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这里是北京》栏目,推出老城改造深度调查系列专题片《前门之东》,上期报道讲述了过去5年里前门东区的草厂胡同在老城改造中的破局之举,本期继续讲述多处老院落老建筑从修缮到重生的全过程。
西打磨厂重现风采 胡同改造中鲜活的一条街
西打磨厂位于前门东区的北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里自古就是黄金地段,北边挨着紫禁城,西北角有火车站,西边是繁华的前门大街。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这里有八大绸布庄之称的瑞生样、四大饭庄之一的福寿堂、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的得意弟子董德懋的私人诊所,还有名噪一时的恒济药店、天乐茶园、天泰旅店、大德通银号、宫灯厂、纸扇店、年画店,以及各种庙观等。北京天街集团物业负责人姚文国表示:“在整个胡同改造当中,西打磨厂这条街是前门东区最早实现架空线入地和环境整治的一条胡同。既有胡同的整治,又有文物的修缮,同时融入了新的业态,植入了新的内容,是比较鲜活的一条街。”
临汾会馆保护性修缮 用历史遗迹讲述文化底蕴
西打磨厂105号是山西的临汾会馆,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这儿比较著名的会馆有十多家,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工作人员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临汾会馆的建筑颇具特色,甚至用了在古代大都只有皇家建筑上可以出现的金龙彩绘,可见其当年的辉煌。临汾会馆有近400年的历史,光绪九年的重修碑上记载:临汾会馆是明朝时期山西汾县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个行当的商人融资开办的。
对于临汾会馆这样的“普查级”以上的历史建筑,前门东区采用了“保护性修缮”的方式。只是对完全糟朽的地方进行复建,而大多数保存完整的木构架和建筑全都原状保留,最大限度减小对它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如今临汾会馆已经作为北京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而位于长巷头条的长春别墅,也成为前门展览中心,用历史遗迹讲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筑大师出手 传统院落碰撞当代设计
前门东区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普查级院落46处,都将严格进行保护修缮。但更多不属于文物的老院落已经残损严重,甚至有安全风险,这就要进行咬复性修建了。
2015年前后,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张永和,带着对北京胡同的情怀,来到了前门东区。西打磨厂210号,据史料记载是一处清末时期的染料庄,工作人员在发现之初,并不敢确认这里的身份,原因就是门额上的大字被白灰水泥糊着。拿刀铲势必会伤害到里边的字,只能用高压水枪一块一块把白灰水泥滋掉,才看清楚其中的两块门额—“靛青颜料”“零整批发”。经过五年的修缮改造,这处颜料铺子亮出了昔日的“广告”,诉说着百年历史。而内部的木质结构、地砖都被大量地保留。室内被改造成了共享生活空间,最让人向往的院落,用共享的方式延续着四合院的人情味。
为了让这些老旧院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前门东区请来了多位国际知名设计师,按照老建筑的原貌进行保护性设计改造。清末的老院落被揉入镂空挂檐板、西式隔窗等近现代装饰元素,成为建筑大师喂研吾的事务所;早年间的银号经过朱小地设计,转型成汇集大量学术精英的民智文化研究所;民国时期的一家老医院由设计师马岩松加入山水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和院”。传统院落与当代建筑设计师的碰撞,东方之美与现代风格的混搭,为西打磨厂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恢复性修建 讓老房子看得见
在前门东区,很多院落由于房屋老旧,难以继续使用,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于是,设计师们认真研究了《北京新总规》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恢复性修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说:“我们在里边做了一个玻璃盒子,实际上真正的使用功能是在玻璃盒子里边。院落的保护不是简单的新旧房屋材料的更新,我们希望历史的记忆成为院落的一个建筑的表皮。”原始建筑在拆除私搭乱建后,屋檐,房梁,木柱,条石,无不是昔日旧貌,甚至多样的窗户造型还展示出明清、民国到当代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审美变化。玻璃盒子将老建筑与新功能隔离开,既保护了老建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也为新的功能提供了自由空间。小院儿曾举办艺术展览,还将成为具有胡同图书馆等功能的邻里活动场所。前门东区,通过规划师、设计师、文物修缮专家多方力量,守护胡同里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展示着这片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
三里河重生 为保留丰城会馆转了一个弯
打开前门年间的北京地图,可以发现一条河流从前门东南角蜿蜒流向天坛北侧的金鱼池,《明史》中记载“若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上海波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朱低夫指出,三里河在明代实际上是泄洪渠,造就了前门东侧一片犹如孔雀开屏的胡同群。“大家都喜欢依水而居,有的人在河道比较窄时还愿意在这儿捕鱼,这个地方就开始繁盛起来了。”从清朝末年开始,由于三里河水少河道窄,逐渐成了盖板河,河上盖起了房子。2014年之后,随着前门东区老城改造的深入,一些破旧的民房被腾退,一个大胆的想法横空出世——昔日前门外的三里河能否恢复呢?
