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塔。清人尚熔在《忆滕王阁》里说过:“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塔收。山水与楼塔,又须文字留……”西安慈恩寺有大雁塔、长沙岳麓山有爱晚亭、岳阳洞庭湖畔站着岳阳楼,都有千古美名,一座塔留下了悠悠情思与千古佳话。漳州的龙文塔也是这样的一座塔,这是一座有历史传承的塔,一座有着前世今生的塔,一座与漳州古城同在的塔。生活中总要有一座塔,作为一个脱离世俗不染尘世的精神向标来指引人心前行!
从外地回到漳州,车行在324国道,远远望见一塔掩映在山头绿树间的身影,灰白色,古朴大方。一见到这个身影,我心里就会默念:“漳州,我回来了!”龙文塔就像一位须发飘飘的长者,执著地蹲守在山上,等候着游子的归来。这是漳州的标志性地标,见到了龙文塔,就意味着回到了漳州!塔既是山的点缀,又增加山的高度,那是满山绿树的中心;满山的鸟语喧哗,是因为有了塔这样一个耐心的听众,无论寒暑,无论风雨。山、树、鸟,都有了灵气有了精气有了为这个世界盛开欢笑的理由。这边是花径绿道苍苍横翠微,可以弹琴复长啸,可以阅经文,可以闲敲棋子落灯花;那边是喧嚣车流的国道,红尘滚滚声浪滔滔一派繁荣昌盛。凤凰山因龙文塔的点缀而凤展双翼,龙文塔因凤山的托举而画龙点睛。凤凰于飞,龙凤呈祥,正是对漳州人民的美好祝福。安享太平,文化昌明,正是漳州人民所祈盼的国泰民安。
儿子七岁的时候,我带着儿子去登龙文塔。那是在三月,沐风嗅雨,看茂林修竹在周遭郁郁葱葱生长。万物旷世而立,像这座塔一样,染不到一丝俗世中的尘。在这样的清静地,连鸟儿的啼鸣都特别的清脆动人让人喜悦。进山路口竖有高大浮雕石柱山门,号称“福建第一门”,为仿古石牌楼式大门。四柱之间,宽22.2米,高16米,正面青石龙柱高7.23米,与主塔保持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山门以巍然的姿势面向素有“漳州长安街”之称的迎宾大道。门楣之上,正中三个镏金隶书繁体字“龙文塔”,与精美的浮雕浑然一体。整体构造巍峨大气,而雕镂工艺和图案之精美绝伦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进得山门,抬头仰望,山门背面正中间的“大观在上”,山门背面四根蟠龙石柱上镌刻着两副柱联,由当时的漳州师范学院院长、教授林继中博士题辞,福建书协副主席柯云瀚以及沈惠文等书法家撰写,气象万千意味深远,读之让人豪情激荡,情不自禁赞叹我大漳州威武:
算唐贤宋彦痴肠热血开漳自成气象
凭我辈吾乡化故从新举国都入风流
丹崖翠壁一塔通天斯起步
荔雨蕉风九龙归海此回眸
仰望龙文塔,感受到一种肃穆,一种庄严,一种感悟。觉得这满山的翠绿蓊郁似乎不属于人间,如化外之境,整体就是一幅王维山水画的画卷,清淡高远,格气脱俗。雨来时听水滴从塔檐嘀哒成韵,风过处听哗啦竹音。如果王维再世,他一定会喜欢这里。满眼绿树鲜花草香扑鼻,蝴蝶的翅膀在阳光中闪亮,高大的相思树和棕榈树脱颖而出,需要人抬头仰望。山门的右侧,一路曲径通幽,花繁叶茂,那是2012年底刚建成的城市森林公园先行示范段——亚热带植物园区。规划用地约30亩的园区里,种植着香樟、香蕉、凤凰木、桂花树、杨梅等50多科100多种亚热带植物,还分布着龙啸亭、生态湿地、闲云亭、林阴步道、自然石景观步道、龙潭、林阴野趣、登山步道、疏林草地等景观。节假日或每日晨昏之时,久困城区的市民及附近的居民,更甚者有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或驱车或搭乘公交车或散步到此休闲游玩,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走在石阶上,石阶干净洁白,脚底生风让人愉悦。长长的石阶散发着思古幽情,徜徉其间顿生哲思和诗意。