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觀察组存活率(77.78%)与对照组(62.96%)相比明显较高,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大大缩短。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存活率,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 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4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50-02
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指患者心脏附壁血栓出现脱落,致使脑血管产生阻塞,其中的侧支循环代偿不完全,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或者坏死,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心源性脑栓塞关键的危险因素为心房纤颤,此类患者心脏非常容易发生血栓,血栓可导致脑血管与肢体栓塞,直接威胁患者生存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科学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与致残率。基于此,我院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4例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男性14例,年龄在37~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3±2.79)岁,女性13例,年龄在34~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2±3.18)岁。对照组27例,男性16例,年龄在3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6±2.13)岁,女性11例,年龄在33~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8±3.34)岁。病史:11例存在高血压,23例存在心房纤颤,14例存在冠心病,6例存在风心病。临床表现:11例意识障碍,26例偏瘫合并失语,17例偏瘫。两组患者年龄、病史与临床表现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法如下。
1.2.1 病情观察。预见患者病情变化的主要指标为动态评估患者的神志变化,通过患者的吞咽反射、语言反应、角膜反射、疼痛刺激等判断神志意识情况,患者一旦出现病情加重或意识障碍,立即给予急救处理。脑梗死后患者的血压与心脏会出现变化,护理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脏功能,给予必要的心电监控,观察心率与心律的变化,明确记录24h的出入量,并准备好急救药物及医疗器械,一旦发生心律失常,迅速实施抢救[1]。
1.2.2 用药护理。患者应用治疗药物时,护理人员需及时调整补液量与滴注速度,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全身反应,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保持滴速为30滴/min,并时刻观察血压变化。低分子右旋糖酐在用药前先做皮试,阴性者方可应用。抗凝药物与溶栓使用前,测定患者的TT、PT、APTT等,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出血倾向与呼吸频率等,静脉用药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出现血肿或局部出血。动脉给药在穿刺结束后,加压穿刺部位20min,使用敷料与无菌绷带加压包扎,防止出血。对于颅内高压的患者采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滴注,也可交替着与速尿针协同使用[2]。
1.2.3 基础护理。确保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病床边安装护栏,专人陪护,避免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气垫床,帮助患者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肺部出现并发症,并遵医嘱给予患者氧疗,翻身叩背间隔2h进行一次,指导患者学习有效咳嗽,必要情况下给予吸痰。加强饮食护理,对于昏迷或者吞咽困难的患者留置胃管,指导其进食营养价值高的流质食物,适当抬高床头进行鼻饲,每日用量控制在200ml左右,根据患者具体消化情况把握喂食间隔,做好鼻饲患者的口腔护理。
1.2.4 并发症护理。①通便:心源性肺栓塞患者由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肠胃蠕动功能有所衰退,因而容易发生便秘。指导患者多进食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粗粮与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多饮水,必要情况下使用开塞露帮助通便。②肢体运动:临床护理中,主张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被动运动结合主动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或运动过量使患者产生劳累感。合理摆放偏瘫肢体,避免发生足下垂。本研究中给予患者经过特殊设计的丁字鞋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产生。
1.2.5 心理护理。此种疾病一般起病迅速,病情危重,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或突发疾病,患者难免会存在紧张、担忧或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充分理解患者,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心脑卒中患者预后差,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特别是伴有失语,此类患者会出现焦躁或失望情绪。护理人员应怀有高度责任感,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针对性的采取沟通方式,给予患者宽慰与支持。同时,积极为患者寻求家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支持,缓解患者落寞情绪,使其感受到关爱,正视疾病,增强信心[3]。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存活21例,且16例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存活率为77.78%;对照组存活17例,仅9人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存活率为62.96%。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5d,放弃治疗的2例,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36d,放弃治疗的7例。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病情危重,特别是急性期最为危险,而且致残率高、预后差,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直接威胁。通过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尤其是加强心脏监护,实施对症治疗,做好用药护理,及时调整脱水药物用量与滴速,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可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红.心源性脑梗死合并肢体动脉栓塞的护理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27(01):75-76
[2] 苏兴涛,安君朋.心源性脑栓塞18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18
