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剑群:成功之路 始於足下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住一句箴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本文主人公邓剑群博士,从事“足下的事业”——鞋业近四十年,砥砺自強、锲而不捨,终於开创出辉煌的业绩,跻身“世界傑出华人”的行列,他用自己的奋斗经历生动阐释了一个道理——认準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积累,不断努力前进和开拓,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题 记
  
  出身於工薪阶层,幼年时代即已饱尝困苦艰辛,也没有机会像同龄人那样接受正规、完整的教育,只能一边上学一边摆地摊,然後不得不早早地投身社会,做一名“打工仔”——当初又有谁能预料到,邓剑群先生後来竟然成为香港的“打工皇帝”、“超级鞋王”,再到2006年荣膺“世界傑出华人奖”这一华人至高荣誉?
  有人说,邓剑群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有人说,邓剑群是白手起家、奋斗成功的商界典范;
  有人说,邓剑群在执掌Reebok远东公司期间,使得投资方十年获利润一万倍,堪称现代商业领域“神话中的神话”;
  还有人说,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製鞋业很少有人不知道“邓剑群”这个名字……
  面对外界的种种讚美之辞,邓剑群先生始终以一种踏踏实实幹事业、埋头奋斗不停步的态度,不断向新的目标迈开大步。他说:“我並没有什麽过人之处,我只是知道自己该做什麽,能做什麽,然後照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去做……”
  
  【起点篇】砥砺自強厚积薄发
  
  探寻邓剑群先生的成功轨跡,就不能不追溯他的成长经历。凭藉不屈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过人的智慧砥砺奋斗,从一无所有到创建“鞋业王国”,到今天功成名就——邓剑群先生的创富历程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具典型性、代表性的。
  邓剑群生於澳门,因家境贫困,在濠江中学念到中二,便到香港帮父亲做些小生意。那时他在庙街摆摊卖眼镜、墨水笔等物,通常是早上十点开档,坐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家时家人都已睡着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天天如是。
  沟潭之水,凝滞沉闷;飞瀑之流,奋迅高亢——同是为水,性卻迥異,前者满足安逸,後者进取不已。邓剑群无疑属於後者,他不甘心就这样“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那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周末可以放假休息,过上像样的日子。“記得有一次搭乘渡海小船,看到中环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便渴望在里面做一份文职。”邓剑群先生回忆说。
  邓剑群想到之後就立即付诸行动,他开始进修英语及商科课程,希望为日後打份好工打好基础。摆档本来就要花去不少时间,再读书的话就更加紧迫,因此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来学习。但即使是这样,他也绝不放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刻苦攻读。在此期间他被朋友介绍到一间打字学校任职,但月薪只有二百元,比摆街档还少了一半多,家里人因此不同意他做这份工作。邓剑群卻坚持要走自己的路,最後的解决办法是,他每月要从薪水中拿出一百元来补贴家用,餘下来的还要支付进修商科的学费、交通费,所剩无几……但为了实现自己转行的心愿,邓剑群决心苦撑到底。之後,他终於进入当时中国银行大厦的一间中资机构任职。在这间机构工作的四年中,经过艰苦的培训及工作实践,也使得他日後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邓剑群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做成任何事,都必须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地去完成,就像欲行至千里之路,必须一步一步地去走一样,心意稍有懈怠,常会功亏一篑。凡事只要坚持不懈、踏踏实实地去做,便有望成功。
  
