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最近,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吴显才15年来赡养45个老人的事迹,受到市委书记汪洋的高度重视。他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在全市广泛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吴显才学习。
对吴显才同志的先进事迹,本刊曾在2000年第5期以《行善尊老的楷模》为题进行过报道。为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学习吴显才的感人事迹,本期隆重推出这篇封面故事。
当一位无亲无故的老人,安详地躺在他的怀里,带着感激的眼神离开人世时;当一位无亲无故的老人,将带着体温的橘子塞到他的手里时……吴显才,这位15年来赡养了45个老人的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总会流下幸福的泪水。
一阵揪心的痛,让他决定创办敬老院
52岁的吴显才出生在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1970年代,吴显才的父母在穷困中相继离去。当过川东游击队员、解放后又在乡里干了多年宣传工作的母亲留下的遗言,至今还回响在他的耳边:“妈这一辈子,有两个遗憾:一是一直未能入党,二是眼看着乡亲们还在穷山沟里打转。你一定要跟党走,要想办法过上好日子,带领大家都富起来……”
母亲的嘱托,刺痛着吴显才,也激励着吴显才。
“乌龙为什么这样穷?乌龙山上这么多值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变成商品?”吴显才常常在家自言自语。
“是啊,山上处处是宝,我们不能总是端着空饭碗哪!”老吴的妻子黎中兰也百思不得其解。
改革的春风,终于吹进了大山。
1980年代初,吴显才借钱,办起了当地首家农民商店。在商店里,乡亲们在购物的同时,渴了喝口茶,困了睡一觉。吴显才夫妇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规模不断扩大。有了本钱的吴显才,与县中药材公司、土产公司等单位联系,把乡亲们种植的药材销售出去,并挂起了“乌龙乡山货代收点”的牌子。
魔芋、核桃、党参、黄连……这些乌龙山上随处可见的山货,变成了一把把钞票。乡亲们逐渐脱贫,吴显才夫妇也越来越富裕。
1988年寒冬的一天,身为村电力员的吴显才,协助电力部门到乌龙村天星组搞电力普查,当天在村支部书记家里吃午饭。
“我好饿啊,我好饿啊!”门外断断续续的喊声,撕扯着吴显才善良的心。他匆匆吃了几口饭,借口有事,出了门。
屋外寒风凛冽,一个60多岁的老人,身着破烂的单衣,在地上冻得缩成一团,她那绝望的眼神,揪痛了吴显才的心。一番询问后,他得知这位老人名叫张世秀,生活一直无依无靠。
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她那间破烂的小屋,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灶上的铁锅锈迹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头只是一块砖,砖的中段,因为长期与头部摩擦,已现出了一道明显的凹痕,颜色也变得乌黑发亮……吴显才泪如泉涌。
随后,吴显才有意识地悄悄走访了相邻的几个村,发现至少有几十名孤寡老人,过着像张世秀一样的生活。
“能不能办家敬老院,让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有口饭吃,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1990年初的一天,吴显才与妻子商量说。
“那要好多钱?我们家就7000块钱,还要带两个孩子,再说,敬老院真办起来后,老人天天要吃要喝,开销大得很,你莫开玩笑哟?”开始,妻子黎中兰不同意丈夫的想法。
“我估计要1万多块钱,你这几年也蛮辛苦的,存折上的7000元,我留1000给你用。剩下的钱,加上6000元的贷款,办敬老院估计差不多了!”
妻子知道丈夫的脾性,善良的她决定支持丈夫。
吴显才把家对门的一个废弃酒厂买下来,并进行了整体改造。经过夫妇俩的辛勤劳作,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在当年秋天顺利建成。吴显才给敬老院取名“常乐”,他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
1990年12月18日,在乌龙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常乐敬老院。
“我是你儿子啊!”
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有智力障碍,长期靠哥哥养活,哥哥去世后,她失去了依靠,吴显才听说后,把她接进了敬老院。
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着60岁的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太高,陷入绝境,吴显才把一家三口都接到敬老院,一养就是11年。
敬老院收留的老人,越来越多。
刚到敬老院的老人,大都不愿洗澡,这是令吴显才夫妇最头疼的事情。吴显才便和妻子分头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并亲自为他们洗澡。老吴说:“每个新入院的老人,都得‘开个老荒’,他们大都好多年没有洗过澡、洗过头,靠近就是酸味、臭味……但是,每当老人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露出憨笑时,我们两口子真的好开心!”
