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理想丈夫》人物形象的矛盾性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倡导着“为艺术而艺术”,他创作的《理想丈夫》是描绘英国上流社会的一部喜剧,全剧结构复杂,人物饱满,王尔德在这部戏剧中在矛盾性的舞台上塑造人物,以矛盾性的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世界。本文以罗伯特、齐尔顿为例对戏剧人物形象的表现、成因、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矛盾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提高了这部戏剧的审美价值,又抨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赋予了戏剧作品特殊的魅力。
  关键词:《理想丈夫》 人物形象 矛盾性
  《理想丈夫》是王尔德创作于1895年的剧本,是轰动一时的名剧,全局分为四大幕,以英国维多利亚为背景而展开剧情,延续了王尔德一贯的唯美主义作风,把爱情和对社会的讽刺融合在一起。
  剧本主要讲述了一直游走在英国上流社会的罗伯特·齐尔顿爵士,他在公众面前塑造着良好的形象,直到不速之客——谢弗利太太的到来,揭露了罗伯特平步青云的根基原来是向股票投机商出卖内阁秘密,谢弗利太太借此要挟罗伯特支持一个阿根廷运河计划的股票交易骗局,罗伯特因此陷入困局,他想向谢弗利太太妥协支持这个骗局,然而被自己的妻子——齐尔顿夫人所制止,为了政治前途和自己的婚姻,罗伯特的心理挣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齐尔顿夫人得知自己丈夫当初时来运转的秘密真相时,感到愤怒和无助,内心也陷入了是否原谅自己丈夫的挣扎之中。最后,罗伯特在戈林子爵的帮助下大胆地否定了那个被谢弗利太太用丑闻威胁的阿根廷运河计划,而齐尔顿夫人也在戈林子爵的开导下突破了自己建造的严苛行为准则,原谅了罗伯特,并支持罗伯特登上内阁重大位置。全剧以一个似乎剧终但却是一个新的开始的结局结尾。
  整部戏剧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剧中人物形象丰满且矛盾,看似普通人物其实却充满着代表性。全剧出场人物有十四个,主要围绕罗伯特爵士、齐尔顿夫人、戈林子爵以及谢弗利太太而展开,刻画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本文以罗伯特和齐尔顿为例对剧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剖析,希望能准备地表达出这部戏剧人物矛盾性的表现、成因和意义。
  一、人物形象矛盾性的表现
  《理想丈夫》作为王尔德喜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塑造人物性格矛盾,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这个剧作的主要人物、背景都是带有矛盾性的,全剧就是在主要人物矛盾性格的互相斗争中展开的。下面对作品《理想丈夫》里主要人物的矛盾性进行总结。
  (一)罗伯特爵士
  罗伯特爵士是全文的中心人物,罗伯特处于英国的上流社会,在公众眼里的他,政治上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好政客,生活中是一个体贴温柔的好丈夫。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几近完美的绅士,在谢弗利太太当着他的面揭露了他曾经犯过的错误时,他性格里的矛盾性由此充分地展现出来。
  1.理想与现实 在全文看来,人们对罗伯特的评价都是极高的,第二幕马克比夫人说:“格特鲁德,你嫁了一个模范丈夫。我自己如果有你这样的福气就好了。”{1}在所有世人,包括自己妻子的眼中,罗伯特一直都是一个谦谦君子,正直可靠,生活中没有一点污点的绅士。但在这样的外表下,罗伯特的内心深藏了一个丑闻,在他年轻时向股票投机商出卖内阁秘密,因此而发家致富、平步青云,这是一个肮脏的根基,罗伯特自己内心也十分清楚,但是他却一直深藏在心,以一个光明磊落的形象活着。这就是罗伯特形象向我们展示出的第一个矛盾性,他在别人的眼中是理想的,也想要同人们理想的那样生活,所有人对他既尊敬又羡慕,一方面他向大家展示着优秀的形象,另一方面现实的种种因素却让他不得已去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他想要同现实反抗,可是又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也不过分,比如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他做的事情并不肮脏,是通过付出的代价得到的。罗伯特就是这样一个带着矛盾性人格活在世人面前的人。
  2.反抗与妥协 反抗指的是罗伯特对谢弗利太太的威胁进行反抗,妥协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形象和所拥有的一切向曾经犯过的错妥协。罗伯特这一性格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他对谢弗利太太的态度上,从文中不难看出,当谢弗利太太首次提出要他支持自己的阿根廷运河计划的骗局时,罗伯特回答那是一种特别可耻的行为,并且表现得相当愤怒,在这时候的态度是反抗的,并且很坚决。但在谢弗利太太的再三威胁下,之后罗伯特说考虑这件事情,同时把考虑这件事情的时间从一个礼拜缩减为三天,这时候就足见罗伯特已经向内心的肮脏秘密妥协。第一幕中他反抗与妥协的矛盾性就已经展现出来了。他这些年来的政治道德以及妻子对他严苛的道德准则是不允许他进行这桩骗局的交易,他想要反抗,想要一如既往地做一名清廉的政客,可是他的反抗承受不了谢弗利太太的威胁,如果他执意反抗,那么罗伯特失去的可能就是现在拥有的一切,高的社会地位、别人的尊敬、挚爱的妻子,所以他想要选择妥协。
