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每个学生进入社会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它摒弃作文教学的陈旧和繁难,反对作文教学的单一和封闭;它提倡说真话,强调抒真情,尊重个性,激励创新,希望通过个性化写作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鉴于此,本文对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 初中语文 新课程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假大空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模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特点,大多数初中生都害怕写作文,面对作文,抓耳挠腮,往往迟迟下不了笔,觉得无话可说。每当教师布置作文,很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有的作文生搬硬套,言不由衷,众口一词,几乎每次作文都有写“捡到钱包”、写“扶老太太过马路”,毫无新意,大同小异,严重的缺乏个性。即使一些优秀的作文也大多同根同种,精、气、神都一脉相承,选材、布局、开篇、结尾、都有很大相似性。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出的文章又有所创新,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体验,写出真实的文章,倾诉心中的情感,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写作中成长,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活力,真切、独特、健康,具有感动的力量,这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作文命题,激起写作的欲望
作文命题是一种艺术,能通过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则短短的材料,就能引起写作者丰富的联想、想像和思索。这种联想、想像和思索来得越广阔、越快,便越好。好的作文题目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激活他们头脑里本来就有的关于现实生活的回忆、认识与感想,他们就能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鲜活灵动的好文章。而不好的命题,以命题者自己的主观愿望,暗示甚或指令学生去说命题者企图让学生说的话,把学生完全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也只好去说违心的话、大话、空话、套话,搪塞应付一番完事。个性化作文教学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给予学生发挥个性化想象和写作的空间和土壤。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命题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自拟的题目,意味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开拓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写作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想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必须要有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题目,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例如《习惯》,谁没有种种因习惯而成功或因习惯而失败的尝试?他们带给人的生活和思想上的教益往往是深刻的,而留给人们的印象又是高度个别化的,因而是特别具体而鲜活的。诸如此类的“我看作弊”、“正确对待上网”、 《最近有点烦》、《这就是我》;与学校有关的,如“我为学校献良策”;还有参与社会热点的一些讨论,如“对郭敬明的抄袭事件的看法”,“对救灾捐款多少的看法”等等都可以作为题目。从看新闻到写新闻小评论,从看奥运会到讴歌奥运精神,从议喜爱的明星到对影视作品的评价等等,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如《最近有点烦》、《这就是我》等题目,既让学生“怦然心动”,激起写作的兴趣,又让学生在规矩和束缚中自由地写作,展现鲜明的个性。
2、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积累素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广,阅历不丰,就更应该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引进写作的鲜活之水。尽管他们初涉人世,但往往能从生活中获得新鲜的、丰富的体验,在成年人眼中看来也许是十分平常的小事,却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而且这种种体验会帮助他们形成某种认识,从而使他们从单纯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把这种体验写入作文,不仅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相吻合,还有利于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比如有位学生说他从小有了快乐,总爱告诉别人,与他们分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别人对自己拥有的快乐不仅不感兴趣,反而会怏怏不乐,原来人性中有一种嫉妒的弱点,于是现在有了高兴的事,他更愿装在心里一个人独自享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一段心理历程,在品味了真实的人生况味后,他变得更理性更成熟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认真地观察生活,细心地体悟生活,不断增加生活的积累;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从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分别为每一学年制定观察积累计划,每两周一个专题,让学生在每周两则的日记中再附加一则观察日记。如初一第一学期的观察计划: 每一学期的观察、积累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一般按照由熟悉到陌生,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来确定各专题的观察写作的先后顺序。
3、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在鼓励初中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阅读,间接感受生活。当代中学生缺乏课外的阅读,虽然有些学校一星期安排一次阅读课,但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初中生不仅观察生活的直接体验能够成为初中生创作的素材,通过阅读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融入个性化创作之中,这不失为学习写作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同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结合起来,把自己的认识、感情、独立见解融会在阅读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语言表达以及审美取向。教材中的作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语言学习的经典。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与写作的互动,引导学生有思想的阅读,有思想的写作,让学生写自己遇到困难时的详细经过,体验成长的滋味。例如阅读《童趣》时,引导学生将童年时期看到、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一一记录下来,更真切的感受和享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与缤纷色彩。阅读《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站在皇帝的角度,想象新装骗局被揭穿时,皇帝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者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续写皇帝游行回宫后将会发生的故事。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学生除了阅读自读教材、图书室提供的阅读资料,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景观类的书以开阔视野,推荐《智慧背囊》、《心灵鸡汤》等书以启迪心智;在班里建立“图书角”,互相交流自己手头的读物,扩大阅读范围,互相交流,例如笔者在班内成立了“作家协会”,有9人组成,期中1名“作协主席”,8名“作协成员”。还进行了10期“百家讲坛”。让学生讲,主要通过讲名著谈写作方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得到充实和提高;鼓励学生订阅《语文报》,其中精短的散文、小小说、故事、诗歌或议论文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息息相通。
三、结语
总之,21世纪是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的世纪,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新的语文课程为我们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优化作文生态,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生活,广泛积累,抒发真情实感、创作个性化作文。
参考文献:
[1]《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
[2]《怎样写作》叶圣陶著中华书局2008年.