70岁的哑巴孤老马昌炳,多年没吃肉,刚到敬老院时肠胃功能差,每次“打牙祭”后,就要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老人把内裤洗得干干净净。
让老吴操心的远不止这些。与哑巴、痴呆老人无法交流,老人们争板凳坐,争菜吃,瘸子行动不便……一切的一切,并没有难倒老吴。他只有一个朴实的心愿:只要老人活一天,我就要让他们吃饱一天、穿暖一天、高兴一天。
1991年5月,老吴接来了一个特殊的老人,70多岁的田代翠。这位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长期上访,到处骂爹骂娘。
入院的当天,老吴专门为她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没想到,以前疯疯癫癫的田大娘居然不吵不闹。“这都是缘分!”吴显才暗自高兴。
可是,好景并不长。不到半月,田大娘就开始天天晚上骂人,任何人都劝阻不了,吵得其他老人无法休息。
吴显才赶到敬老院给她做工作:“田大娘,不要吵嘛,这些都是你的朋友、邻居。”
田代翠问他:“你是哪个?我和你又没得关系!”
吴显才愣了一下,脱口而出:“我是你儿子啊!”
“我又没结过婚,哪来的儿子?”田代翠不相信。
吴显才只好瞎编了:“我是你悄悄生的,生下来你就把我扔了。”
田代翠将信将疑地说,有这个事吗?从此以后,吴显才真的改口了,把田大娘叫“田妈”。田代翠老人也不再吵闹了,默默地认可了这个儿子。
5年后,田代翠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她紧紧地抓着“儿子”吴显才的手,躺在“儿子”的怀里,热泪长流,最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老吴也抱着“田妈”,放声痛哭……
15年来,共有22位老人,带着对吴显才的感激之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人世。
有一年除夕夜,吴显才和以往一样,陪老人们吃团圆饭。
“不是你,我们早就死了呀!你积了大德呀!”68岁的孤老凌文富老泪纵横地说。
老人们用一双双颤抖的手,不停地把菜夹到吴显才的碗里。吴显才说:“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你可真是我们孝顺的幺儿!”老人们乐了,笑呵呵地说。
那一夜,不擅饮酒的吴显才喝醉了!
第二天,吴显才再次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年前,当地政府到敬老院慰问,送给老人们几箱橘子。王文贵老人把分给自己的橘子,偷偷地藏了起来。见吴显才来了,王文贵伸出了一直揣在口袋里的手,他的手掌里,紧紧地握着两只橘子!“你吃!”
听着老人简单的话语,接过带着老人体温的橘子,吴显才热泪盈眶……
“德高义重”
办敬老院,需要亲情,也需要钱。当年,吴显才把废弃酒厂改建成敬老院时,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接下来,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沉重的经济负担,反而激发了吴显才找钱的动力:献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的老人们种菜种粮;雇请有经验的药农,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开垦出20亩药园;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等小作坊……15年来,吴显才为了供养45名孤老,先后投入30多万元。
为了保证老人们的健康,吴显才建起了一间医疗室,常年聘请一名医生,为老人们看病。
1993年,在巫溪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
1997年,吴显才再次投入12万元改建了常乐敬老院。
这几年,老吴的生意不错,又积蓄了一些钱,他决定再次改造敬老院,让老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去年12月25日,敬老院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床铺要全部更新,让老人们睡上席梦思床垫;活动室要扩大,电视机要换成更大的;厨房里要摆一台电冰箱……现在,230平方米的花园已修了一大半。吴显才说,这个花园,不但要栽树种草,还要建一座喷泉假山。这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投资13万元。
“吴显才,你究竟图的啥?”经常有人这样问。
吴显才说:“我啥也不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况我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更是一个共产党员。”
百善孝当先。然而小孝孝双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方为大孝。为表彰吴显才的大孝之举,1993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4年10月,他当选为大坡村党支部书记;今年3月,市委书记汪洋称赞他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是当代重庆人优秀品格的生动写照”,并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最近,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吴显才15年来赡养45个老人的事迹,受到市委书记汪洋的高度重视。他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在全市广泛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吴显才学习。