[3] 武锦秀.心源性脑栓塞19例临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03):391-392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觀察组存活率(77.78%)与对照组(62.96%)相比明显较高,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大大缩短。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存活率,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 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4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50-02
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指患者心脏附壁血栓出现脱落,致使脑血管产生阻塞,其中的侧支循环代偿不完全,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或者坏死,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心源性脑栓塞关键的危险因素为心房纤颤,此类患者心脏非常容易发生血栓,血栓可导致脑血管与肢体栓塞,直接威胁患者生存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科学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与致残率。基于此,我院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4例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男性14例,年龄在37~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3±2.79)岁,女性13例,年龄在34~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2±3.18)岁。对照组27例,男性16例,年龄在3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6±2.13)岁,女性11例,年龄在33~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8±3.34)岁。病史:11例存在高血压,23例存在心房纤颤,14例存在冠心病,6例存在风心病。临床表现:11例意识障碍,26例偏瘫合并失语,17例偏瘫。两组患者年龄、病史与临床表现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法如下。
1.2.1 病情观察。预见患者病情变化的主要指标为动态评估患者的神志变化,通过患者的吞咽反射、语言反应、角膜反射、疼痛刺激等判断神志意识情况,患者一旦出现病情加重或意识障碍,立即给予急救处理。脑梗死后患者的血压与心脏会出现变化,护理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脏功能,给予必要的心电监控,观察心率与心律的变化,明确记录24h的出入量,并准备好急救药物及医疗器械,一旦发生心律失常,迅速实施抢救[1]。
1.2.2 用药护理。患者应用治疗药物时,护理人员需及时调整补液量与滴注速度,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全身反应,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保持滴速为30滴/min,并时刻观察血压变化。低分子右旋糖酐在用药前先做皮试,阴性者方可应用。抗凝药物与溶栓使用前,测定患者的TT、PT、APTT等,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出血倾向与呼吸频率等,静脉用药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出现血肿或局部出血。动脉给药在穿刺结束后,加压穿刺部位20min,使用敷料与无菌绷带加压包扎,防止出血。对于颅内高压的患者采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滴注,也可交替着与速尿针协同使用[2]。
1.2.3 基础护理。确保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病床边安装护栏,专人陪护,避免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气垫床,帮助患者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肺部出现并发症,并遵医嘱给予患者氧疗,翻身叩背间隔2h进行一次,指导患者学习有效咳嗽,必要情况下给予吸痰。加强饮食护理,对于昏迷或者吞咽困难的患者留置胃管,指导其进食营养价值高的流质食物,适当抬高床头进行鼻饲,每日用量控制在200ml左右,根据患者具体消化情况把握喂食间隔,做好鼻饲患者的口腔护理。
1.2.4 并发症护理。①通便:心源性肺栓塞患者由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肠胃蠕动功能有所衰退,因而容易发生便秘。指导患者多进食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粗粮与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多饮水,必要情况下使用开塞露帮助通便。②肢体运动:临床护理中,主张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被动运动结合主动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或运动过量使患者产生劳累感。合理摆放偏瘫肢体,避免发生足下垂。本研究中给予患者经过特殊设计的丁字鞋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产生。
1.2.5 心理护理。此种疾病一般起病迅速,病情危重,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或突发疾病,患者难免会存在紧张、担忧或焦虑情绪,护理人员需充分理解患者,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心脑卒中患者预后差,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特别是伴有失语,此类患者会出现焦躁或失望情绪。护理人员应怀有高度责任感,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针对性的采取沟通方式,给予患者宽慰与支持。同时,积极为患者寻求家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支持,缓解患者落寞情绪,使其感受到关爱,正视疾病,增强信心[3]。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存活21例,且16例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存活率为77.78%;对照组存活17例,仅9人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存活率为62.96%。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5d,放弃治疗的2例,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36d,放弃治疗的7例。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病情危重,特别是急性期最为危险,而且致残率高、预后差,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直接威胁。通过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尤其是加强心脏监护,实施对症治疗,做好用药护理,及时调整脱水药物用量与滴速,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可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红.心源性脑梗死合并肢体动脉栓塞的护理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27(01):75-76
[2] 苏兴涛,安君朋.心源性脑栓塞18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18
[3] 武锦秀.心源性脑栓塞19例临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03):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