我步履轻盈,仿佛是沿着唐诗宋词的格律一步步接近山上的塔,长长的路变短了,陡陡的坡不在话下了,不知不觉间登上了山顶。从山脚登到龙文塔的基座平台,大概用了十来分钟。儿子手脚麻利,竟然不甘落后,和我同时到达山顶!小家伙欢呼着冲上龙文塔,到达平台后没歇脚便攀上了第7层塔顶,在上面欢快地招手:“妈妈!快上来!风景可美了!”他身后风过处风铃声清脆而悠长。果然,举目四望,心胸澄澈。俯瞰,龙江两岸的山水画三叠四垒,形体妖娆多娇。平视,朵朵白云伸手可掬,座座青山仿佛与我比肩。我沉迷于苍茫云天的远山和城市人烟,沉醉于西溪的轻盈飘带,喜悦于郊野公园里亭台木屋和花团锦簇,脑中连环迸出许多咏景古诗,只想手舞足蹈长吟。流连之余,只觉: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
有缘,邂逅于1999年的历史界碑。
七层之塔,起于累土。
儿子喜欢龙文塔,常要求一来再来。大概儿子也感受到了“俯瞰溪流,纵览云飞”的惬意,离开了束缚的幼儿园,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舒展身心,在这里,他认识了红红的灯笼花,认识了美丽的鸡蛋花,认识了高大的柠檬桉,认识了塔的历史,一切于他都是那样地惊奇。他惊奇地抚摸着塔边的那块巨石,强烈要求拍照。凉爽的山风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澄静的绿色既养眼又养心。每次从山脚往山上一级一级靠近塔的时候,心里满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喜。每次登临,我都会努力倾听山与塔交心的倾诉与对话。漳州人爱龙文塔,凉亭里有喝茶打牌的男男女女,有宝宝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追着喊“小心、慢点”的温馨画面,边上姹紫嫣红开遍,到处弥漫着活色生香的快乐,人们的欢声笑语给这片风景增添了最美好的色彩。
龙文塔的前世今生写满了故事。明嘉靖十四年(1535),时任龙溪县知县的刘天绶采纳社会贤达的建议,大兴土木,建起了旨在“镇邪”“把水”和展示漳州天宝物华的龙文塔。龙文塔原建于漳州古城的南隅(在今第二中学内)的腾龙山上,和虎文山对峙。龙腾虎跃,地理形势自然和谐美好,是漳郡的文化象征,龙溪学宫就建在其前面。地灵人杰,千年古郡,历代人才辈出。正是刘天授的首开之功,让这座石塔成为历代漳州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维系。龙文塔曾两次被毁,我曾去追寻过龙文塔旧日的遗址,脚下长藤漫卷枯叶满地,几小片怯生生的新生叶子点缀在枯枝败叶间。朽坏的木材、青苔累累的砖块、破碎的瓦缸,众多废弃杂物横陈一地,满目苍凉。清雍正十年(1732)龙文塔重建。春去秋来,龙文塔两兴两废。第一次建塔的时候,刘天授应该想着这塔可以传至千秋万代吧?却毁了,只经历了一百多年。毁于岁月风雨。只有塔前的草木有幸又逢得一世春秋。塔下的人们又换了几茬,这世间又经历了几次轮回。如今龍文塔第三次兴建,世世代代,塔依旧是塔,还像原初的样子,像一位打坐的僧人,默默的,观看尘世万物的变化。二十世纪末,政通人和物质丰盈,人们开始怀念曾经的龙文塔,漳州人民需要一座塔来追溯自己的根。于是,漳州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建龙文塔,重建龙文塔被提上政府工作的日程。经过多方考证之后,新塔选址于龙文区蓝田镇324国道旁的凤凰山上。1998年9月24日奠基,至1999年2月8日封顶。龙文塔顺应新城区的创建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应运而生,这是历史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在龙文塔下游山玩水,或嬉戏或驻足,安享太平盛世,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眼前的龙文塔是第3回拔地而起了。