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开展再生稻不同机插行株距试验,探讨贵池区机插机收再生稻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再生稻荣两优华占,处理2的第1季和第2季实际总产为12495.15kg/hm2,处理1(常规密度)的第1季和第2季实际总产为11607.15kg/hm2,处理2较处理1增加888.00kg/hm2,增幅7.65%;折合总产值,处理2 为27114.47元/hm2,处理1为25160.52元/hm2,处理2较处理1增收1953.95元/hm2,增幅7.77%。产量与产值均以处理2(机插密度28.5万穴/hm2)最高,表明再生稻机插行株距以0.25cm×0.14cm较为适宜。
关键词:机插机收 再生稻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3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6-0040-02
贵池区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4万hm2,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8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水稻栽培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插机收再生稻是一种1季播种2季收获的水稻种植技术,省工、省时、省种、节本增效,自2017年以來,在贵池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利用,且应用面积有逐年扩大趋势,对确保粮食稳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为此,笔者于2018年开展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机插再生稻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试验,旨在探讨适合贵池区机插机收再生稻适宜种植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贵池区牛头山镇牛头山村李程忠户,面积0.313hm2;前茬为空闲田,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一季水稻,产量9750kg/hm2。试验田土壤肥力水平详见表1。
1.2 供试水稻品种及肥料 试验水稻品种为荣两优华占(两系杂交籼稻),试验肥料为45%“六国”控失肥(N:20—p2O5:10—K2O:15),57%磷酸二铵(N:15—P2O5:42),46.4%尿素(N:46.4),60%氯化钾(K2O:60)。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比较法,大区面积0.157hm2。处理1(本地常规机插密度):行距25cm,株距17cm,大田密度23.55万穴/hm2;处理2:行距25cm,株距14cm,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每穴1~2粒种子苗。除密度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试验管理 2018年3月30日药浸种,4月2日流水线播种,4月5日摆盘,毯苗大棚育秧,5月5日机插。5月2日试验大田基肥每hm2施45%“六国”控失肥375kg和57%磷酸二铵160.5kg;5月15日每hm2施105kg尿素+120kg氯化钾作分蘖肥,6月14日每hm2施穗肥135kg尿素+135kg氯化钾。5月20日每hm2用30%稻顺(氰氟草酯)1500ml,20%双草醚225g兑水喷雾防除杂草。7月20日用35%优福宽(氯虫苯甲酰胺)90g/hm2兑水防治一代二化螟。
1.5 调查项目 于再生稻第1季、第2季收获期分别调查其产量结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
1.6 天气情况 池州气象部门数据:7月12日至8月12日持续28天高温(8月3-4日除外),日最高气温超过35℃。试验田水稻7月19-20日抽穗,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遭遇高温热害,结实率和千粒重有不同程度下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其田间漏穴率是相同的,由于第1季机械收割对稻桩碾压,田间漏穴率大幅度增加,第2季田间漏穴率高达20%。第1季穴穗数处理1较处理2高7.58%,因处理1整体密度小,所以个体分蘖成穗率较高;但由于处理2总体密度较大,有效穗数达327.53万穗/hm2,较处理1增加11.85%;第2季处理2比处理1高16.05%,由于处理2每穴单株个体少,再生形成新个体量数目较多,处理2第2季有效穗数达214.32万穗/hm2,增幅达40.44%。因此,机插机收再生稻采用25cm×14cm的行株距(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
2.2 不同密度处理对水稻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除了第2季穗长处理1与处理2差异明显外,其余性状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表明适当增加大田机插密度,对水稻品种的穗粒性状没有明显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机插机收再生稻不同密度处理,处理2第1季实际产量10368.30kg/hm2,第2季实际产量2126.85kg/hm2,2季总产12495.15kg/hm2;处理1第1季实际产量9665.70kg/hm2,第2季实际产量1941.45kg/hm2,2季总产11607.15kg/hm2;处理2较处理1实际产量增加888.00kg/hm2,增幅达7.65%,增产效果显著。处理2折合总产值27114.47元/hm2,处理1折合总产值25160.52元/hm2,处理2较处理1增收1953.95元/hm2,增收幅度达7.77%,增收显著。因此,再生稻机插采用25cm×14cm行株距,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可显著增加其产量和产值。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机插密度(行株距25cm×17cm、大田密度23.55万穴/hm2)相比,适当增加再生稻大田机插密度(行株距25cm×14cm、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对其穗粒性状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产量和产值。因此,机插再生稻采用行距25cm,株距14cm,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每穴1~2粒种子苗,适宜在贵池区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秀娟.再生稻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18):58-59.