   【转折篇】开创雅仕高初露锋芒
  
  1967年,邓剑群先生正式踏足鞋业,进入一间小型鞋厂,从此与鞋业结下不解之缘。这次改变可说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此後正是在这个行业开创出事业的辉煌。凭着不错的英语水平和工作能力,邓剑平一入职便担当老闆助理,负责与客户沟通。
  有一对英国夫妇,在香港拥有一间上市公司,是邓剑群先生所在鞋厂的大客户,每次都是由邓剑群先生负责接洽、联络他们,而且每天为他们工作至夜深,从不间断。但有一天工作到下午,邓剑群先生卻跟夫妻俩说要提前先走,他们当然感到很奇怪,於是问他为什麽,他说:“今天我要结婚了,要摆酒。”告辞之後,他匆匆赶回家去完成婚礼,第二天又返回岗位继续工作,直到完工後才往澳门度蜜月。
  那对英国夫妇瞭解到这些之後,被邓剑群先生超卓的敬业精神所打动,由此更加信任他、赏识他。後来他们希望在港开设分公司,並要求一个年轻、已成家立室而又勤奋上进的人担当管理工作。在他们眼中,邓剑群先生正是他们的不二人选。於是这对英国夫妇随即说服邓剑群先生的老闆,成功延揽邓剑群先生过来,协助开办在香港的业务。其後,英国夫妇给了邓剑群先生5万港元及每月1300元的薪金,邓剑群先生利用这5万港元,在星光行开设了雅仕高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在雅仕高长达32年的展业历程。
  为了打理好雅仕高公司,他竭尽全力、苦心孤诣,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汗水心血。正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邓剑群先生的悉心经营下,雅仕高公司逐步发展壮大,在1990年高峰期营业额超过港元100亿,在东南亚各地设有13间分公司,僱员超过500人。
  在笔者看来,邓剑群先生之所以成功並非纯粹出於偶然,倘若他没有过人的能力、胆识和勤勉敬业的精神,那对英国夫妇也不至於将开设香港分公司的重任托付给他;开公司仅有投资者的信任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要凭实力和成绩来证明自己——倘若邓剑群先生没有过人的经营管理能力,雅仕高公司也不可能发展得如此顺利。
  
   【跨越篇】引领跨国企业Reebok缔造商业传奇
  
  在邓剑群先生的职业生涯中,不乏精彩篇章与闪光之笔。他在雅仕高所创造的骄人业绩仅是其奋斗史中的部分章节,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与国际鞋业顶级品牌Reebok的一段历史。
  1980年,“雅仕高”的英国母公司宾伦集团以67500美金购入Reebok(锐步)60%的股份,交由邓剑群先生管理的“雅仕高”全权在远东负责样品开发、採购及融资业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Reebok只是一间经营不善、岌岌可危的公司,当年营业额连100万美元都不到。宾伦集团将如此艰巨的使命托付给邓剑群先生,足以说明该公司是非常信任他的。
  邓剑群先生既担大任,果然不负重托。在接手Reebok之後,邓剑群先生就开始展现他的能力,破解难题。1983年Reebok在韩国研製出以很软的成衣皮製造世界上第一对健康舞(AEROBIC)鞋,随即在市场上大获好评,令Reebok的业绩在短时间内成倍速增,短短数月间,营业额由几百万美元升至几千万美元。1984年Reebok的营业额已高达三亿美元。1985年,Reebok又在美国成功分拆上市。1990年Reebok营业额已增至20多亿美元——从1980年营业额仅有100万美元,到十年後的20多亿美元,Reebok的发展速度之快堪称业界神话。邓剑群先生也被誉为Reebok的三位“开国功臣”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美国主席Paul Fireman及开发部副总裁Steve Leggett)。
  毋庸置疑,由一个寂寂无名的的牌子,在数年间成为世界鞋业三大名牌之一,邓剑群先生功不可没。除此之外,由邓剑群先生一手培育而成的名牌(运动鞋类)包括DKNY、 KAPPA、RYKA、KENZO、 ROYAL ELASTIC等等。因此,邓剑群先生在业界便被人盛讚为“名牌保姆”,凡是有新牌子而需要开发及代理採购,都指名要找邓剑群先生协助。
  1990年,由於Reebok与雅仕高的英国母公司宾伦集团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严重分歧,宾伦集团遂以6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拥有的Reebok股份售出。而该集团在1980年购入Reebok股份时仅用了67500美金,十年投资利润回报一万倍,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难怪有人将其称之为“神话中的神话”,而邓剑群先生无疑是这个“神话中的神话”的主要缔造者。
  Reebok在与宾伦集团中止合作之後,卻不愿放走邓剑群先生这个人才,以年薪120万美元的待遇礼聘邓剑群先生出任Reebok远东分公司总裁一职,统领45位欧美僱员及500位本地僱员。Reebok还允许他继续打理家族生意,邓剑群先生因此也被人誉为“打工皇帝”。
  
