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年来,基金专户“一对多”呈现了一幅“高开低走”的K线图:两百多只产品面世,给资本市场带来三四百亿的增量资金,然而表面上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实质上的挫败感。在曾经的“打败私募”等豪言壮语背后,真实的战果是空喊之后的落寞与尴尬。
由于信息不透明,我们很难获知基金“一对多”的全貌,但从业内流出的信息,以及那些百万富豪们的怨声载道中,我们却清楚地听到了梦想破碎的声音。一年间约八成客户亏损,其中折射出基金业盲目扩张及制度建设不足的一面,再次给我们以教训和启示。
八成亏损
再过一个多月,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首只“一对多”产品将结束自己的旅程。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这只产品“回馈”给客户的,可能是累计约10%左右的亏损。
这让买了该产品的袁先生很是郁闷:“当初,银行的客户经理向我推荐‘一对多’的时候,还神秘地说,基金公司对专户业务非常重视,资源都会向这方面倾斜,即便是公募有所牺牲,也不会‘一对多’客户吃亏。但现在一年快过去了,我的亏损该由谁来买单啊?”袁先生抱怨说。
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短短不到一年间,基金“一对多”专户数量激增至229只,以每只产品200名客户的上限计算,涉及客户将达到4万余人。由于“一对多”的最低投资门槛为100万元,该专户产品也通常被称为富人才能玩的游戏。但种种迹象显示,这数万人的富豪中,约有八成投资者恐怕将如袁先生一般,一年间从“一对多”专户的投资中,收获的不是金钱和快乐,而是亏损和愤懑。
一份截至7月下旬的“一对多”业绩榜单(不完全统计)显示,在纳入比较的54只“一对多”产品中,仅有12只取得了正收益,其中累计收益在10%以上的,只有广发主题01和中信建投-添富牛1号两只。也就是说,买入“一对多”产品的投资者中,约有八成至今仍陷入亏损的泥沼之中。
而让投资者愤怒的是,如果“市场持续下跌”可以作为业绩不好的挡箭牌的话,那近期市场的快速反弹中,多数“一对多”产品却依然令人失望:在7月19日至23日A股快速反弹的一周中,54只被纳入比较的“一对多”产品中,仅有2只跑赢了沪深300指数6.76%的周涨幅,却有数十只产品周涨幅甚至不足1%。
“就这点本事,还怎么维持我们的投资信心?原本以为,基金公司投研实力雄厚,做类似‘私募’的专户会更有优势,现在看来,结果和预期恰好相反,可笑的是,基金公司还打电话过来,希望能将产品延期,被我臭骂了一通。”袁先生恨恨地说。
很显然,这个本以为稳赚不赔的富人游戏,已经被做砸了。以绝对收益为金字招牌的“一对多”,却恰恰因为业绩不佳而令客户的信心快速流失,给行业带来一场信任危机。质疑声铺天盖地,让这个周岁未满的“雏儿”倍感压力。而恶果已经显现:据记者获得的229只“一对多”产品发行纪录显示,已有3只“一对多”产品由于得不到客户认可,最终发行失败。
某基金公司专户总监对此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 “我们仔细研究发现,‘一对多’客户的敏感点在净值1.1元与0.9元两个位置,如果是在1.1元之上还好,如果是在0.9元之下,客户的信心就会被极大动摇。如果这个亏损幅度延续到产品结束,那毫无疑问,这家公司专户业务的牌子算是毁了。”
缘于冲动
基金“一对多”专户今时的备受诟病,与去年9月启航时的喧闹风光相比,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短短一年间,谁是导致这场剧变的元凶?
