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岁时,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加拿大无偿献血;
40岁时,他已无偿献血88次(以200毫升一次计算),足迹遍至加拿大、德国、美国等国家;
41岁时,他来到中国,从此,在徐州,在湘潭,在天津,在大连,在通化,这位白求恩故乡“老外”的血液一次次流进了素不相识的中国人的血管里;如今,48岁时,他的献血次数已达101次,其献血总量等于4个成人的全身血量总和,成为我国无偿献血第一多的外国友人!
他,就是现任吉林通化《英语辅导》编辑的加拿大友人,徐州女婿——麦克·马基尼斯先生。
2003年10月1日,值国庆长假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5周年之际,加拿大人麦克给徐州市献血办公室寄来了问候和献血心得。“献血是我的一项权利,30年来一直是这样的,血液没有国界,大家都需要血液,所有的兄弟姐妹像花园里的花一样,难道我们不应该照看好家园?”
中国徐州的首次献血
1996年8月,来自白求恩故乡的41岁的麦克·马基尼独自一人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了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应聘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每天,他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以西方人特有的认真,教授同学们口语。课后,他除了帮助学生辅导功课,就是尽快熟悉徐州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当一切都安顿下来时,新的一年——1997年已经悄然而至了。在一片黄皮肤黑眼睛的祝福中,麦克在异国他乡的彭城度过了第一个新春佳节。
然而,麦克还有一件让人欲言又止的事。早在1972年,年满18岁,正在加拿大读大学的他被一种义务驱使着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因为在欧洲的诸多国家里,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以后他的人生足迹又走过了德国、美国等国家,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就把红色的血液献到哪里。来中国之前,他已献血88次了。可是,在中国徐州,有关无偿献血方面的情况究竟如何,能否继续自已的心愿呢?
经过了解和打听,其结果不仅打消了他的顾虑,而且令他兴奋不已。1997年3月12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麦克在翻译的陪同下一路打的来到了徐州市中心血站,无论血液化验还是身体健康体检,一切均符合他在国外体检的条件和标准,而且全部合格!当这位加拿大人捋起袖子,伸出臂膀,看着鲜红的血液汩汩流淌进一次性封闭塑料血袋时,他笑了!笑得像个大孩子一样,好像看到了自已的热血已经输进了异国他乡的徐州患者体内,一个垂危的生命起死回生了!
言传身教的“老外”明星
自从找到血站后,麦克的献血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了。尤其是当他得知徐州是中国连续10年无偿献血超万人次的明星城市后,更像是找到了一种和谐之音。1997年7月,他转聘到了徐州医学院任教,为了表达对自已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他把第二次献血选在了9月10日的“教师节”,以后的其它几次献血,也都是一些他认为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而且每次献血后总是再急忙赶回去给同学们上课。因此,每到劳动节或国庆节,人们总能在徐州血站或街头采血车上看到这位金发碧眼的高个子“老外”的身影。而无论是在他任教的徐师大,还是医学院,他总是利用给学生讲课的间隙,一次次介绍国外的无偿献血情况,激发大家的热情和爱心,200个座位的大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对于麦克的举动,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徐州的白求恩”,不少莘莘学子在他的感召下,从此和无偿献血结下难舍的缘分;对于个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麦克则总是歪歪头,耸耸肩,然后淡然地付之一笑,好像在告诉别人:走我的路,随你说去吧!
为了表彰这位加拿大献血友人的奉献精神,在1999年徐州市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麦克作为特殊公民受到了市政府的嘉奖。当他走向台前,接过徐州市市长王希龙递过来鲜红的证书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江苏电视台、徐州报刊、电视等媒体都为他做了专题报道,他成了当之无愧的无偿献血明星!
