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阅读愿望,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同时,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夸赞学生。面对动态万变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及时巧妙地应对学生在读书、感悟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却常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怎样才能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个性化解读不能排斥教师的引导
有人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读者就是作品的创造者,那么教师就不应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个课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2.你都读懂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请同学们带着不懂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
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解决的问题。
4.全班交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扮演的也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虽然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但学生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已有经验的限制,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或者说是多元解读还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学生触不到文章的内涵,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最终也难以挖掘出作者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个性化解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他们对文字的解读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色彩,这其中也包括他们不准确的理解。对于这些非标准答案,教师并不能轻易就予以否定,它们有时也是学生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保护他们个性言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文末有这样一句话:“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按句子的理解,“祸首”应该指的是鹿,但没想到有学生说是人类。我知道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的个人体验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本着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的原则,我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认为是人类呢?”这个学生回答:“凯巴伯森林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鹿群遭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都是因为人类捕杀了狼,所以我认为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多么缜密的思考,多么流畅的表达!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的心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虽然这不是正确的答案,但观点是对的,是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的。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他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这里的‘祸首’究竟是鹿还是人类呢?你们再读读句子,同桌间也可以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交流,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句话中指的是鹿,但就整篇课文而言,是人类。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人类的行为对狼、鹿、森林造成的影响。有了前一个学生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保护生态平衡。课文的主旨就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很自然地揭示了出来。
三、个性化解读不能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愿意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是不可以把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抛到脑后的。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课堂上有学生做出了“我觉得狐狸很聪明”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及时引导:“狐狸的肉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它有肉了,高兴了,可乌鸦呢?”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狐狸的肉是用欺骗的方法得到的,是在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这样的“聪明”是要不得的,是不道德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初衷。但个性化不是民主化,也不是自由化,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教师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双方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阅读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于学生读书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书能力,于学生对文本解读发生偏差时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且育人的终极目标。
一、个性化解读不能排斥教师的引导
有人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读者就是作品的创造者,那么教师就不应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个课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2.你都读懂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请同学们带着不懂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
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解决的问题。
4.全班交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扮演的也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虽然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但学生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已有经验的限制,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或者说是多元解读还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学生触不到文章的内涵,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最终也难以挖掘出作者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个性化解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他们对文字的解读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色彩,这其中也包括他们不准确的理解。对于这些非标准答案,教师并不能轻易就予以否定,它们有时也是学生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保护他们个性言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文末有这样一句话:“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按句子的理解,“祸首”应该指的是鹿,但没想到有学生说是人类。我知道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的个人体验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本着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的原则,我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认为是人类呢?”这个学生回答:“凯巴伯森林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鹿群遭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都是因为人类捕杀了狼,所以我认为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多么缜密的思考,多么流畅的表达!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的心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虽然这不是正确的答案,但观点是对的,是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的。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他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这里的‘祸首’究竟是鹿还是人类呢?你们再读读句子,同桌间也可以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交流,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句话中指的是鹿,但就整篇课文而言,是人类。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人类的行为对狼、鹿、森林造成的影响。有了前一个学生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保护生态平衡。课文的主旨就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很自然地揭示了出来。
三、个性化解读不能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愿意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是不可以把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抛到脑后的。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课堂上有学生做出了“我觉得狐狸很聪明”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及时引导:“狐狸的肉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它有肉了,高兴了,可乌鸦呢?”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狐狸的肉是用欺骗的方法得到的,是在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这样的“聪明”是要不得的,是不道德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初衷。但个性化不是民主化,也不是自由化,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教师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双方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阅读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于学生读书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书能力,于学生对文本解读发生偏差时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且育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