  3.理智与冲动 罗伯特出场时这样介绍到:他嘴唇和下巴的清晰轮廓同他眼睛里的激情有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明显地让人看出他激情和理智的互不相容。他外貌的描写为之后他矛盾性的性格埋下了伏笔,激情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情感上的冲动,理智可以理解为他的思想,而他理智和情感上的冲动的矛盾是罗伯特性格的主要矛盾,贯穿全文始终。
  面对谢弗利太太的威胁时,他的理智告诉他要选择拒绝那个交易,因为他明白那只是一桩投机的骗局,一旦同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可是他情感的冲动又告诉他要选择接受那个交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掩盖之前自己犯下的错误,保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时,他的理智告诉他那是肮脏的事情,是羞耻和丢人的;可是他的情感的冲动又促使他不想承认自己当初做过的事情的肮脏性质。在第二幕罗伯特与戈林子爵的交谈中,最开始他承认自己做了一件可耻的事情,最后又表达了他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可耻的事情,得到的成功自己也付出了代价。罗伯特的情感就这样驱使他否定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虽然在情感上罗伯特不认为自己当初犯的错有多么严重和不齿,可是最后理智又告诉他要为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同谢弗利太太斗争。   面对这件丑闻该不该告诉自己妻子时,他的理智告诉他需要告诉妻子,以便光明正大的生活;可是他的情感的冲动又告诉他不能告诉自己妻子,他怕妻子知道这件事情会厌恶甚至蔑视自己,怕会因此失去她。罗伯特同戈林子爵说要与谢弗利太太斗争时,几次三番地强调不要让自己的妻子知道这件事情,他的情感告诉他还是不想因此而失去妻子。但是最后他又说想要把真相说出来,想要踏踏实实地去生活,“我要是能把真相讲出来,那么让我见上帝都行啊!”{2}这时可以看出罗伯特的内心还是想要讲出真相的。
  罗伯特爵士形象的矛盾性的表现在此都一一展现了出来:他想以理想的形象生活,现实却暗藏着一个肮脏的秘密,并极力地为自己现实的秘密辩解;他想要同谢弗利太太反抗,又不想失去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社会地位,从而趋于妥协;他想要理智地对待以前的肮脏的秘密,又受情感的驱使想要去隐瞒。他以这么矛盾性的形象一直生活着,并且他的行为也影响到了他的妻子齐尔顿夫人。
  (二)齐尔顿夫人
  齐尔顿夫人是罗伯特的妻子,这个形象的主要矛盾性是:她有着自己的道德标准,她排斥违背道德的人,但又无力改变,只好纠结于排斥和接受中;当她得知自己丈夫曾经不光彩的行为后,对丈夫的行为特别严苛,可是又选择了宽容。
  1.排斥与接受 齐尔顿夫人是一位过于追求完美的女性,在别人看来,她给大家树立了好的榜样,生活的特别循规蹈矩,齐尔顿夫人的每一个行为都特别高雅;齐尔顿夫人有着自己严苛的道德标准,她认为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去改变原则,在生活中绝对不能干出什么违背道德的事情,金钱和权力只能是来自于正当渠道和干正当的事情。齐尔顿夫人眼里的丈夫是正直的化身,她一直坚信与众不同的罗伯特不会被世界弄脏,不会干出下流可耻的事情,她把自己的道德理想施加在了罗伯特身上。然而,齐尔顿夫人的道德准则同当时许多社会情况所发生冲突,她排斥有着这种不光彩经历的事物,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就一直生活在排斥与接受的纠结之中。
  2.苛求与宽容 齐尔顿夫人对于道德准则非常坚守,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当她得知谢弗利太太想要罗伯特支持阿根廷运河计划的骗局时,要求罗伯特立刻当着她的面写信去回绝谢弗利太太;她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做过一次不诚实和不光彩的事情,那么还会去做第二次的;她要求罗伯特必须做到回绝,别人能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罗伯特不能去做。虽然罗伯特一直向她隐瞒自己的过去,但纸始终是包不住火的,谢弗利太太在罗伯特家中寻找自己丢失的胸针时,意外与齐尔顿夫人发生争执,捅出了罗伯特当初出卖内阁秘密的丑闻。齐尔顿夫人得知自己的丈夫曾经不光彩的事情后,她也想要去放下这些准则原谅丈夫,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她从愤怒到向戈林子爵写信请求帮助;她从对丈夫的行为开始表现得特别苛刻,之后慢慢地宽容丈夫;她从最初想要丈夫退出政治生活,之后支持丈夫继续从政。每一点都可以看出齐尔顿夫人对于自己严苛的道德准则和对自己情感的选择之间的矛盾。最后,严苛的道德准则做出了让步,她选择宽容罗伯特曾经犯下的错误,罗伯特仍然是她心中的“理想丈夫”,结局皆大欢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尔顿夫人对现实的排斥与接受,及对自己丈夫罗伯特的苛求与宽容的矛盾性性格,她这种矛盾性性格的成因也有很多方面。
  二、人物形象矛盾性的成因
  人物的矛盾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把人物放在整个剧的大背景下,会发现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成因是多样的,有外部原因,如人物当时所处的大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也有内部原因,如人物的出身背景、人物自身的人生经历等等,将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一)环境因素
