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重温先生的悲与恸,检视我们的教育,对着那些年轻的血泪,令人欲哭无泪欲说还休。
曾几何时,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似乎很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但最近十几年,天之骄子的命运江河日下,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劫”数。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老家的一位邻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但三年内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一直在跳槽,跳来跳去,谈了几年的女朋友也让他跳走了,万念俱灰之下,他于春节前自杀,大年初一他的母亲疯了。
这个孩子自幼学习优异,为了“重点培养”,他的哥哥姐姐念完中学就打工去了。为了支付他高昂的学习费用,年近60的父亲一年四季干建筑,母亲在种地之余,天天到县城捡破烂。即使如此,这个家庭还是欠下了上万元的外债,就在父母看到了些许光明之际,最大的“负债者”竟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你可以谴责这位大学生太脆弱,是个可怜的逃兵,但这种简单的道德评判有些廉价,甚至是局外人的冷漠。有句名言说,只有坏的教育,没有坏的孩子。换言之,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当太多的孩子出现问题时,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滞销”时,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谴责无辜的孩子,而是首先反思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评判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是高分,而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是死记硬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能否开发智力是可疑的,而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和命运的,是情商而非智商,比如爱心与胸怀,意志与自律,激情与创造。显然,情商的培养与开发,在应试教育中是缺席的,于是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两极分化:越有个性和才情的学生,越有可能成为劣等生从而“出局”,而越高分的学生越容易低能,情商也往往低下。一位省城重点中学的校长说,不要以为学习优秀的孩子没有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更严重。比如我的那位邻居,他一直学习优异,在家又是老小,自然是老师和全家的掌上明珠,他当然也自视甚高。其实这种优秀是畸形的,当他告别书本走入生活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都是陌生的,于是屡屡碰壁后选择了轻生。
研究生的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讲一点我最近的见闻。
我有俩哥们在北京读博士,年前小聚,很自然地说到了当下的教育。他们讲,他们的同学中,很有几位要退学,为什么呢?因为弄不了毕业论文。这些人,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从校门到校门,一气读到了博士,既无生活的历练,更无任何社会经验,刚读博士时大约是踌躇满志的吧,但到提交毕业论文时,他们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因为博士论文不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也不是只会背些概念就能应景的,如果导师铁面无私的话,这一关很难过,于是在而立之年,他们遭遇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试想,这样的博士,在一般人看来,俨然是象牙塔里的顶尖人物,但实际上是绣花枕头,无论务实还是务虚,他们都很难从容应对,如果情商高一些,还可以在实践中重新开始,如果一身傲气又心理脆弱的话,便极有可能沦落为孔乙己一样的废物。一位企业家对我讲,他现在招收员工,刚毕业的学生坚决不要,因为他们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更缺少起码的敬业精神。过去,他一度对大学生一往情深,并竭尽全力帮助和培训他们,当他们羽毛丰满之后,便拍拍屁股走人了,往往会带走你大量的客户资源。
可悲的是,应试教育早已经危机四伏,却搭上了所谓市场经济的快车。“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仅前无古人,大约也后无来者,在“望子成龙”的沃土上,“教育产业”红火异常,竟成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试想,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师资建设和管理又跟不上,大量学校成为“敛钞机”的同时,是大量学生成为沉湎声色的“烟酒生”,于是对大学生的社会评价每况愈下,当然也就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滞销”。
上世纪二十年代,施蜇存读了四年大学,换了四所学校,给人的感觉一如闲云野鹤。而我的一位朋友只是给他女儿“转系”便关山重重,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朋友说,想杀人或者想跳楼的感觉,都找到了。
上世纪初,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重温先生的悲与恸,检视我们的教育,对着那些年轻的血泪,令人欲哭无泪欲说还休。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本。如果有一个好的教育,我们会有一个好的明天,否则,我们没有明天。
编辑乌耕
曾几何时,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似乎很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但最近十几年,天之骄子的命运江河日下,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劫”数。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老家的一位邻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但三年内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一直在跳槽,跳来跳去,谈了几年的女朋友也让他跳走了,万念俱灰之下,他于春节前自杀,大年初一他的母亲疯了。
这个孩子自幼学习优异,为了“重点培养”,他的哥哥姐姐念完中学就打工去了。为了支付他高昂的学习费用,年近60的父亲一年四季干建筑,母亲在种地之余,天天到县城捡破烂。即使如此,这个家庭还是欠下了上万元的外债,就在父母看到了些许光明之际,最大的“负债者”竟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你可以谴责这位大学生太脆弱,是个可怜的逃兵,但这种简单的道德评判有些廉价,甚至是局外人的冷漠。有句名言说,只有坏的教育,没有坏的孩子。换言之,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当太多的孩子出现问题时,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滞销”时,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谴责无辜的孩子,而是首先反思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评判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是高分,而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是死记硬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能否开发智力是可疑的,而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和命运的,是情商而非智商,比如爱心与胸怀,意志与自律,激情与创造。显然,情商的培养与开发,在应试教育中是缺席的,于是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两极分化:越有个性和才情的学生,越有可能成为劣等生从而“出局”,而越高分的学生越容易低能,情商也往往低下。一位省城重点中学的校长说,不要以为学习优秀的孩子没有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更严重。比如我的那位邻居,他一直学习优异,在家又是老小,自然是老师和全家的掌上明珠,他当然也自视甚高。其实这种优秀是畸形的,当他告别书本走入生活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都是陌生的,于是屡屡碰壁后选择了轻生。
研究生的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讲一点我最近的见闻。
我有俩哥们在北京读博士,年前小聚,很自然地说到了当下的教育。他们讲,他们的同学中,很有几位要退学,为什么呢?因为弄不了毕业论文。这些人,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从校门到校门,一气读到了博士,既无生活的历练,更无任何社会经验,刚读博士时大约是踌躇满志的吧,但到提交毕业论文时,他们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因为博士论文不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也不是只会背些概念就能应景的,如果导师铁面无私的话,这一关很难过,于是在而立之年,他们遭遇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试想,这样的博士,在一般人看来,俨然是象牙塔里的顶尖人物,但实际上是绣花枕头,无论务实还是务虚,他们都很难从容应对,如果情商高一些,还可以在实践中重新开始,如果一身傲气又心理脆弱的话,便极有可能沦落为孔乙己一样的废物。一位企业家对我讲,他现在招收员工,刚毕业的学生坚决不要,因为他们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更缺少起码的敬业精神。过去,他一度对大学生一往情深,并竭尽全力帮助和培训他们,当他们羽毛丰满之后,便拍拍屁股走人了,往往会带走你大量的客户资源。
可悲的是,应试教育早已经危机四伏,却搭上了所谓市场经济的快车。“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仅前无古人,大约也后无来者,在“望子成龙”的沃土上,“教育产业”红火异常,竟成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试想,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师资建设和管理又跟不上,大量学校成为“敛钞机”的同时,是大量学生成为沉湎声色的“烟酒生”,于是对大学生的社会评价每况愈下,当然也就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滞销”。
上世纪二十年代,施蜇存读了四年大学,换了四所学校,给人的感觉一如闲云野鹤。而我的一位朋友只是给他女儿“转系”便关山重重,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朋友说,想杀人或者想跳楼的感觉,都找到了。
上世纪初,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重温先生的悲与恸,检视我们的教育,对着那些年轻的血泪,令人欲哭无泪欲说还休。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本。如果有一个好的教育,我们会有一个好的明天,否则,我们没有明天。
编辑乌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