觉自己健忘的毛病,并能自我克服和改正。而痴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健忘,对记忆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有个小病小灾,这时就不可避免要去看医生。不过,看医生也暗藏着很多学问,如果不了解这些学问,或技巧运用不当,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惹一肚子闲气,激化医患矛盾,甚至发生误诊或耽误病情。  你不是医生  当一个人生病后到医院就医时,都会和医生产生一样的想法,那就是要及时把病治好。然而在实际就诊时,有些病人却往往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不太合适的想法,让看病的过程旁生枝节。  有些病人
误区1:吃中药不会过敏  不少人认为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都是西药,因为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的,而中药大多是“纯天然”的。事实上,临床引起过敏反应者确实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多,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毒素与血清、镇静安眠药等。然而,有些中药也含有化学成分,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因使用鱼腥草、双黄连、柴胡、牛黄解毒片等药物出现程度不同的过敏,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误区2:用过的药不再过敏  有很多人喜欢使用
同在一个屋檐下,夫妻双方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大抵相同,吃的是同样的食物,呼吸的是同样的空气,居住的是同样的环境,因此,患同一种病的几率也就大抵相当。常见的“夫妻病”当中,除我们熟知的性病、传染病之外,還存在代谢性疾病、癌症、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等。  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病、脂肪肝和痛风等,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很多同患糖尿病的夫妇,都喜欢吃甜的、味道较咸或者油腻的食物。  
有位同事,为了父亲再婚的事,好久都垂头丧气,他说:“我妈都没再婚,为什么我爸非要再婚呢?而且,那阿姨比我大不了几岁,他干吗非娶她不可呢?”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好像谁的父母离异或是丧偶,就必须要独守终身似的。  还有位同事,口口声声支持单身十多年的父亲再婚,却在老人家不好意思地透露喜欢某位阿姨之后,不停地挑人家毛病,直到老父亲放弃恋爱结婚的想法。其实,并不是阿姨不好,是我的同事不愿意接受有个
一天,达尔瓦在大学校园里散步,突然有人从后面走过来,拍了一下他的肩膀.rn达尔瓦转过身,眼前竟然站着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正冲着他微笑.她的微笑充满活力,全身散发出迷人的
朋友出差,因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韩国老先生,回家来,便眉飞色舞讲他的逸事,说他真是一奇人。  说他“奇”,是其状态和外貌都着实年轻。没熟悉之前,朋友一直猜测老先生五六十岁,因为他经常世界各地奔波出差,但和少壮派一起工作会谈、吃喝玩乐,毫无疲态。在KTV里,他比年轻人还有激情。“鸡皮鹤发”这个词在老先生身上全不见痕迹,他有一头浓密的黑鬈发。  时间长了,朋友小心地请教他年龄,老先生说:“77。”朋友大
2014年7月下旬,我隨中国环保工作者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赴日采访。东京、京都、大阪、北海道,行程匆匆却印象深刻。  导游二宫小姐是一位日籍华人,她时常用“像水洗了一般”来形容周遭环境所散发的清新气息。整洁、干净、有序是很多人在日本最直接的感受。  最让外国人赞叹的是,除了便利店及自动售货机旁会放置一些供行人丢弃饮料瓶的垃圾箱外,日本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其他垃圾箱。  “我搬到新社区后,第一件事就
據世界过敏组织估计,欧洲1/4的孩子患有过敏症,德国1/10的病假是由于过敏而请的,约30%的成人一生会发生一种或多种过敏症状。  简单来说,过敏是免疫系统的错误判断。由免疫细胞、抗体等组成的“无敌舰队”帮助身体抵御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有害生物入侵。随着时间渐长,这些保护军越来越能清楚地区分敌友。它们能记住很多病菌,以便能更加有效地给予打击。  对于过敏者而言,身体防御系统却对那些根本不会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