[2]卿国林.不同密度对杂交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4):6387-6388.
[3]蒋俊,屠乃美.再生稻产量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3(1):70-74. (责编:汪新国)
关键词:机插机收 再生稻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3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6-0040-02
贵池区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4万hm2,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8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水稻栽培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插机收再生稻是一种1季播种2季收获的水稻种植技术,省工、省时、省种、节本增效,自2017年以來,在贵池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利用,且应用面积有逐年扩大趋势,对确保粮食稳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为此,笔者于2018年开展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机插再生稻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试验,旨在探讨适合贵池区机插机收再生稻适宜种植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贵池区牛头山镇牛头山村李程忠户,面积0.313hm2;前茬为空闲田,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一季水稻,产量9750kg/hm2。试验田土壤肥力水平详见表1。
1.2 供试水稻品种及肥料 试验水稻品种为荣两优华占(两系杂交籼稻),试验肥料为45%“六国”控失肥(N:20—p2O5:10—K2O:15),57%磷酸二铵(N:15—P2O5:42),46.4%尿素(N:46.4),60%氯化钾(K2O:60)。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比较法,大区面积0.157hm2。处理1(本地常规机插密度):行距25cm,株距17cm,大田密度23.55万穴/hm2;处理2:行距25cm,株距14cm,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每穴1~2粒种子苗。除密度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试验管理 2018年3月30日药浸种,4月2日流水线播种,4月5日摆盘,毯苗大棚育秧,5月5日机插。5月2日试验大田基肥每hm2施45%“六国”控失肥375kg和57%磷酸二铵160.5kg;5月15日每hm2施105kg尿素+120kg氯化钾作分蘖肥,6月14日每hm2施穗肥135kg尿素+135kg氯化钾。5月20日每hm2用30%稻顺(氰氟草酯)1500ml,20%双草醚225g兑水喷雾防除杂草。7月20日用35%优福宽(氯虫苯甲酰胺)90g/hm2兑水防治一代二化螟。
1.5 调查项目 于再生稻第1季、第2季收获期分别调查其产量结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
1.6 天气情况 池州气象部门数据:7月12日至8月12日持续28天高温(8月3-4日除外),日最高气温超过35℃。试验田水稻7月19-20日抽穗,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遭遇高温热害,结实率和千粒重有不同程度下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其田间漏穴率是相同的,由于第1季机械收割对稻桩碾压,田间漏穴率大幅度增加,第2季田间漏穴率高达20%。第1季穴穗数处理1较处理2高7.58%,因处理1整体密度小,所以个体分蘖成穗率较高;但由于处理2总体密度较大,有效穗数达327.53万穗/hm2,较处理1增加11.85%;第2季处理2比处理1高16.05%,由于处理2每穴单株个体少,再生形成新个体量数目较多,处理2第2季有效穗数达214.32万穗/hm2,增幅达40.44%。因此,机插机收再生稻采用25cm×14cm的行株距(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
2.2 不同密度处理对水稻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除了第2季穗长处理1与处理2差异明显外,其余性状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表明适当增加大田机插密度,对水稻品种的穗粒性状没有明显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机插机收再生稻不同密度处理,处理2第1季实际产量10368.30kg/hm2,第2季实际产量2126.85kg/hm2,2季总产12495.15kg/hm2;处理1第1季实际产量9665.70kg/hm2,第2季实际产量1941.45kg/hm2,2季总产11607.15kg/hm2;处理2较处理1实际产量增加888.00kg/hm2,增幅达7.65%,增产效果显著。处理2折合总产值27114.47元/hm2,处理1折合总产值25160.52元/hm2,处理2较处理1增收1953.95元/hm2,增收幅度达7.77%,增收显著。因此,再生稻机插采用25cm×14cm行株距,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可显著增加其产量和产值。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机插密度(行株距25cm×17cm、大田密度23.55万穴/hm2)相比,适当增加再生稻大田机插密度(行株距25cm×14cm、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对其穗粒性状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产量和产值。因此,机插再生稻采用行距25cm,株距14cm,大田密度28.50万穴/hm2,每穴1~2粒种子苗,适宜在贵池区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秀娟.再生稻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18):58-59.
[2]卿国林.不同密度对杂交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4):6387-6388.
[3]蒋俊,屠乃美.再生稻产量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3(1):70-74. (责编:汪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