  【突破篇】诠释“打工仔”与“老闆”的双重精彩
  
  早在1980年,邓剑群先生便已协助太太邓朱锦韶在香港创立了3间鞋厂,开始了自己的家族生意,1982年又前往内地开设製鞋加工厂。到了1987年与台商合资在内地设厂生产运动鞋,1990年在深圳龙岗区筹建“港台鞋城”。
  前文提到过,Reebok聘请邓剑群先生出任远东分公司总裁之时,也允许他继续经营自己的家族生意。这种做法不由得让人为之惊讶——企业大都要求入职的员工专心工作,甚至不允许员工做兼职,作为一家跨国企业,Reebok何以独对邓剑群先生如此厚爱呢?
  其实Reebok的做法自然有他们的道理:邓剑群先生本身具备超卓的工作能力,而且他为人公私分明、注重诚信,完全可以做到两者兼顾;再者,Reebok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邓剑群先生。所以说,邓剑群先生能做到既在Reebok当“打工仔”又自办企业当老闆,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
  到了1992年,邓剑群先生家族与台湾股东经营的港台集团筹备在香港上市,为了避免利益冲突,他於1992年主动离开Reebok,重回原公司雅仕高公司任行政主席,同时於港台集团成功上市後,兼任该集团主席。港台集团在最高峰时期,有员工25000人,营业额20多亿港元,年产名牌运动鞋超过2500万双,同样成绩骄人。
  邓剑群先生经营出口到各国的鞋类产品,最高纪录(1995年)超过6000万双之多。除了名牌Reebok,LA Gear,Avia,Adidas,还有中低档非运动鞋,“鞋王”的美誉便不胫而走。
  
  【超越篇】 引领亚太集团拓展事业王国
  
  2000年4月,邓剑群先生离开了供职达32年之久的雅仕高公司,另行创立了亚太鞋业集团公司。“亚太”总部设在香港,在东南亚设有6间分行,包括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及国内数城市,僱员超过200人,主要为品牌鞋商从事代理採购业务,其中的国际知名品牌包括DKNY,KAPPA,BATHING APE,KENZO,TERRA PLANA,GAP,NEXT等。“亚太鞋业”旨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严格的品质管理、準时出货程序、完善的监察制度等,务求符合所有客户的要求。在邓剑群先生的运筹帷幄之下,“亚太鞋业”业务蒸蒸日上,短短数年间, “亚太鞋业”业务网络跨越全球,产品出口远达欧盟、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等地,每年总出口数量更超逾2500万双。
  如今,邓剑群先生不仅继续在其从事多年的鞋业开创辉煌,亦拓展到投资等领域,旗下已拥有亚太鞋业有限公司、百德鞋业有限公司、派威投资有限公司、蔚峰发展有限公司等。
  从“雅仕高”到Reebok,再到“港台”,和“亚太”,邓剑群先生每入主一间企业,就能凭藉其过人的领导能力和经营水準,开创出辉煌的业绩。可以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能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跡,这实在不能不令人为之叹服。
  作为一名驰名业界的资深人士,邓剑群先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讚誉。他先後被邀请担任香港工业科技发展局纺织及製衣项目委员(1994—1999年)、纺织及製衣业训练局委员(1998—1999年)、创新及科技基金纺织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2000—2004年),为未来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意见及为业界爭取政府资助。1994至2000年间,他还被推选为香港橡胶暨鞋业厂商会主席,致力推动鞋业发展及为业界提供协助。
  如今,邓剑群先生还兼任澳门濠江中学名誉董事长、香港鞋业商会名誉会长、香港210国际鞋业基金会会长、美国210国际鞋业基金会董事等多个社会职务。
  在採访当中谈到香港210国际鞋业基金会,邓剑群先生介绍说,该会是一间国际慈善机构,致力於“鞋业人士帮助鞋业人士”的原则,每当有鞋界从业者面临困境时,该会即通过经济援助、就业辅导等方式,使其再获发展机会。这项服务可普及到鞋业界及鞋材界,惠及採购者、进口商、供应商或工厂员工等。
  
