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这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研究统计上学时学校门口的车流量。第一次学生自己独立统计,结果都说车辆太多开得太快来不及数。当我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困难时,学生都说与人合作才能完成刚才的统计,于是进行了合作统计。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实际问题的解决需求中寻求合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分工协作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组织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图形时,操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会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有的小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请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好操作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個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5、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总之,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作用,学生就能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民主形式,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这是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研究统计上学时学校门口的车流量。第一次学生自己独立统计,结果都说车辆太多开得太快来不及数。当我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困难时,学生都说与人合作才能完成刚才的统计,于是进行了合作统计。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实际问题的解决需求中寻求合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分工协作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组织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图形时,操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会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有的小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请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好操作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個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5、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总之,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作用,学生就能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民主形式,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