对吴显才同志的先进事迹,本刊曾在2000年第5期以《行善尊老的楷模》为题进行过报道。为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学习吴显才的感人事迹,本期隆重推出这篇封面故事。
当一位无亲无故的老人,安详地躺在他的怀里,带着感激的眼神离开人世时;当一位无亲无故的老人,将带着体温的橘子塞到他的手里时……吴显才,这位15年来赡养了45个老人的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总会流下幸福的泪水。
一阵揪心的痛,让他决定创办敬老院
52岁的吴显才出生在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1970年代,吴显才的父母在穷困中相继离去。当过川东游击队员、解放后又在乡里干了多年宣传工作的母亲留下的遗言,至今还回响在他的耳边:“妈这一辈子,有两个遗憾:一是一直未能入党,二是眼看着乡亲们还在穷山沟里打转。你一定要跟党走,要想办法过上好日子,带领大家都富起来……”
母亲的嘱托,刺痛着吴显才,也激励着吴显才。
“乌龙为什么这样穷?乌龙山上这么多值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变成商品?”吴显才常常在家自言自语。
“是啊,山上处处是宝,我们不能总是端着空饭碗哪!”老吴的妻子黎中兰也百思不得其解。
改革的春风,终于吹进了大山。
1980年代初,吴显才借钱,办起了当地首家农民商店。在商店里,乡亲们在购物的同时,渴了喝口茶,困了睡一觉。吴显才夫妇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规模不断扩大。有了本钱的吴显才,与县中药材公司、土产公司等单位联系,把乡亲们种植的药材销售出去,并挂起了“乌龙乡山货代收点”的牌子。
魔芋、核桃、党参、黄连……这些乌龙山上随处可见的山货,变成了一把把钞票。乡亲们逐渐脱贫,吴显才夫妇也越来越富裕。
1988年寒冬的一天,身为村电力员的吴显才,协助电力部门到乌龙村天星组搞电力普查,当天在村支部书记家里吃午饭。
“我好饿啊,我好饿啊!”门外断断续续的喊声,撕扯着吴显才善良的心。他匆匆吃了几口饭,借口有事,出了门。
屋外寒风凛冽,一个60多岁的老人,身着破烂的单衣,在地上冻得缩成一团,她那绝望的眼神,揪痛了吴显才的心。一番询问后,他得知这位老人名叫张世秀,生活一直无依无靠。
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她那间破烂的小屋,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灶上的铁锅锈迹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头只是一块砖,砖的中段,因为长期与头部摩擦,已现出了一道明显的凹痕,颜色也变得乌黑发亮……吴显才泪如泉涌。
随后,吴显才有意识地悄悄走访了相邻的几个村,发现至少有几十名孤寡老人,过着像张世秀一样的生活。
“能不能办家敬老院,让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有口饭吃,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1990年初的一天,吴显才与妻子商量说。
“那要好多钱?我们家就7000块钱,还要带两个孩子,再说,敬老院真办起来后,老人天天要吃要喝,开销大得很,你莫开玩笑哟?”开始,妻子黎中兰不同意丈夫的想法。
“我估计要1万多块钱,你这几年也蛮辛苦的,存折上的7000元,我留1000给你用。剩下的钱,加上6000元的贷款,办敬老院估计差不多了!”
妻子知道丈夫的脾性,善良的她决定支持丈夫。
吴显才把家对门的一个废弃酒厂买下来,并进行了整体改造。经过夫妇俩的辛勤劳作,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在当年秋天顺利建成。吴显才给敬老院取名“常乐”,他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
1990年12月18日,在乌龙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常乐敬老院。
“我是你儿子啊!”
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有智力障碍,长期靠哥哥养活,哥哥去世后,她失去了依靠,吴显才听说后,把她接进了敬老院。
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着60岁的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太高,陷入绝境,吴显才把一家三口都接到敬老院,一养就是11年。
敬老院收留的老人,越来越多。
刚到敬老院的老人,大都不愿洗澡,这是令吴显才夫妇最头疼的事情。吴显才便和妻子分头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并亲自为他们洗澡。老吴说:“每个新入院的老人,都得‘开个老荒’,他们大都好多年没有洗过澡、洗过头,靠近就是酸味、臭味……但是,每当老人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露出憨笑时,我们两口子真的好开心!”
