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干部”于成龙为什么“能”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随着电视剧《于成龙》热播,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刊今年第3期编发的《合州知州于成龙》讲述了于成龙治理合川的故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众多读者希望能深入了解曾改变合川面貌的于成龙的事迹。为此,本刊从《学习时报》等媒体综合摘编了这篇文章,希望于成龙的故事,能对今天的党员干部做人、做官、做事有所启迪。
  1681年(康熙二十年)的一天上午,康熙皇帝在紫禁城亲切接见了直隶巡抚于成龙,拉着他的手说:你是“今时清官第一!”
  算起来,于成龙可能是受康熙皇帝表扬最多、评价最高的“干部”。由于皇帝推崇,300多年来,于成龙可谓家喻户晓。如今随着电视剧等文学艺术作品的渲染,于成龙的形象更加丰满,一些同志在感叹之余,又觉得他完美得高不可攀。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于成龙曾遭受“断崖式处理”
  于成龙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与我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硬件条件可能还不如我们。
  落榜复读生,智商平平。于成龙是明代御史中丞于坦后人,但家道早已中落。虽然志向高远,偏偏考试不行,20多年过不了科举关。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23岁的青年于成龙在太原参加乡试,结果与举人擦肩而过,只中了个副榜贡生,就是落榜生中基础比较好的,可以免费到国子监复读。
  不久明亡清兴,一耽搁又是几年。清朝恢复科举之后,于成龙又考了几次,仍然考不上。终其一生,他的最高学历还是落榜复读生。后来当了大官,在一些重要场合,礼仪规定必须写明职务级别和学历。这项规定对他来说无异于羞辱,等于举着牌子告诉所有人:我不但学历低,还是“伪”学历。
  入职晚,工作岗位奇差。于成龙最终能进入官场,得益于政府的一项特殊政策。清初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科举取士根本赶不上需要,朝廷决定直接从社会上挖人才。于成龙喜从天降,居然被选中。但这块馅饼并不好吃。比如,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广西罗城县令。当时,罗城刚刚归化不久,自古瘴疠荒蛮,而且距内地好几千公里。长期战乱导致县城只剩下6户人家,无民生可言,无基础设施,民风凶悍,犯罪分子明火执仗,根本不适合人居住。已经45岁的于成龙,赴任第一个岗位就摊上了这么一个“烫手山芋”,你说他郁闷不郁闷?
  犯过错误,受到“断崖式处理”。于成龙不是神,至少有两次犯错误的记录,而且处分都很重。一次是在武昌知府任上,他负责为部队架桥。这个山西人对水乡不熟悉,工程质量不过关,军队还没使用,桥就被洪水冲垮了,结果受到了开除留用的严重处分。另一次发生在两江总督任上。这个职位是于成龙事业的巅峰,但因为年纪大、疾病缠身,他疏忽了对身边工作人员的管束。他的助理田万侯打着领导旗号为非作歹,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康熙帝严肃追究了于成龙的领导责任——连降五级,实实在在的“断崖式处理”。
  于成龙曾经动摇过,也有过自己的“小算盘”。初到罗城,两间四处透风的破茅草房便是办公室加宿舍,几块土疙瘩垒成办公桌,县太爷连正常生活都难维持。如此窘境,于成龙有些后悔:这鬼地方简直是人间地狱,我脑子有病啊!快扛不住的时候,他接连给上级打报告,强烈要求调动工作。然而,上级并没有理会。
  虽然说了落后话,但于成龙的活儿确实干得漂亮,于是朝廷重用他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于成龙如释重负地告诉好朋友:“罗城的城隍庙真灵啊,我去求过平安,现在真的活着离开啦!”
  于成龙也有小毛病、小爱好。于成龙可能是清代绰号最多的高干,比如“于青菜”“于糠粥”“于半鸭”“于青天”等等。实际上也有不那么正面的绰号,比如“酒徒”。他的确喜欢喝点小酒,但凡条件许可,每天必喝。尽管没有耽误事的记载,但作为地方“一把手”,被围观拍砖是逃不掉的。
  “问题干部”于成龙为什么“能”
  既然有这么一大堆毛病,于成龙为何还能如此成功?
