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和文件都反复强调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今后五年的社会建设作出了新的总体规划,体现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新思维。贯彻落实好《建议》精神,必将使未来五年我们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一、《建议》首次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什么关系呢?《建议》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把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之一。
为了确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建议》强调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但是,这些政策措施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还必须在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政策好措施制度化。
二、把“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纳入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分配,是调控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提升全体国民福利水平的一种制度化手段和机制。各国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政府公共财政能力的大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涵盖了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服务与公共制度建设等。
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就必须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这就要求健全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这就必须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扩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展地区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从而更好地保障这些地方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不同地区居民、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社会成员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以及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
三、《建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一是在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等等。在这方面,有三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即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以往那种城乡分割的人力资源市场有望得到纠正;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是目前就业问题最突出的三大群体,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作为促进就业的工作重点,这三大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要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发展了,效益提高了,职工作出了巨大贡献,企业发展的成果应该由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逐步扭转“两个比重”下降的问题,从而逐步实现《建议》所讲的两个“同步”。
二是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建议》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列入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建议》提出了许多政策思考。最值得我们重视,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是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实现,将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按照去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部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在2020年前实现全覆盖。《建议》要求,在未来五年,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可以预见,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广大农村居民都将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的目标。“新农保”的提前全覆盖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将使我们国家更快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四是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方面,《建议》明确要求,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议》进一步强调,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五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尤其是提出要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因为上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将有望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或缓解。比如通过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从而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通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通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望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通过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责编/张立新)
一、《建议》首次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什么关系呢?《建议》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把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之一。
为了确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建议》强调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但是,这些政策措施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还必须在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政策好措施制度化。
二、把“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纳入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
《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分配,是调控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提升全体国民福利水平的一种制度化手段和机制。各国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政府公共财政能力的大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涵盖了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服务与公共制度建设等。
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就必须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这就要求健全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这就必须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扩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展地区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从而更好地保障这些地方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不同地区居民、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社会成员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以及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
三、《建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一是在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等等。在这方面,有三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即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以往那种城乡分割的人力资源市场有望得到纠正;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是目前就业问题最突出的三大群体,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作为促进就业的工作重点,这三大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要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发展了,效益提高了,职工作出了巨大贡献,企业发展的成果应该由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逐步扭转“两个比重”下降的问题,从而逐步实现《建议》所讲的两个“同步”。
二是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建议》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列入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建议》提出了许多政策思考。最值得我们重视,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是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实现,将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按照去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部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在2020年前实现全覆盖。《建议》要求,在未来五年,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可以预见,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广大农村居民都将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的目标。“新农保”的提前全覆盖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将使我们国家更快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
四是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方面,《建议》明确要求,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议》进一步强调,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五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尤其是提出要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因为上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将有望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或缓解。比如通过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从而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通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通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望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通过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责编/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