1999年至2003年间,麦克的足迹又相继踏在了中国的湘潭、天津、大连、通化等地,鲜红的献血证上,记载着来自全国各地无偿献血的13次不平凡的记录,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不仅自身献血,而且还宣传、带动周围的人们伸出手臂:在湘潭大学,他所任教的系主任、书记被带动起来;在大连,他周围的师生被带动起来;在吉林通化,他通过全国发行的《英语辅导》撰文发表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无偿献血的感想和建议, “有生之年里,在我足迹停留过的地方,我要把自己的血液献给当地的人民,因为献血是没有国界的” ……
夫唱妇随的徐州女婿
其实,从1996年8月至今的7年时间里,最令麦克感到幸福的莫过于他娶了一位好妻子以及对他无偿献血的支持了。
1998年3月21日,来自加拿大的麦克和徐州女士李乐民经过一年多的相识、相恋和相爱,在这一天缔结了百年之好。新婚的第二天,他们便双双出现在徐州献血办公室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举办的“爱的旋律”联谊会上。面对台下300多名热烈欢迎的观众,他的眼睛湿润了。麦克说:“无偿献血在国外非常普通和普遍,是一个健康公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中国人行善积德一样,并不需要回报。虽然我的外表和你们不一样,但血液却是一样的,都是红色的。只要身体状况良好,我就要继续参加献血。”
对于丈夫献血,身为妻子的李乐民总是报以默默的关心体贴,来支持他的举动。她坦言说,我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知道适量献血有益健康的道理,从麦克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对人们的一颗爱心,既然他有自已的信念,对社会又有益,就应该全力支持他。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结婚前,习惯于西餐而又不善调理饮食,⒈80米的麦克一度体重仅有60多公斤,婚后,李乐民就经常改变花样去做丈夫喜欢吃的炸鸡、烧牛肉等食物,还经常利用节假日陪他一块逛街、旅游……双方的感情愈来愈深。仅仅一年时间,麦克的体重就升到了80多公斤。因此,人前人后,他总是喜欢用西方人特有的方式把妻子揽到自已身边,丝毫不掩饰地对人们说:I Love her!(我爱她)
1999年到2003年,麦克先后辗转于湘潭、天津、大连、通化等地工作,李乐民为了能更好地当好贤内助,毅然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夫唱妇随。从此,麦克工作和献血的热情更高了。
2002年10月1日,麦克随妻子李乐民回到了娘家徐州,当夫妻俩双双出现在街头采血车上,又一次伸出臂膀献血400毫升时,在场的徐州市中心血站站长王义清紧紧握住麦克的手,深情的说:“我代表广大的输血患者向您致敬!感谢您,徐州的女婿!”一时间,人们纷纷向麦克夫妇嘘长问短,等候签名留念的人排起了长队……
当年,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已的精力和生命;今天,平凡而又普通的麦克踏着先人的足迹来到了中国,以自己红色的血液抒写了“博爱”的人生段落,正应了毛主席“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箴言。由此,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好人麦克,一生平安!
40岁时,他已无偿献血88次(以200毫升一次计算),足迹遍至加拿大、德国、美国等国家;
41岁时,他来到中国,从此,在徐州,在湘潭,在天津,在大连,在通化,这位白求恩故乡“老外”的血液一次次流进了素不相识的中国人的血管里;如今,48岁时,他的献血次数已达101次,其献血总量等于4个成人的全身血量总和,成为我国无偿献血第一多的外国友人!
他,就是现任吉林通化《英语辅导》编辑的加拿大友人,徐州女婿——麦克·马基尼斯先生。
2003年10月1日,值国庆长假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5周年之际,加拿大人麦克给徐州市献血办公室寄来了问候和献血心得。“献血是我的一项权利,30年来一直是这样的,血液没有国界,大家都需要血液,所有的兄弟姐妹像花园里的花一样,难道我们不应该照看好家园?”
中国徐州的首次献血
1996年8月,来自白求恩故乡的41岁的麦克·马基尼独自一人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了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应聘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每天,他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以西方人特有的认真,教授同学们口语。课后,他除了帮助学生辅导功课,就是尽快熟悉徐州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当一切都安顿下来时,新的一年——1997年已经悄然而至了。在一片黄皮肤黑眼睛的祝福中,麦克在异国他乡的彭城度过了第一个新春佳节。
然而,麦克还有一件让人欲言又止的事。早在1972年,年满18岁,正在加拿大读大学的他被一种义务驱使着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因为在欧洲的诸多国家里,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以后他的人生足迹又走过了德国、美国等国家,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就把红色的血液献到哪里。来中国之前,他已献血88次了。可是,在中国徐州,有关无偿献血方面的情况究竟如何,能否继续自已的心愿呢?
经过了解和打听,其结果不仅打消了他的顾虑,而且令他兴奋不已。1997年3月12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麦克在翻译的陪同下一路打的来到了徐州市中心血站,无论血液化验还是身体健康体检,一切均符合他在国外体检的条件和标准,而且全部合格!当这位加拿大人捋起袖子,伸出臂膀,看着鲜红的血液汩汩流淌进一次性封闭塑料血袋时,他笑了!笑得像个大孩子一样,好像看到了自已的热血已经输进了异国他乡的徐州患者体内,一个垂危的生命起死回生了!