丰城会馆,恰恰建在三里河明朝的老河道上。“为了保留丰城会馆,我们把河道在这个地方转了一个弯。”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赵滨松说。弯曲的河流不仅绕过了老建筑,还绕过了胡同里那些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大树,“有两棵大香椿树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我们不把它们移走,保留在这个地方,当时费了很大劲儿。它们在这儿,就能使这条河的历史进深更长一些。”施工过程中,多达38棵土生土长的大树得以留在原地,此外,还有5棵参天国槐在项目基本完成后进行了回植,继续守望着前门这片古老的街区。
如今在前门东区三里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汀州会馆、长春别墅等多处古老的会馆建筑和四合院散落河道两岸,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融为一体。老城改造,保留下了历史文化遗迹的厚重,提高了百姓生活的品质,老北京的魂儿被留在了前门东区的胡同四合院里。
本报记者程戈根据《这里是北京》节目内容编辑整理(该节目每天21:45在BTV新闻频道首播)
西打磨厂重现风采 胡同改造中鲜活的一条街
西打磨厂位于前门东区的北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里自古就是黄金地段,北边挨着紫禁城,西北角有火车站,西边是繁华的前门大街。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这里有八大绸布庄之称的瑞生样、四大饭庄之一的福寿堂、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的得意弟子董德懋的私人诊所,还有名噪一时的恒济药店、天乐茶园、天泰旅店、大德通银号、宫灯厂、纸扇店、年画店,以及各种庙观等。北京天街集团物业负责人姚文国表示:“在整个胡同改造当中,西打磨厂这条街是前门东区最早实现架空线入地和环境整治的一条胡同。既有胡同的整治,又有文物的修缮,同时融入了新的业态,植入了新的内容,是比较鲜活的一条街。”
临汾会馆保护性修缮 用历史遗迹讲述文化底蕴
西打磨厂105号是山西的临汾会馆,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这儿比较著名的会馆有十多家,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工作人员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临汾会馆的建筑颇具特色,甚至用了在古代大都只有皇家建筑上可以出现的金龙彩绘,可见其当年的辉煌。临汾会馆有近400年的历史,光绪九年的重修碑上记载:临汾会馆是明朝时期山西汾县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个行当的商人融资开办的。
对于临汾会馆这样的“普查级”以上的历史建筑,前门东区采用了“保护性修缮”的方式。只是对完全糟朽的地方进行复建,而大多数保存完整的木构架和建筑全都原状保留,最大限度减小对它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如今临汾会馆已经作为北京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而位于长巷头条的长春别墅,也成为前门展览中心,用历史遗迹讲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筑大师出手 传统院落碰撞当代设计
前门东区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普查级院落46处,都将严格进行保护修缮。但更多不属于文物的老院落已经残损严重,甚至有安全风险,这就要进行咬复性修建了。
2015年前后,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张永和,带着对北京胡同的情怀,来到了前门东区。西打磨厂210号,据史料记载是一处清末时期的染料庄,工作人员在发现之初,并不敢确认这里的身份,原因就是门额上的大字被白灰水泥糊着。拿刀铲势必会伤害到里边的字,只能用高压水枪一块一块把白灰水泥滋掉,才看清楚其中的两块门额—“靛青颜料”“零整批发”。经过五年的修缮改造,这处颜料铺子亮出了昔日的“广告”,诉说着百年历史。而内部的木质结构、地砖都被大量地保留。室内被改造成了共享生活空间,最让人向往的院落,用共享的方式延续着四合院的人情味。
为了让这些老旧院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前门东区请来了多位国际知名设计师,按照老建筑的原貌进行保护性设计改造。清末的老院落被揉入镂空挂檐板、西式隔窗等近现代装饰元素,成为建筑大师喂研吾的事务所;早年间的银号经过朱小地设计,转型成汇集大量学术精英的民智文化研究所;民国时期的一家老医院由设计师马岩松加入山水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和院”。传统院落与当代建筑设计师的碰撞,东方之美与现代风格的混搭,为西打磨厂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恢复性修建 讓老房子看得见
在前门东区,很多院落由于房屋老旧,难以继续使用,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于是,设计师们认真研究了《北京新总规》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恢复性修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说:“我们在里边做了一个玻璃盒子,实际上真正的使用功能是在玻璃盒子里边。院落的保护不是简单的新旧房屋材料的更新,我们希望历史的记忆成为院落的一个建筑的表皮。”原始建筑在拆除私搭乱建后,屋檐,房梁,木柱,条石,无不是昔日旧貌,甚至多样的窗户造型还展示出明清、民国到当代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审美变化。玻璃盒子将老建筑与新功能隔离开,既保护了老建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也为新的功能提供了自由空间。小院儿曾举办艺术展览,还将成为具有胡同图书馆等功能的邻里活动场所。前门东区,通过规划师、设计师、文物修缮专家多方力量,守护胡同里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展示着这片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
三里河重生 为保留丰城会馆转了一个弯
打开前门年间的北京地图,可以发现一条河流从前门东南角蜿蜒流向天坛北侧的金鱼池,《明史》中记载“若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上海波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朱低夫指出,三里河在明代实际上是泄洪渠,造就了前门东侧一片犹如孔雀开屏的胡同群。“大家都喜欢依水而居,有的人在河道比较窄时还愿意在这儿捕鱼,这个地方就开始繁盛起来了。”从清朝末年开始,由于三里河水少河道窄,逐渐成了盖板河,河上盖起了房子。2014年之后,随着前门东区老城改造的深入,一些破旧的民房被腾退,一个大胆的想法横空出世——昔日前门外的三里河能否恢复呢?
丰城会馆,恰恰建在三里河明朝的老河道上。“为了保留丰城会馆,我们把河道在这个地方转了一个弯。”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赵滨松说。弯曲的河流不仅绕过了老建筑,还绕过了胡同里那些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大树,“有两棵大香椿树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我们不把它们移走,保留在这个地方,当时费了很大劲儿。它们在这儿,就能使这条河的历史进深更长一些。”施工过程中,多达38棵土生土长的大树得以留在原地,此外,还有5棵参天国槐在项目基本完成后进行了回植,继续守望着前门这片古老的街区。
如今在前门东区三里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汀州会馆、长春别墅等多处古老的会馆建筑和四合院散落河道两岸,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融为一体。老城改造,保留下了历史文化遗迹的厚重,提高了百姓生活的品质,老北京的魂儿被留在了前门东区的胡同四合院里。
本报记者程戈根据《这里是北京》节目内容编辑整理(该节目每天21:45在BTV新闻频道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