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创造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可操作的形式蕴含在各种丰富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尝试。衡量一个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主要从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启发性、数学味、适时适度、目的性、差异性和层次性六个维度出发。在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标准的基础上,本文进而探讨得出创设有效情境的方法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情境创设
绪论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有效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当前许多教师都在情境创设方面不断改革尝试,创设生活化、趣味化、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是对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可忽视热闹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吗?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我们又该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有效标准
1.真实性
真实性意即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客观现实,遵循科学规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准确地体验并理解所学内容。[1]小学生想象丰富,且对想象事物和现实具体情景之间有很大的模糊性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提取素材,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中探究数学问题。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生活实际规律,随意编造情境,这既不利于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场景,也容易影响学生认知发展。
2.启发性
启发性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情境必须蕴含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进行思考,创设与学生新旧认知冲突的情境,适时引导,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让学生内心产生不满足感,急于得知答案,从而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但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情境一定要富含逻辑性,以免误导学生,引发学生认知障碍。
3.数学味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不可脱离数学本真。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数学课堂设计包含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的杂糅,结果使数学课堂面目全非,课堂表面看似热闹,而学生实际却毫无所获。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运用数学知识,提炼数学问题,锻炼数学思维,还原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4.适时适度
适时适度主要强调了教师在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必须把握好“效”和“度”。适当时机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寻求并把握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以顺利引入新知。同时情境创设并非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设计的时间不宜过长,小学生集中注意时间的短暂性和不稳定性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兀的情境创设可能增加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而冗杂的情境创设则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5.目的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其一是指教学情境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课堂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创设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要能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作用,但也不能只图热闹。教师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创设出学生喜欢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景,那样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无效教学。其二则是指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具体的目的,如若是提问,那么提问语言应具体明确,有新意、有启发性,不能笼統地提出诸如“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2]
6.差异性和层次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都决定了有效的情境创设必须富含差异性和层次性。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除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任务中取得成功,从而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构建
1.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风向标,是教师创设情境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紧扣教材,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要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前要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和正确处理教材,理清章节、单元、全册各部分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到部分,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情境。只有做好了这些基本功,教师才能设计出与教学任务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情境。
2.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特征
新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应面向学习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效的教学必须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变化规律,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实施数学教学,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获得更好的内心体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创设出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的教学情境。
3.情境素材应来源生活,与学生实际相连
有效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要求我们在选择情境素材的时候应取材于生活,无论是内容的呈现形式还是现实的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学生之所以难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在于其数学思维、数学眼光不足。新课改理念提倡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小学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情境创设的素材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教育”。
4.创新情境呈现方式
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是有效情境创设的关键环节,传统单一、被动地呈现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需要大胆创新出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的多样化情境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具体可以采用的情境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以问题为呈现方式,在思考中学习;以生活场景为呈现方式,在观察中学习;以实物操作为呈现方式,在做中学习;以专题板块为呈现方式,在探究中学习。[3]教师还应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专业水平、个人性格、教学风格等实际情况,不可生搬硬套他人教学模式,要创设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情境。
结语
情境创设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同时也服务于数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它发挥着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能够有效地、主动地学习。我们需要情境,但不需要“无效的”情境,情境创设不是我们课堂摆设和做秀的工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情境的真实性、启发性、数学味、目的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合理地进行情境创设,把握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的统一,从而让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祥华.情境创设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J].课程教育研究,2012(7):109-110.
[2]张爱萍.浅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几点问题[J].学周刊C版,2013(5):131.
[3]蔡明忠.创新内容呈现方式 实施多样学习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5):41-4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情境创设
绪论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有效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当前许多教师都在情境创设方面不断改革尝试,创设生活化、趣味化、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是对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可忽视热闹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吗?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我们又该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有效标准
1.真实性
真实性意即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客观现实,遵循科学规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准确地体验并理解所学内容。[1]小学生想象丰富,且对想象事物和现实具体情景之间有很大的模糊性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提取素材,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中探究数学问题。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生活实际规律,随意编造情境,这既不利于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场景,也容易影响学生认知发展。
2.启发性
启发性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情境必须蕴含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进行思考,创设与学生新旧认知冲突的情境,适时引导,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让学生内心产生不满足感,急于得知答案,从而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但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情境一定要富含逻辑性,以免误导学生,引发学生认知障碍。
3.数学味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不可脱离数学本真。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数学课堂设计包含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的杂糅,结果使数学课堂面目全非,课堂表面看似热闹,而学生实际却毫无所获。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运用数学知识,提炼数学问题,锻炼数学思维,还原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4.适时适度
适时适度主要强调了教师在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必须把握好“效”和“度”。适当时机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寻求并把握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以顺利引入新知。同时情境创设并非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设计的时间不宜过长,小学生集中注意时间的短暂性和不稳定性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兀的情境创设可能增加学生理解新知的难度,而冗杂的情境创设则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5.目的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其一是指教学情境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课堂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创设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要能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作用,但也不能只图热闹。教师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创设出学生喜欢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景,那样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无效教学。其二则是指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具体的目的,如若是提问,那么提问语言应具体明确,有新意、有启发性,不能笼統地提出诸如“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2]
6.差异性和层次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都决定了有效的情境创设必须富含差异性和层次性。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除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任务中取得成功,从而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构建
1.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风向标,是教师创设情境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紧扣教材,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要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前要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和正确处理教材,理清章节、单元、全册各部分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到部分,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情境。只有做好了这些基本功,教师才能设计出与教学任务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情境。
2.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特征
新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应面向学习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效的教学必须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变化规律,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实施数学教学,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获得更好的内心体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创设出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的教学情境。
3.情境素材应来源生活,与学生实际相连
有效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要求我们在选择情境素材的时候应取材于生活,无论是内容的呈现形式还是现实的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学生之所以难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在于其数学思维、数学眼光不足。新课改理念提倡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小学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情境创设的素材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教育”。
4.创新情境呈现方式
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是有效情境创设的关键环节,传统单一、被动地呈现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需要大胆创新出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的多样化情境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具体可以采用的情境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以问题为呈现方式,在思考中学习;以生活场景为呈现方式,在观察中学习;以实物操作为呈现方式,在做中学习;以专题板块为呈现方式,在探究中学习。[3]教师还应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专业水平、个人性格、教学风格等实际情况,不可生搬硬套他人教学模式,要创设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情境。
结语
情境创设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同时也服务于数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它发挥着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能够有效地、主动地学习。我们需要情境,但不需要“无效的”情境,情境创设不是我们课堂摆设和做秀的工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情境的真实性、启发性、数学味、目的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合理地进行情境创设,把握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的统一,从而让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祥华.情境创设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J].课程教育研究,2012(7):109-110.
[2]张爱萍.浅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几点问题[J].学周刊C版,2013(5):131.
[3]蔡明忠.创新内容呈现方式 实施多样学习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