  主观上,与人民紧紧相拥。儒家倡导的民本思想、“为生民立命”的价值取向,是于成龙人生的基本信念。“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明末的腐败和明末清初的战乱,让他对人民的苦难抱有深深同情,坚定了他的使命感。正因为如此,当有人劝他别去罗城找死,暗示他副榜贡生前途有限,不值得拼命时,他一抒胸臆,解释了别人的疑问:科举制发明之前就没人做大事吗?我去罗城不求富贵温饱,只求“天理良心”,老百姓活得好一点。
  于成龙卖掉房产凑齐路费,毅然赴任。“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宁愿吃糠咽菜,也不拿他们一个子儿。深入虎穴卧底,与土匪称兄道弟,然后从重从快活埋了匪首。所到之处,无不迅速恢復秩序,人民安居乐业——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康熙帝称于成龙是“天下廉吏第一”,至今人们还把他同“清官”等同,其实这是不全面的。于成龍不但清廉自爱,而且大有作为、善于作为,施政目标始终是保土安民,代表和维护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性清晰。因此,于成龙的“得票率”自然高于曾国藩、左宗棠。
  客观上,于成龙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大时代。1661年(顺治十八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康熙皇帝登基,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开启。同样也在这一年,老书生于成龙当上了罗城县令,幸运地赶上了大时代的“特快列车”。
  “察吏安民”四个字正是康熙皇帝的执政理念,直指时弊,顺应民心,符合时代要求,契合于成龙这类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康熙帝围绕安民从严治吏,多次说“朕事事以百姓为念”。对这样的君主,于成龙没有理由不忠诚。而他的忠诚不是说在口头上、写在文件里,而是体现在保土安民的实际行动上,甚至愿意付出生命。
  于成龙的忠诚还表现在胸怀坦荡,不揣摩上意,只要对社稷苍生有益的事就大胆去做。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请求皇帝破格提拔与自己同名同姓的爱将、同样廉洁有为的“小于成龙”。康熙帝力排众议加以支持,最终“小于成龙”也成为名臣,贡献多多。假如没有志向的一致和心灵的默契,这样的故事不可能发生。
  于成龙去世后,康熙帝还向人打听他的事迹,并且感慨说:“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其实,经过一个甲子的努力,康熙的清官能吏队伍蔚为壮观,除了一个于成龙,还有张伯行、范承勋、格尔古德、赵申乔、彭鹏等等,名单很长很长。没有这样一份名单,就没有“康乾盛世”;没有康熙这样志向高远的卓越政治家,就没有这份名单,两者互为因果。
其他文献
答卷·制度  ——22件民生实事推进一年来,各市级部门、各区县在抓好具体民生项目的同时,也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把办好22件民生实事纳入制度化轨道  资金  保障机制  ——全市形成了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利用相关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一系列资金保障机制,确保22件民生实事得以顺利实施  2013年8月的一天,渝北区回兴街道,陈泽懿老人家。  一场家庭会议正在召开。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和任务。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和生态敏感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既是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历史使命。我们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自觉强化“上游意识
思维创新,培育全球柑橘产业中心。柑橘是世界种植量排名第一的果树,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水果。2015年,重庆柑橘种植面积297.3万亩,柑橘总产量达268万吨,种植环节产值达到111亿元,100万户果农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忠县是重庆柑橘产业的核心产区,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鲜冷橙汁20万吨,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研学旅”产业链,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鲜冷橙汁生产基地,在中国橙汁产业
1949年的春节,在重庆渣滓洞监狱,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联欢会”。200多名“政治犯”在春节这一天走出牢房,他们互相拥抱狂欢,他们挥舞镣铐手舞足蹈,他们互赠礼品激励斗志,他们写诗作词相互鼓励……  渣滓洞监狱是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行辕二处的特别看守所,这里关押的主要是1948年川东地下党组织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失败被捕的人员,以及川东地下党《挺进报》因发行出现问题被叛徒出卖的人员,总计200多人。  19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核心理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的速度型向提升质量和效益的精细型转变,原有的环境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支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目标的实现。为此,亟须构建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协调的新时代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逐渐走向综合管理,由部门管理向职能管理转化是绿色发展的要求。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  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西部大开发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越过千山万水,千里迢迢抵达大山深处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对乡亲们如是说。  一个贫困乡村的小账,连接着国家脱贫攻坚的大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念兹在兹,亲力亲为、领战督战。这次总书记亲临重庆考察
2017年7月的一天,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老吾老”养老服务中心。  社工吴霜正在给失能老人陈茂林喂饭。  半年前,陈茂林的生活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因工致残失去双手,离婚,再加上性格孤僻,陈茂林总是独来独往。  “老吾老”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发现后,总是“厚起脸皮搭讪”,邀请陈茂林进来看一看、坐一坐。  陈茂林围观了几次象棋后,便同几位棋友交上了朋友,成了中心的常客。  陈茂林所经历的转变,源自
催发思想之树长青的,只能是观念更新的滚滚春潮;鼓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的,永远是解放思想的浩浩长风。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以大无畏的忘我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以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不断开拓向前,使正定这个冀中平原上的农业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也成为习近平同志开启他治国理政实践的“始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展现出勇敢担当、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是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刷新奇迹的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不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重庆,这座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70年,以70年春华秋实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秘诀,又在深入贯彻落实中,谱写着奋力实践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发表重要讲话,是全市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大事、政治大事、发展大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用力做起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落地生根,全市上下思想更加统一、行动更加坚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总书记视察重庆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切实把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强大政治动力、精神动力、发展动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