言传身教的“老外”明星
自从找到血站后,麦克的献血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了。尤其是当他得知徐州是中国连续10年无偿献血超万人次的明星城市后,更像是找到了一种和谐之音。1997年7月,他转聘到了徐州医学院任教,为了表达对自已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他把第二次献血选在了9月10日的“教师节”,以后的其它几次献血,也都是一些他认为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而且每次献血后总是再急忙赶回去给同学们上课。因此,每到劳动节或国庆节,人们总能在徐州血站或街头采血车上看到这位金发碧眼的高个子“老外”的身影。而无论是在他任教的徐师大,还是医学院,他总是利用给学生讲课的间隙,一次次介绍国外的无偿献血情况,激发大家的热情和爱心,200个座位的大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对于麦克的举动,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徐州的白求恩”,不少莘莘学子在他的感召下,从此和无偿献血结下难舍的缘分;对于个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麦克则总是歪歪头,耸耸肩,然后淡然地付之一笑,好像在告诉别人:走我的路,随你说去吧!
为了表彰这位加拿大献血友人的奉献精神,在1999年徐州市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麦克作为特殊公民受到了市政府的嘉奖。当他走向台前,接过徐州市市长王希龙递过来鲜红的证书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江苏电视台、徐州报刊、电视等媒体都为他做了专题报道,他成了当之无愧的无偿献血明星!
1999年至2003年间,麦克的足迹又相继踏在了中国的湘潭、天津、大连、通化等地,鲜红的献血证上,记载着来自全国各地无偿献血的13次不平凡的记录,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不仅自身献血,而且还宣传、带动周围的人们伸出手臂:在湘潭大学,他所任教的系主任、书记被带动起来;在大连,他周围的师生被带动起来;在吉林通化,他通过全国发行的《英语辅导》撰文发表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无偿献血的感想和建议, “有生之年里,在我足迹停留过的地方,我要把自己的血液献给当地的人民,因为献血是没有国界的” ……
夫唱妇随的徐州女婿
其实,从1996年8月至今的7年时间里,最令麦克感到幸福的莫过于他娶了一位好妻子以及对他无偿献血的支持了。
1998年3月21日,来自加拿大的麦克和徐州女士李乐民经过一年多的相识、相恋和相爱,在这一天缔结了百年之好。新婚的第二天,他们便双双出现在徐州献血办公室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举办的“爱的旋律”联谊会上。面对台下300多名热烈欢迎的观众,他的眼睛湿润了。麦克说:“无偿献血在国外非常普通和普遍,是一个健康公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中国人行善积德一样,并不需要回报。虽然我的外表和你们不一样,但血液却是一样的,都是红色的。只要身体状况良好,我就要继续参加献血。”
对于丈夫献血,身为妻子的李乐民总是报以默默的关心体贴,来支持他的举动。她坦言说,我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知道适量献血有益健康的道理,从麦克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对人们的一颗爱心,既然他有自已的信念,对社会又有益,就应该全力支持他。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结婚前,习惯于西餐而又不善调理饮食,⒈80米的麦克一度体重仅有60多公斤,婚后,李乐民就经常改变花样去做丈夫喜欢吃的炸鸡、烧牛肉等食物,还经常利用节假日陪他一块逛街、旅游……双方的感情愈来愈深。仅仅一年时间,麦克的体重就升到了80多公斤。因此,人前人后,他总是喜欢用西方人特有的方式把妻子揽到自已身边,丝毫不掩饰地对人们说:I Love her!(我爱她)
1999年到2003年,麦克先后辗转于湘潭、天津、大连、通化等地工作,李乐民为了能更好地当好贤内助,毅然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夫唱妇随。从此,麦克工作和献血的热情更高了。
2002年10月1日,麦克随妻子李乐民回到了娘家徐州,当夫妻俩双双出现在街头采血车上,又一次伸出臂膀献血400毫升时,在场的徐州市中心血站站长王义清紧紧握住麦克的手,深情的说:“我代表广大的输血患者向您致敬!感谢您,徐州的女婿!”一时间,人们纷纷向麦克夫妇嘘长问短,等候签名留念的人排起了长队……
当年,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已的精力和生命;今天,平凡而又普通的麦克踏着先人的足迹来到了中国,以自己红色的血液抒写了“博爱”的人生段落,正应了毛主席“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箴言。由此,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好人麦克,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