  【管理篇】诚信为本稳健为上
  
  邓剑群先生在鞋业创出骄人成绩,除了他天生进取的性格,更因为他拥有较为完整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恪守诚信之道是做人和经营企业的根本”,邓剑群先生说,“只有言而有信,信守诺言,才能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才能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要懂为客户考虑,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邓剑群是这样说的,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做的,“宁可人亏我,不可我亏人”,正是他的经商信条之一。
  邓剑群先生谈到,他在雅士高做代理採购的工作时就已认识到,除靠集团本身的实力外,最终还是要瞭解客人所需。必须以客人採购的观点去设计鞋厂的生产策略,而绝不是用一个企业家投资设厂的角度,估计客人要些什麽。
  他还认为,无论从事任何业务,均需找到合适及值得信任的人担任管理,“用人要有眼光,像我们在台湾的亚太集团总裁,他跟随我35年。”邓剑群先生讲求投资策略,亦強调‘人治’的重要,以用人唯才为原则。
  当笔者问到邓剑群先生当年在Reebok如何处理好公司与家族生意,及至现在如何兼顾多职时,他表示,知人善任这一点非常重要。身为集团的领导要懂得放权,再配以完善的监察制度,以达致上行下效。在将公司的整个架构搭建好之後,再分好工,在每个位置安排好合适人选。同时,他坦言自己早年接受爱国教育,曾在中资机构工作多年,学习到不少很实用的工作方法及管理理念,受益匪浅。
  邓剑群先生还认为,身为老闆,懂得公私分明才能获得人心。“我在港台集团时,薪金只有30,000元一个月,对一个上市公司主席来说当然数额甚少,别的公司主席甚至可高达1000万。但公司制订了一套严谨的规则政策,身为全公司的领导人,就要以身作则。”邓剑群先生认为这样才能对股东有所交代,也得以令员工信服。
  与很多企业家推崇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截然不同,邓剑群先生认为做企业不能一味求快求大,一定要坚守“稳健为上”的原则,先把企业的基础夯实,再做強做大。他举例说,当年由他执掌的港台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两间鞋厂,因在九十年代末期受当地政治因素影响,不得不结束全部印度尼西亚投资,令港台集团亏损达6亿多港元。但由於他此前多年一直坚持只将企业利润的一半拿出来再投资或分红、另一半不得随便动用的理念,有效地规避了风险,所以在严重亏损时亦未动摇港台集团的根本。
  