一位专户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将“一对多”陷入尴尬的主因归咎于“冲动”二字。他指出,在监管层放行“一对多”专户业务后,有资格的基金公司们蜂拥而上,抱着跑马圈地的念头,不管有没有准备妥当,都急于申报产品并快速发行,这种冲动性的扩张导致“一对多”发展陷入僵局。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基金公司在专户业务的投资理念、人才储备等方面并没有充足的准备,产品发行完成后很快就会面临投资上的困境,做不出好业绩也在意料之中。”该专户总监说,“据我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基金公司,专户团队的投资理念完全照搬公募基金团队。而更夸张的是,有家公司当时只有两名专户投资经理,却仍然敢拼命发产品,这简直是拿客户的钱开玩笑。如果要说是谁导致了‘一对多’今天的局面,那就是准备不足的盲目扩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不少专户总监或投资经理来自公募,确实有不少“一对多”产品的投资思路沿袭公募基金的做法,比如股票池与公募基金共用,不过一两亿的规模却一下子配置了四五十只个股,以及喜欢维持一定比例的股票仓位等等。这种类公募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背弃了“一对多”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操作原则,容易遭到客户的诟病。
但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对此指出,完全将“一对多”的现状归咎于基金公司的快速扩张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基金公司涉足“一对多”业务的门槛不高,这势必导致竞争从一开始就非常激烈,由于在传统公募业务中格局已定,基金公司要想改变在基金业的地位,势必会将战场选在专户业务上,这无可厚非。
“更何况,并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对此准备不足,有些公司都已经厉兵秣马好几年了,此时不扩张更待何时?”他说,“我觉得导致‘一对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应该是门槛太低了,能做的不能做的都放进来,结果就是不理性的竞争,一粒老鼠屎要坏一锅汤。”
事实上,随着业务推进难度的加大,许多基金公司也在反思“一对多”专户的定位。记者了解到,考虑到“一对多”专户整体上发行和维护的成本太高,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已经基本放弃了“一对多”专户业务,其中有两家公司仅销售一只产品后,就暂停了新产品的发行,另有多家公司在第一批获批产品募集完毕后,也不再发行新的产品。
洗牌在即
“只要业绩符合或者达到客户预期,‘一对多’就可能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而牛市显然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好途径。届时,‘一对多’的品牌、业绩等,将成为谁是牛市最大受益者的决定性因素。”
饱受质疑,并不代表“一对多”专户缺乏生命力。恰恰相反,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一对多”专户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只是缺乏一把合适的钥匙而已。
某专户投资经理认为,随着“一对多”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该行业明年将会面临一轮大洗牌,那些准备充分,业绩表现较好又打出了自己独特品牌的基金公司,将会在这轮洗牌中继续扩张,而那些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公司,则有可能在这轮洗牌中为客户所抛弃,从而缩小甚至退出专户业务。在这轮洗牌过后,“一对多”业务中的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无论是业绩还是规模,而这将会初步奠定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业务中的格局。
记者统计发现,如果仅从产品数量而言,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业务中的强弱已经十分悬殊。以汇添富基金公司为例,该公司已累计发行16只“一对多”产品,位居基金业榜首,此外,产品数量在10只以上的基金公司还有8家。这9家基金公司累计产品数量达到106只,占“一对多”产品总量的近一半。与此同时,有6家基金公司产品数量在3只以下(含),累计产品数量13只,甚至不及汇添富一家。悬殊的差距,是否意味着基金“一对多”专户业务很快将步入“寡头垄断”的阶段?
除了把希望寄托在洗牌上外,基金业也期望下一轮牛市能催生“一对多”专户业务的蓬勃发展。前述专户总监认为,正如当年公募基金曲折发展到2007年的猛然爆发一样,“一对多”专户也有可能迎来这一天。“只要业绩符合或者达到客户预期,‘一对多’就可能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而牛市显然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好途径。届时,‘一对多’的品牌、业绩等,将成为谁是牛市最大受益者的决定性因素。”该专户总监表示。
由于信息不透明,我们很难获知基金“一对多”的全貌,但从业内流出的信息,以及那些百万富豪们的怨声载道中,我们却清楚地听到了梦想破碎的声音。一年间约八成客户亏损,其中折射出基金业盲目扩张及制度建设不足的一面,再次给我们以教训和启示。
八成亏损
再过一个多月,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首只“一对多”产品将结束自己的旅程。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这只产品“回馈”给客户的,可能是累计约10%左右的亏损。
这让买了该产品的袁先生很是郁闷:“当初,银行的客户经理向我推荐‘一对多’的时候,还神秘地说,基金公司对专户业务非常重视,资源都会向这方面倾斜,即便是公募有所牺牲,也不会‘一对多’客户吃亏。但现在一年快过去了,我的亏损该由谁来买单啊?”袁先生抱怨说。
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短短不到一年间,基金“一对多”专户数量激增至229只,以每只产品200名客户的上限计算,涉及客户将达到4万余人。由于“一对多”的最低投资门槛为100万元,该专户产品也通常被称为富人才能玩的游戏。但种种迹象显示,这数万人的富豪中,约有八成投资者恐怕将如袁先生一般,一年间从“一对多”专户的投资中,收获的不是金钱和快乐,而是亏损和愤懑。
一份截至7月下旬的“一对多”业绩榜单(不完全统计)显示,在纳入比较的54只“一对多”产品中,仅有12只取得了正收益,其中累计收益在10%以上的,只有广发主题01和中信建投-添富牛1号两只。也就是说,买入“一对多”产品的投资者中,约有八成至今仍陷入亏损的泥沼之中。
而让投资者愤怒的是,如果“市场持续下跌”可以作为业绩不好的挡箭牌的话,那近期市场的快速反弹中,多数“一对多”产品却依然令人失望:在7月19日至23日A股快速反弹的一周中,54只被纳入比较的“一对多”产品中,仅有2只跑赢了沪深300指数6.76%的周涨幅,却有数十只产品周涨幅甚至不足1%。
“就这点本事,还怎么维持我们的投资信心?原本以为,基金公司投研实力雄厚,做类似‘私募’的专户会更有优势,现在看来,结果和预期恰好相反,可笑的是,基金公司还打电话过来,希望能将产品延期,被我臭骂了一通。”袁先生恨恨地说。
很显然,这个本以为稳赚不赔的富人游戏,已经被做砸了。以绝对收益为金字招牌的“一对多”,却恰恰因为业绩不佳而令客户的信心快速流失,给行业带来一场信任危机。质疑声铺天盖地,让这个周岁未满的“雏儿”倍感压力。而恶果已经显现:据记者获得的229只“一对多”产品发行纪录显示,已有3只“一对多”产品由于得不到客户认可,最终发行失败。
某基金公司专户总监对此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 “我们仔细研究发现,‘一对多’客户的敏感点在净值1.1元与0.9元两个位置,如果是在1.1元之上还好,如果是在0.9元之下,客户的信心就会被极大动摇。如果这个亏损幅度延续到产品结束,那毫无疑问,这家公司专户业务的牌子算是毁了。”
缘于冲动
基金“一对多”专户今时的备受诟病,与去年9月启航时的喧闹风光相比,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短短一年间,谁是导致这场剧变的元凶?