70岁的哑巴孤老马昌炳,多年没吃肉,刚到敬老院时肠胃功能差,每次“打牙祭”后,就要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老人把内裤洗得干干净净。
让老吴操心的远不止这些。与哑巴、痴呆老人无法交流,老人们争板凳坐,争菜吃,瘸子行动不便……一切的一切,并没有难倒老吴。他只有一个朴实的心愿:只要老人活一天,我就要让他们吃饱一天、穿暖一天、高兴一天。
1991年5月,老吴接来了一个特殊的老人,70多岁的田代翠。这位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长期上访,到处骂爹骂娘。
入院的当天,老吴专门为她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没想到,以前疯疯癫癫的田大娘居然不吵不闹。“这都是缘分!”吴显才暗自高兴。
可是,好景并不长。不到半月,田大娘就开始天天晚上骂人,任何人都劝阻不了,吵得其他老人无法休息。
吴显才赶到敬老院给她做工作:“田大娘,不要吵嘛,这些都是你的朋友、邻居。”
田代翠问他:“你是哪个?我和你又没得关系!”
吴显才愣了一下,脱口而出:“我是你儿子啊!”
“我又没结过婚,哪来的儿子?”田代翠不相信。
吴显才只好瞎编了:“我是你悄悄生的,生下来你就把我扔了。”
田代翠将信将疑地说,有这个事吗?从此以后,吴显才真的改口了,把田大娘叫“田妈”。田代翠老人也不再吵闹了,默默地认可了这个儿子。
5年后,田代翠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她紧紧地抓着“儿子”吴显才的手,躺在“儿子”的怀里,热泪长流,最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老吴也抱着“田妈”,放声痛哭……
15年来,共有22位老人,带着对吴显才的感激之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人世。
有一年除夕夜,吴显才和以往一样,陪老人们吃团圆饭。
“不是你,我们早就死了呀!你积了大德呀!”68岁的孤老凌文富老泪纵横地说。
老人们用一双双颤抖的手,不停地把菜夹到吴显才的碗里。吴显才说:“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你可真是我们孝顺的幺儿!”老人们乐了,笑呵呵地说。
那一夜,不擅饮酒的吴显才喝醉了!
第二天,吴显才再次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年前,当地政府到敬老院慰问,送给老人们几箱橘子。王文贵老人把分给自己的橘子,偷偷地藏了起来。见吴显才来了,王文贵伸出了一直揣在口袋里的手,他的手掌里,紧紧地握着两只橘子!“你吃!”
听着老人简单的话语,接过带着老人体温的橘子,吴显才热泪盈眶……
“德高义重”
办敬老院,需要亲情,也需要钱。当年,吴显才把废弃酒厂改建成敬老院时,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接下来,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沉重的经济负担,反而激发了吴显才找钱的动力:献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的老人们种菜种粮;雇请有经验的药农,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开垦出20亩药园;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等小作坊……15年来,吴显才为了供养45名孤老,先后投入30多万元。
为了保证老人们的健康,吴显才建起了一间医疗室,常年聘请一名医生,为老人们看病。
1993年,在巫溪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
1997年,吴显才再次投入12万元改建了常乐敬老院。
这几年,老吴的生意不错,又积蓄了一些钱,他决定再次改造敬老院,让老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去年12月25日,敬老院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床铺要全部更新,让老人们睡上席梦思床垫;活动室要扩大,电视机要换成更大的;厨房里要摆一台电冰箱……现在,230平方米的花园已修了一大半。吴显才说,这个花园,不但要栽树种草,还要建一座喷泉假山。这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投资13万元。
“吴显才,你究竟图的啥?”经常有人这样问。
吴显才说:“我啥也不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况我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更是一个共产党员。”
百善孝当先。然而小孝孝双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方为大孝。为表彰吴显才的大孝之举,1993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4年10月,他当选为大坡村党支部书记;今年3月,市委书记汪洋称赞他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是当代重庆人优秀品格的生动写照”,并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