  【结语】
  
  事业对於那些勇往直前的人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不论昨天今天,他们从不会驻足享受现在,永不停步的脚步里始终踏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了更加灿烂的明天!
  邓剑群先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善於用不懈的奋斗、执著的追求去感受和诠释人生的真谛,从而演绎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境况。邓剑群先生的奋斗历程,向人们昭示着这条真理——成功之路,始於足下。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在自己的生命中善待每一寸光阴,用自己那不竭的奋斗与求索,才能点燃那火红的事业!,
其他文献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如果说灯光能驱走黑暗,送来光明,那么能够照亮世界的,无疑是比灯光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们的心灵。  —— 题 记  在香港照明灯具行业,有一位工业家被公认为业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因为他开发研制的LED灯不仅驰名香港,而且远销世界各地。  创业三十多年来,他本着进取务实之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成为香港照明电器工业的一面旗帜,令“香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乃信之本;无诚,何以言信?诚而有信,方为人生。  ——引 言  人生也许有许多种过法,有的人热爱冒险,追寻跌宕起伏间的刺激精彩;有的人想要捷径,希翼一步登天的逍遥快感;有的人喜欢踏实,享受勤奋耕耘后的丰硕收获。梁学濂先生无疑属于第三种。他的名片上,印着大信梁学濂(香港)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澳门
期刊
梅花,位列二十四番花信之首,与松、竹並称为“岁寒三友”,素有“花中君子”之美誉,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坚贞气节;有“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赋词讚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来报”。  ——採访札记    2005年10月22日,以“促进澳门经济发展,加强企业交流合作”为宗旨的“澳门女企业家商会”宣告成立,
期刊
乐观主义者,往往拥有和谐的心境。这种澹泊平实的生活态度,能够让他们富有激情地挑战人生,保持昂然的斗志去追求理想。  ——题记    在热烈欢快的谈话气氛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张国典先生心境的平和。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谈吐,表达了他豁达开朗的做人原则;他“路见不平一声嚷”的妙语连珠,展现了行侠仗义的处事风格。  从启蒙新闻界到奋斗於金融银行界,到拼搏於能源投资领域;从帮助战火後的安哥拉及莫桑比克人
期刊
楚山横地插云青,汉水接天过雨碧;   十年往事终生缘,绿叶恋根皆是情。   ——题赠林兴识先生    林兴识先生总是不知疲倦地为宣传湖北省和武汉市而奔波,让港澳与海外人士领略荆楚大地的神奇魅力;  他是早期通过投资实业,参与湖北省和武汉市经济建设的香港知名人士之一,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  他热衷於捐资助学,关注医疗事业,倾情社会公共设施的完善,有着博大无私的胸怀,认为企业家回报社会
期刊
什麽是美丽?是春天的繁花似锦,还是夏日的小河潺潺;是秋天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飘雪如翎;是孩子们的银铃童声,还是少女们的冰雪聪明;是青年人的英姿雄发,还是长者的晚景夕阳?  诚然,无论自然风情,抑或人生变迁,美丽无处不在,但真正的美丽,是源於每个人的心灵。绽放美丽的心灵,就能领悟美好的一切,彰显气质与自信。  ——题记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容颜,素雅亮丽总相称的衣着,高雅气质、卓然风采,是林绵洵
期刊
儒雅俊朗、沉稳内敛的学者风范与商家气度在他身上合而为一,这就是季寒冰博士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一番恳谈之後,季博士谈到的关於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关於奉献与收穫,关於价值与精神,关於人生及其意义的一系列话题,令笔者得以从更深的层面来解读他。再结合他和他创办的中华振兴基金会近年来在公益慈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笔者深深感慨:季寒冰博士,名虽为“寒冰”二字,其实他的内心如火般炽热。这火一般的炽热,
期刊
她是一个奉献教育工作近五十年的教育家;不仅如此,她的家庭中有多个成员也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可谓教育世家。她是那样地执著,把自己满腔的激情倾泻在澳门教育这片桃李芬芳的沃土上……  时间悄然流逝,不觉间,她已从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变成和蔼慈祥的长者,她就是澳门坊众学校校长、澳门街坊联合总会副会长、沙梨头坊众小学校监区天香女士。  虽年届七旬,但她依然青春豁达,因为陪伴在她身边的是一群正处於豆蔻年华的孩子
期刊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可从一辆汽车的成长之路来见证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汽车品牌的印记浓缩民族精神的图腾,那麽她将只能是‘红旗’。”  “红旗”车标誌着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曾是中国轿车工业的旗帜,是共和国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红旗车已退出服役的行列,但是作为一代经典名车已经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在众多“红旗”车爱好者、收藏者当中,有一位名叫“汪恩光”的香港实
期刊
有人说,他是香港玩具製造业的先驱,曾荣获青年工业家奖、玩具业傑出大奖,更以工业上的傑出贡献获颁授银紫荆星章並被委任为太平绅士;  有人说,他喜欢平衡处事,2004年当选香港立法会议员之後,始终以爱国爱港为参政原则,大公无私地为香港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还有人说,他是社会活动家,通过参加很多大型商会,他团结香港工商界人士,凝聚社团力量,履行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而他自己卻笑着说:“我只是一座桥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