[3]《多元智能》霍华德·加德纳新华出版社2004年.
[4]《斯宾塞教育论著选》斯宾塞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 初中语文 新课程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假大空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模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特点,大多数初中生都害怕写作文,面对作文,抓耳挠腮,往往迟迟下不了笔,觉得无话可说。每当教师布置作文,很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有的作文生搬硬套,言不由衷,众口一词,几乎每次作文都有写“捡到钱包”、写“扶老太太过马路”,毫无新意,大同小异,严重的缺乏个性。即使一些优秀的作文也大多同根同种,精、气、神都一脉相承,选材、布局、开篇、结尾、都有很大相似性。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出的文章又有所创新,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体验,写出真实的文章,倾诉心中的情感,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写作中成长,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活力,真切、独特、健康,具有感动的力量,这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作文命题,激起写作的欲望
作文命题是一种艺术,能通过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则短短的材料,就能引起写作者丰富的联想、想像和思索。这种联想、想像和思索来得越广阔、越快,便越好。好的作文题目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激活他们头脑里本来就有的关于现实生活的回忆、认识与感想,他们就能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鲜活灵动的好文章。而不好的命题,以命题者自己的主观愿望,暗示甚或指令学生去说命题者企图让学生说的话,把学生完全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也只好去说违心的话、大话、空话、套话,搪塞应付一番完事。个性化作文教学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给予学生发挥个性化想象和写作的空间和土壤。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命题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自拟的题目,意味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开拓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写作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想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必须要有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题目,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例如《习惯》,谁没有种种因习惯而成功或因习惯而失败的尝试?他们带给人的生活和思想上的教益往往是深刻的,而留给人们的印象又是高度个别化的,因而是特别具体而鲜活的。诸如此类的“我看作弊”、“正确对待上网”、 《最近有点烦》、《这就是我》;与学校有关的,如“我为学校献良策”;还有参与社会热点的一些讨论,如“对郭敬明的抄袭事件的看法”,“对救灾捐款多少的看法”等等都可以作为题目。从看新闻到写新闻小评论,从看奥运会到讴歌奥运精神,从议喜爱的明星到对影视作品的评价等等,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如《最近有点烦》、《这就是我》等题目,既让学生“怦然心动”,激起写作的兴趣,又让学生在规矩和束缚中自由地写作,展现鲜明的个性。
2、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积累素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广,阅历不丰,就更应该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引进写作的鲜活之水。尽管他们初涉人世,但往往能从生活中获得新鲜的、丰富的体验,在成年人眼中看来也许是十分平常的小事,却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而且这种种体验会帮助他们形成某种认识,从而使他们从单纯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把这种体验写入作文,不仅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相吻合,还有利于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比如有位学生说他从小有了快乐,总爱告诉别人,与他们分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别人对自己拥有的快乐不仅不感兴趣,反而会怏怏不乐,原来人性中有一种嫉妒的弱点,于是现在有了高兴的事,他更愿装在心里一个人独自享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一段心理历程,在品味了真实的人生况味后,他变得更理性更成熟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认真地观察生活,细心地体悟生活,不断增加生活的积累;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从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分别为每一学年制定观察积累计划,每两周一个专题,让学生在每周两则的日记中再附加一则观察日记。如初一第一学期的观察计划: 每一学期的观察、积累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一般按照由熟悉到陌生,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来确定各专题的观察写作的先后顺序。
3、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在鼓励初中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阅读,间接感受生活。当代中学生缺乏课外的阅读,虽然有些学校一星期安排一次阅读课,但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初中生不仅观察生活的直接体验能够成为初中生创作的素材,通过阅读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融入个性化创作之中,这不失为学习写作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同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结合起来,把自己的认识、感情、独立见解融会在阅读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语言表达以及审美取向。教材中的作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语言学习的经典。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与写作的互动,引导学生有思想的阅读,有思想的写作,让学生写自己遇到困难时的详细经过,体验成长的滋味。例如阅读《童趣》时,引导学生将童年时期看到、观察到、感悟到的生命现象一一记录下来,更真切的感受和享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与缤纷色彩。阅读《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站在皇帝的角度,想象新装骗局被揭穿时,皇帝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者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续写皇帝游行回宫后将会发生的故事。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学生除了阅读自读教材、图书室提供的阅读资料,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景观类的书以开阔视野,推荐《智慧背囊》、《心灵鸡汤》等书以启迪心智;在班里建立“图书角”,互相交流自己手头的读物,扩大阅读范围,互相交流,例如笔者在班内成立了“作家协会”,有9人组成,期中1名“作协主席”,8名“作协成员”。还进行了10期“百家讲坛”。让学生讲,主要通过讲名著谈写作方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得到充实和提高;鼓励学生订阅《语文报》,其中精短的散文、小小说、故事、诗歌或议论文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息息相通。
三、结语
总之,21世纪是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的世纪,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新的语文课程为我们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优化作文生态,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生活,广泛积累,抒发真情实感、创作个性化作文。
参考文献:
[1]《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
[2]《怎样写作》叶圣陶著中华书局2008年.
[3]《多元智能》霍华德·加德纳新华出版社2004年.
[4]《斯宾塞教育论著选》斯宾塞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