一位专户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将“一对多”陷入尴尬的主因归咎于“冲动”二字。他指出,在监管层放行“一对多”专户业务后,有资格的基金公司们蜂拥而上,抱着跑马圈地的念头,不管有没有准备妥当,都急于申报产品并快速发行,这种冲动性的扩张导致“一对多”发展陷入僵局。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基金公司在专户业务的投资理念、人才储备等方面并没有充足的准备,产品发行完成后很快就会面临投资上的困境,做不出好业绩也在意料之中。”该专户总监说,“据我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基金公司,专户团队的投资理念完全照搬公募基金团队。而更夸张的是,有家公司当时只有两名专户投资经理,却仍然敢拼命发产品,这简直是拿客户的钱开玩笑。如果要说是谁导致了‘一对多’今天的局面,那就是准备不足的盲目扩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不少专户总监或投资经理来自公募,确实有不少“一对多”产品的投资思路沿袭公募基金的做法,比如股票池与公募基金共用,不过一两亿的规模却一下子配置了四五十只个股,以及喜欢维持一定比例的股票仓位等等。这种类公募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背弃了“一对多”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操作原则,容易遭到客户的诟病。
但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对此指出,完全将“一对多”的现状归咎于基金公司的快速扩张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基金公司涉足“一对多”业务的门槛不高,这势必导致竞争从一开始就非常激烈,由于在传统公募业务中格局已定,基金公司要想改变在基金业的地位,势必会将战场选在专户业务上,这无可厚非。
“更何况,并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对此准备不足,有些公司都已经厉兵秣马好几年了,此时不扩张更待何时?”他说,“我觉得导致‘一对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应该是门槛太低了,能做的不能做的都放进来,结果就是不理性的竞争,一粒老鼠屎要坏一锅汤。”
事实上,随着业务推进难度的加大,许多基金公司也在反思“一对多”专户的定位。记者了解到,考虑到“一对多”专户整体上发行和维护的成本太高,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已经基本放弃了“一对多”专户业务,其中有两家公司仅销售一只产品后,就暂停了新产品的发行,另有多家公司在第一批获批产品募集完毕后,也不再发行新的产品。
洗牌在即
“只要业绩符合或者达到客户预期,‘一对多’就可能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而牛市显然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好途径。届时,‘一对多’的品牌、业绩等,将成为谁是牛市最大受益者的决定性因素。”
饱受质疑,并不代表“一对多”专户缺乏生命力。恰恰相反,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一对多”专户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只是缺乏一把合适的钥匙而已。
某专户投资经理认为,随着“一对多”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该行业明年将会面临一轮大洗牌,那些准备充分,业绩表现较好又打出了自己独特品牌的基金公司,将会在这轮洗牌中继续扩张,而那些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公司,则有可能在这轮洗牌中为客户所抛弃,从而缩小甚至退出专户业务。在这轮洗牌过后,“一对多”业务中的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无论是业绩还是规模,而这将会初步奠定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业务中的格局。
记者统计发现,如果仅从产品数量而言,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业务中的强弱已经十分悬殊。以汇添富基金公司为例,该公司已累计发行16只“一对多”产品,位居基金业榜首,此外,产品数量在10只以上的基金公司还有8家。这9家基金公司累计产品数量达到106只,占“一对多”产品总量的近一半。与此同时,有6家基金公司产品数量在3只以下(含),累计产品数量13只,甚至不及汇添富一家。悬殊的差距,是否意味着基金“一对多”专户业务很快将步入“寡头垄断”的阶段?
除了把希望寄托在洗牌上外,基金业也期望下一轮牛市能催生“一对多”专户业务的蓬勃发展。前述专户总监认为,正如当年公募基金曲折发展到2007年的猛然爆发一样,“一对多”专户也有可能迎来这一天。“只要业绩符合或者达到客户预期,‘一对多’就可能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而牛市显然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好途径。届时,‘一对多’的品牌、业绩等,将成为谁是牛市最大受益者的决定性因素。”该专户总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