可喜的是,每一次“增其旧制”都变得更加伟岸:原来高10米,今天高39.9米;原来3至7层是实心的,现在7层都是楼阁式;塔为七层八角仿石框架结构,基座宽15.68米,七层总建筑面积555平方米,各层均可上人,并设外廊护栏。整个建筑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原来仅占弹丸之地,眼下却坐拥包括植物园在内的50万平方米配套景区。龙文塔以崭新的风姿矗立在凤凰山上,添建了龙文塔的凤凰山,一龙一凤的结合给漳州的百姓带来莫大的福祉。龙文塔作为一座古塔,其所包容的物质力量、文化传统和精神血脉一定是永久不灭的。龙文塔既延展了视觉的高度,又聚焦了领略山水的目光,还提升了山水的意境,更包含了漳州人的宏图大志以及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身为漳州人,我注定要走近龙文塔,不知是我在这塔边徜徉,还是塔在我心头矗立,更是矗立在一代又一代老漳州人的心头。它用从容的目光,见证这座城市一步步走向文明昌盛;它用慈祥的眉眼,祝福漳州百姓安居乐业。很多人奔着龙文塔本身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所涵养的文史意义、所弘扬的城市名气而来。是的,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漳州城区,要是没有这么一座塔那该有多么遗憾与缺失;有了这么一座塔,我们的内心笃定安祥。如今龙文塔纳入了漳州市东部景观区域,整个东部景观区由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规划,准备对近几年一些缺损的栏杆和台阶进行维护,并增加夜景工程,以迷人的霓虹形象守在漳州的东大门守水守财守安宁。龙文塔是对漳州的一种形象设计和品牌宣染,愿龙文塔的知名度,一如塔身的海拔越提越高;愿龙文塔的韵味与内涵,借助漳州经济文化腾飞的翅膀扬名海内外。
从外地回到漳州,车行在324国道,远远望见一塔掩映在山头绿树间的身影,灰白色,古朴大方。一见到这个身影,我心里就会默念:“漳州,我回来了!”龙文塔就像一位须发飘飘的长者,执著地蹲守在山上,等候着游子的归来。这是漳州的标志性地标,见到了龙文塔,就意味着回到了漳州!塔既是山的点缀,又增加山的高度,那是满山绿树的中心;满山的鸟语喧哗,是因为有了塔这样一个耐心的听众,无论寒暑,无论风雨。山、树、鸟,都有了灵气有了精气有了为这个世界盛开欢笑的理由。这边是花径绿道苍苍横翠微,可以弹琴复长啸,可以阅经文,可以闲敲棋子落灯花;那边是喧嚣车流的国道,红尘滚滚声浪滔滔一派繁荣昌盛。凤凰山因龙文塔的点缀而凤展双翼,龙文塔因凤山的托举而画龙点睛。凤凰于飞,龙凤呈祥,正是对漳州人民的美好祝福。安享太平,文化昌明,正是漳州人民所祈盼的国泰民安。
儿子七岁的时候,我带着儿子去登龙文塔。那是在三月,沐风嗅雨,看茂林修竹在周遭郁郁葱葱生长。万物旷世而立,像这座塔一样,染不到一丝俗世中的尘。在这样的清静地,连鸟儿的啼鸣都特别的清脆动人让人喜悦。进山路口竖有高大浮雕石柱山门,号称“福建第一门”,为仿古石牌楼式大门。四柱之间,宽22.2米,高16米,正面青石龙柱高7.23米,与主塔保持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山门以巍然的姿势面向素有“漳州长安街”之称的迎宾大道。门楣之上,正中三个镏金隶书繁体字“龙文塔”,与精美的浮雕浑然一体。整体构造巍峨大气,而雕镂工艺和图案之精美绝伦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进得山门,抬头仰望,山门背面正中间的“大观在上”,山门背面四根蟠龙石柱上镌刻着两副柱联,由当时的漳州师范学院院长、教授林继中博士题辞,福建书协副主席柯云瀚以及沈惠文等书法家撰写,气象万千意味深远,读之让人豪情激荡,情不自禁赞叹我大漳州威武:
算唐贤宋彦痴肠热血开漳自成气象
凭我辈吾乡化故从新举国都入风流
丹崖翠壁一塔通天斯起步
荔雨蕉风九龙归海此回眸
仰望龙文塔,感受到一种肃穆,一种庄严,一种感悟。觉得这满山的翠绿蓊郁似乎不属于人间,如化外之境,整体就是一幅王维山水画的画卷,清淡高远,格气脱俗。雨来时听水滴从塔檐嘀哒成韵,风过处听哗啦竹音。如果王维再世,他一定会喜欢这里。满眼绿树鲜花草香扑鼻,蝴蝶的翅膀在阳光中闪亮,高大的相思树和棕榈树脱颖而出,需要人抬头仰望。山门的右侧,一路曲径通幽,花繁叶茂,那是2012年底刚建成的城市森林公园先行示范段——亚热带植物园区。规划用地约30亩的园区里,种植着香樟、香蕉、凤凰木、桂花树、杨梅等50多科100多种亚热带植物,还分布着龙啸亭、生态湿地、闲云亭、林阴步道、自然石景观步道、龙潭、林阴野趣、登山步道、疏林草地等景观。节假日或每日晨昏之时,久困城区的市民及附近的居民,更甚者有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或驱车或搭乘公交车或散步到此休闲游玩,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走在石阶上,石阶干净洁白,脚底生风让人愉悦。长长的石阶散发着思古幽情,徜徉其间顿生哲思和诗意。我步履轻盈,仿佛是沿着唐诗宋词的格律一步步接近山上的塔,长长的路变短了,陡陡的坡不在话下了,不知不觉间登上了山顶。从山脚登到龙文塔的基座平台,大概用了十来分钟。儿子手脚麻利,竟然不甘落后,和我同时到达山顶!小家伙欢呼着冲上龙文塔,到达平台后没歇脚便攀上了第7层塔顶,在上面欢快地招手:“妈妈!快上来!风景可美了!”他身后风过处风铃声清脆而悠长。果然,举目四望,心胸澄澈。俯瞰,龙江两岸的山水画三叠四垒,形体妖娆多娇。平视,朵朵白云伸手可掬,座座青山仿佛与我比肩。我沉迷于苍茫云天的远山和城市人烟,沉醉于西溪的轻盈飘带,喜悦于郊野公园里亭台木屋和花团锦簇,脑中连环迸出许多咏景古诗,只想手舞足蹈长吟。流连之余,只觉: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
有缘,邂逅于1999年的历史界碑。
七层之塔,起于累土。
儿子喜欢龙文塔,常要求一来再来。大概儿子也感受到了“俯瞰溪流,纵览云飞”的惬意,离开了束缚的幼儿园,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舒展身心,在这里,他认识了红红的灯笼花,认识了美丽的鸡蛋花,认识了高大的柠檬桉,认识了塔的历史,一切于他都是那样地惊奇。他惊奇地抚摸着塔边的那块巨石,强烈要求拍照。凉爽的山风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澄静的绿色既养眼又养心。每次从山脚往山上一级一级靠近塔的时候,心里满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喜。每次登临,我都会努力倾听山与塔交心的倾诉与对话。漳州人爱龙文塔,凉亭里有喝茶打牌的男男女女,有宝宝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追着喊“小心、慢点”的温馨画面,边上姹紫嫣红开遍,到处弥漫着活色生香的快乐,人们的欢声笑语给这片风景增添了最美好的色彩。
