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缺血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s2269ac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超选择血管内溶栓术、经皮血管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脑静脉血栓溶栓等介入治疗,逐渐成为治疗急性脑缺血的重要手段,但也存在治疗时间窗不明确、颅内出血并发症、溶栓药物和导丝支架待发展、经皮血管成形术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再狭窄等问题。

其他文献
肾上腺髓质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生物活性肽,在人体多种组织中都有其mRNA的表达,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排钠利尿等作用.在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β2整合素是重要的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之一.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其表达明显上调.它介导白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参与炎症细胞因子对组织的损伤与破坏.
蛋白C、蛋白S、蛋白C抑制物、血栓调节蛋白组成一组蛋白质,统称为蛋白C系统,是血浆中重要的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异常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综述了蛋白C系统的组
Caspase-3属于白介素1β转换酶家族,是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酶。近年发现,caspase-3参与了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在脑缺血中起重要作用。脑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为caspase-3的激活创
核糖体是细胞合成蛋白的工厂,它的合成速率和数量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寿命、胚胎发育、癌症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核糖体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之
<正> 据最近的Stroke杂志报道,日本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亚油酸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血压、减少血小板凝集和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Hiroyasu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人体脑血管痉挛进行活体观察是不可能的,活体动物模型因此而建立。其方法包括:刺破动脉使血液聚集在其周围;外科暴露动脉并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其周围;抽取其他部位血液注入蛛网膜下腔并聚集于动脉周围。大部分为颅内血管模型,颅外血管模型较少。颅外模型容易建立,但在生理上与颅内动脉存在差异。
Bcl-2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利用转基因手段使bcl-2表达增加,能保护局灶性缺血性神经元免于凋亡,若方法适当,有可能从基因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C677T基因突变常常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但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并不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