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要点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利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就理顺了利率、汇率与资本管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将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直面3个核心问题:利率改革、汇率改革和资本管制改革。这3个问题中,利率改革的重要性处于首位,它是解决金融体制性问题的突破口,是全面金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厘清几个认识误区
  当前关于利率改革有一些认识误区,有些甚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如不加以厘清,对改革方式和节奏的选择会产生负面影响。
  利率改革后市场主体普遍受益
  部分观点认为利率改革后市场各方主体会普遍受益。实际上,利率改革是一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由于短期内整体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对于存款人来说,获益是相对确定的,但对于借款人而言,则可能会普遍受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能会不降反升,而部分现金流短缺的市政和长期基建项目甚至会因财务费用的大幅增加而难以为继。
  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银行“暴利”结束
  对银行“暴利”的讨论始于2009年前后。当时银行的净息差(NIM)接近3%,至2013年年底已降至2.3%左右。我们可以横向观察其他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市场的净息差水平通常只有1.5%~1.6%,但香港市场体量太小,基本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借贷活动大都发生在银行间市场,其利差水平不典型。再看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是3.8%,其中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汇丰银行分别为2.53%、3.41%、5.69%和2.68%。而中国内地同时期的净息差大概只有3%。再看发展中国家,2011年巴西、印度、俄罗斯的银行业净息差分别达到8%、4.3%和6%,远高于中国银行业的水平。
  因此,利率管制放开后,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到底是扩大抑或收窄,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业已完成规模的原始积累,下一阶段的经营重点将放在保持可续经营、适应监管规则变化等方面。粗略地看,在我国前10大银行的净息差构成中,1%左右的管理成本是刚性的,包括人员工资、房租、电子设备、市场营销等;1%左右的拨备、税费也是刚性的;另外0.5%~1%的净息差是银行维持10%~15%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以自我补充资本的内在要求,如果ROE过低,银行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资本积累,需要频繁到资本市场募集资本,带给社会的压力将更大。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的明显下降只会伴随业务结构的转变而产生,即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以后,风险资产占比会减少,从而贷款的拨备和ROE的要求会下降,净息差才会真正出现社会期望的下降空间。
  金融自由化大幅释放改革红利
  从20世纪70~90年代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看,除英美等少数传统发达国家外,金融自由化的激进推进少有成功的先例。拉美、东南亚、日本推行的金融自由化都没有成功,均导致或派生出较为剧烈的金融动荡。原因在于,三率改革同步推进的叠加效应复杂,导致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蕴含着相当的系统性风险,且很难预测。因此,应该正视利率、汇率、资本管制三者的内在改革次序,循序推进。
  策略要点
  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保持改革节奏
  目前中国经济体量排名世界第二,想要自然超越第一并主导世界难度非常巨大,必将遭遇多方面的遏制,是一场漫长的赛跑和持久战。美国经济体量即使在1870年前后就超过了英国,但真正改变世界格局则还是依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机遇。既然是一场长跑,一场拉锯战,如何才能跟住对手、等待时机便是核心问题。当前中国的金融业既要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更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没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导致金融动荡,整体经济可能会迅速坠落,并长期低迷,再想赶超难比登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改革的进攻需要与防守并重,保持较好的推进节奏。
  若市场已经存在利率基准,利率改革可一步到位。当利率基准缺失时,利率管制放开其实并非利率改革的完成,而只是利率基准形成过程的继续。目前国情下,显然利率分次放开比一次放开更稳妥。在形成基准的过程中将一次波峰分拆成几次波峰,将总量风险分期承担,防止改革压力集中释放,确保社会各界平滑适应利率上升的阵痛。
  保持改革透明度
  提前公布整体方案,形成市场预期,保证自我调节,可有效防止市场集体“迷路”。中国香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本币存款利率改革方案安排审慎,全程历时7年,分为两大阶段、五个步骤:阶段一是1994年10月~1995年11月,逐次撤销了1个月以上定期存款、7天以上定期存款、7天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随后进入长达3年的观察期,香港政府密切监察放宽利率管制对市场的影响;阶段二是2000年7月~2001年7月,逐次撤销少于7天的定期存款、储蓄及往来(活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利率改革方案早在1994年10月改革启动前就已公布,市场主体得以提前调节自身预期,适应改革需求。
  推进一元市场建设
  尽快修订《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取消75%的存贷比限制,或是取消“自营存款”限制,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核算,结束信贷市场和资金市场分割的二元市场状态,从而发挥资金市场三个利率基准的定价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管制放开后利率走势的可控。同时,由于资金市场资金可以进入信贷市场,会大幅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
  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规模的迅速放大可能会导致社会信用总量的失控,因此,我国央行自2009年实施的信贷规模窗口指导政策应保留一段时间,直至改革波峰过去后再逐步淡出。
  把握改革时机
  鉴于利率改革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改革初期会导致存款者受益,借款者受损,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就要更多地从借款者角度思考,力争在企业总体成本上升的和缓期实施。而影响企业成本的最主要的两个变量是通胀率和生产要素价格,这两个方面的稳定期方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机。
  一是通胀率较低时期。低通胀时期,存款负利率效应不明显,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存款利率上升不明显,相应的名义贷款利率上升也不明显,企业相对容易承受,对实体经济负面冲击相对较小。
  二是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较稳定时期。生产要素价格稳定,企业经营预期比较明确,可以专心应对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的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活动面临一定通缩的压力,生产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而各类大宗原材料、土地、运输、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又在趋于平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窗口正在出现,应予把握。
  本文节选自曹彤所长的《存款利率开放面临两难选择》一文
  本文编辑:焉靖文。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其他精彩观点,请加大众理财顾问读者QQ群:320188318进行即时交流
其他文献
还是鲁迅对赛珍珠《大地》的评价正确●陈辽1931年,赛珍珠(1892-1973)写成《大地》在美国出版。1932年,中译本《大地》在中国问世。《大地》受到许多人的好评。鲁迅先生阅读了《大地》。1933年11月11日《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