龙文塔的前世今生写满了故事。明嘉靖十四年(1535),时任龙溪县知县的刘天绶采纳社会贤达的建议,大兴土木,建起了旨在“镇邪”“把水”和展示漳州天宝物华的龙文塔。龙文塔原建于漳州古城的南隅(在今第二中学内)的腾龙山上,和虎文山对峙。龙腾虎跃,地理形势自然和谐美好,是漳郡的文化象征,龙溪学宫就建在其前面。地灵人杰,千年古郡,历代人才辈出。正是刘天授的首开之功,让这座石塔成为历代漳州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维系。龙文塔曾两次被毁,我曾去追寻过龙文塔旧日的遗址,脚下长藤漫卷枯叶满地,几小片怯生生的新生叶子点缀在枯枝败叶间。朽坏的木材、青苔累累的砖块、破碎的瓦缸,众多废弃杂物横陈一地,满目苍凉。清雍正十年(1732)龙文塔重建。春去秋来,龙文塔两兴两废。第一次建塔的时候,刘天授应该想着这塔可以传至千秋万代吧?却毁了,只经历了一百多年。毁于岁月风雨。只有塔前的草木有幸又逢得一世春秋。塔下的人们又换了几茬,这世间又经历了几次轮回。如今龍文塔第三次兴建,世世代代,塔依旧是塔,还像原初的样子,像一位打坐的僧人,默默的,观看尘世万物的变化。二十世纪末,政通人和物质丰盈,人们开始怀念曾经的龙文塔,漳州人民需要一座塔来追溯自己的根。于是,漳州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建龙文塔,重建龙文塔被提上政府工作的日程。经过多方考证之后,新塔选址于龙文区蓝田镇324国道旁的凤凰山上。1998年9月24日奠基,至1999年2月8日封顶。龙文塔顺应新城区的创建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应运而生,这是历史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在龙文塔下游山玩水,或嬉戏或驻足,安享太平盛世,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眼前的龙文塔是第3回拔地而起了。可喜的是,每一次“增其旧制”都变得更加伟岸:原来高10米,今天高39.9米;原来3至7层是实心的,现在7层都是楼阁式;塔为七层八角仿石框架结构,基座宽15.68米,七层总建筑面积555平方米,各层均可上人,并设外廊护栏。整个建筑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原来仅占弹丸之地,眼下却坐拥包括植物园在内的50万平方米配套景区。龙文塔以崭新的风姿矗立在凤凰山上,添建了龙文塔的凤凰山,一龙一凤的结合给漳州的百姓带来莫大的福祉。龙文塔作为一座古塔,其所包容的物质力量、文化传统和精神血脉一定是永久不灭的。龙文塔既延展了视觉的高度,又聚焦了领略山水的目光,还提升了山水的意境,更包含了漳州人的宏图大志以及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身为漳州人,我注定要走近龙文塔,不知是我在这塔边徜徉,还是塔在我心头矗立,更是矗立在一代又一代老漳州人的心头。它用从容的目光,见证这座城市一步步走向文明昌盛;它用慈祥的眉眼,祝福漳州百姓安居乐业。很多人奔着龙文塔本身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所涵养的文史意义、所弘扬的城市名气而来。是的,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漳州城区,要是没有这么一座塔那该有多么遗憾与缺失;有了这么一座塔,我们的内心笃定安祥。如今龙文塔纳入了漳州市东部景观区域,整个东部景观区由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规划,准备对近几年一些缺损的栏杆和台阶进行维护,并增加夜景工程,以迷人的霓虹形象守在漳州的东大门守水守财守安宁。龙文塔是对漳州的一种形象设计和品牌宣染,愿龙文塔的知名度,一如塔身的海拔越提越高;愿龙文塔的韵味与内涵,借助漳州经济文化腾飞的翅膀扬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