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自转速度变慢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欧洲空间局“金星快车”号宇宙飞船的红外探测资料,科学家发现金星表面的地彤特征并没有出现在预期的位置,因此怀疑金星的自转速度似乎比之前测量的慢了一些。
  这些观测资料,将有助于科学家判定金星究竟是液态还是固态核心,并进而了解金星的形成和演化状况。因为如果金星核心为固态,则其质量或许会集中于核心;如此一来,金星自转受到外力的影响比较小,换言之,自转速度变动不大。此外,正确测量金星自转速度,对规划未来金星登陆任务也相當重要。
  影响金星自转速度的外力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其浓厚的大气层。金星表面大气压力为地球表面的90倍,并拥有高速天气系统。一般相信金星地表和如此浓厚的大气层之间的摩擦力,是改变金星自转速度的原因。
  地球其实也有类似的效应,来自大气的风和海洋的潮汐,会逐渐改变地球自转速度。其中在一年期间,不同季节的风场型态和气温都会随着季节改变,光这种效应,就已足以使地球真正的“一天”的长度(称为恒星日)产生约1毫秒的差异(1毫秒=百万分之一秒)。
  受到金星浓厚、支离破碎又有毒的大气阻挡,科学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通过苏联的“金譬15”号、“金星16”号和NASA的“麦哲伦”号绕行金星过程中,以雷达来测绘金星表面,人们才得以首度窥见金星神秘的表面景观。此外,在“麦哲伦”号4年的任务期间,能慢慢观察探测器下方的地形特征随金星自转的位置改变情形,科学家由此估算出金星真正的一天长度(恒星日)为243.0185地球日。然而16年后的“金星快车”号所测出的金星恒星日,比“麦哲伦”号的结果平均长6.5分钟,科学家以地球表面的雷达设备长期观察金星的结果,也与“金星特快”号相同。
  德国航天中心行星科学家穆尔表示:刚开始发现“麦哲伦”号和“金星快车”号两者测绘的金星地表地图不一致时,他们一度怀疑是自己计算错误,因为“麦哲伦”号的观测数据是相當正确的。但在一再确认、不断检查每个想得到的误差可能性下,他们终于了解他们的计算并没有错,并开始寻找可能造成金星日长度短期紊乱变动的因素,但最后结论认为在长时间尺度下,这些段其紊乱变动因素到最后都会被平均掉,所以不太可能是短期因素造成的。
  另一方面,其他近来的大气模型仿真结果显示金星可能有时间尺度长达数十年的天气循环现象,可能导致金星自转周期的长期变化。此外,當金星和地球比较接近时,二者问的角动量交换也可能是导致金星自转变慢的可能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这张照片是从一名北越正规军的军官那里得到的。
期刊
在2亿余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大量物种灭绝,造成恐龙主宰地球的时代。这个巨变的原因至今未明,研究者仍在努力拼凑出历史的全貌。保罗·欧尔森与丹尼斯·肯特来到英国韦尔
尘肺病是长期吸人大量二氧化硅及其他粉尘所致。粉尘长期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及肺泡的巨噬细胞内,使患者胸闷、气短、胸痛、咳嗽、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合并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最后
在我们的地球之外,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吗?有人相信有,有人认为这只是科幻的东西,也有些人说那是无稽之谈。  是的,讨论外星人的问题,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摸不着边的感觉,甚至会认为这是无聊的、不切实际的事情。然而,地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需要利用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对宇宙进行研究。而有关外星人的问题,也就成了一项严肃的科学探索任务,科学界也因此开始认真对待有关外星人的问题。  世界上历
将AgNO3溶液和(NH4)2S溶液混合,发生的反应是:2 AgNO3+(NH4)2S=Ag2S+2 NH4NO3这是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通常认为AgNO3和(NH4)2S之间是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但实验表明,像这
虽然世界公认首次发现圆盘状不明飞行物的是美国救火器材商人肯尼思·阿诺德,首次发现的时间是在1947年6月24日。但事实上类似不明飞行物(包括不明潜水物USO)现象的记录古代就已有之。从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到意大利勃莱西亚岩画,从西方的《圣经》到中国的《山海经》,无不都有UFO的踪影。那些所谓的“喷火车”、“飞车”、“巨槎”、“明珠”、“炬火明”,与如今人们目击到的UFO与USO又何等相似!可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胃肠手术患者心血管反应和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胃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GB组(n=30)和对照组(n=30)。SGB组麻
目的了解城市周边插花地带暗娼性传播疾病(STD)感染及就医情况,为实施有效的艾滋病(AIDS)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昌市青云谱区娱乐场所201名暗娼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问题的提出如今“温室效应”作为一个流行词语,几乎人人皆知,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稿和讲演活动中。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启动以来,媒体已经做了无数花边新闻,公众想必也已经审美疲劳了。在中国这一波关于强子对撞机的报道中,媒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强子对撞机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