  这部戏剧是在英国维多利亚社会的大环境中发生的,剧中人物形象矛盾性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这个时期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更为重要的是上层贵族阶级愈发的强大,在这光鲜的背后,也掩盖着贵族对于中、底层人民的压迫以及人民对贵族阶级的反抗。而罗伯特爵士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贵族政界人员,他的表面就如同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一样,光鲜亮丽,像许多贵族人员一样在上流社会中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背后却有像社会被掩盖的丑陋面一样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英国上流社会中的君子淑女外表光鲜亮丽,实则背后却是为了争权夺利而自私虚伪的面孔。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的新女性,既在政坛上有一席之地,治国严谨,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同时又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典范。齐尔顿夫人严苛的道德准则和完美的人妻形象的形成或多或少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同时,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大多数在政治上追求自己的政治权利,在文化方面贵族女性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婚姻方面也更多地依据自己的择偶标准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所以齐尔顿夫人在这个大环境下,作为一个贵族女性,她有着自己的严格原则,愿意参与政事,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所以对于情投意合的理想丈夫在犯错时,她向我们展示出了她形象的矛盾性。
  (二)人物关系
  罗伯特爵士在剧中主要与他有关系的女性是谢弗利太太和齐尔顿夫人,可以说他形象的矛盾性同这两位的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谢弗利太太在剧中是作为反面人物上场的,她在学生时代就满口瞎话、偷东西,之后在国外靠着有钱的男人生活,这次回到英国借罗伯特曾经犯过的错误来威胁他,让罗伯特支持阿根廷运河计划的骗局。罗伯特与谢弗利太太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威胁与被威胁的关系,从这个关系里,可以看到罗伯特形象的妥协性和他情感上的冲动。另一位主要同罗伯特有关系的女性就是他的妻子——齐尔顿夫人,齐尔顿夫人有很强的原则性,罗伯特觉得正是由于他太太一直崇拜着他的完美形象,使他非要保持那个完美的状态不可,当然更不能把过去见不得人的秘密袒露给她。同时,她用自己的原则和爱去要求和包容罗伯特,两者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夫妻关系,更是一种支持者与被支持者的关系。正是因为与自己妻子的这种关系,罗伯特才勇于在面对威胁时进行反抗,并用理智的态度来对待,罗伯特与这两位人物的关系也是他形象矛盾性成因的一个方面。   齐尔顿夫人与多个人物都有关系,但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影响最深的是罗伯特爵士和戈林子爵。罗伯特爵士是齐尔顿夫人的丈夫,齐尔顿对丈夫的爱,纯粹是出于对罗伯特完美形象的敬慕,但是他曾经做过一件可耻的事情触碰了齐尔顿的准则,让她难以接受并排斥这样的他。戈林子爵外表是一个处于上流社会的纨绔公子,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早已把这上流社会看得一清二楚;他讲究朋友义气,在罗伯特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帮助罗伯特想办法,谢弗利太太作为丑闻证据的那封信就是被戈林子爵销毁的。他对齐尔顿夫人的影响就是在齐尔顿夫人得知罗伯特的事情时,及时出现来帮助她,在齐尔顿夫人对罗伯特失望并且不想让罗伯特爵士继续从政时,他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服齐尔顿夫人,使齐尔顿夫人最后接受了罗伯特并且支持罗伯特继续从政。
  (三)出身背景
  一个人物形象最终的形成与其出身背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理想丈夫》里的两个主要矛盾性人物,他们的出身背景具有典型性,具体分析一下他们的出身背景,就会发现他们的矛盾性形象形成的必然性。
  罗伯特爵士,他的出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虽然出身好,可是穷。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不甘于平庸,想要在政坛施展一番拳脚,无奈于自己的穷迫,在当时,想要“高尚”,那么他就得一直穷着,所以罗伯特选择了为了得到财富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道路,出卖内阁秘密而获取金钱和地位。可见他最初干这件可耻的事情时与自己贫穷的出身有很大关系。而他面对事情犹豫不决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自己是贫穷的出身,得到现在的一切太不容易了,所以不想回到原点。
  齐尔顿夫人,她是一个贵族小姐,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中,她耳濡目染了很多上流社会的事情,因为出身贵族,所以她不理解罗伯特之前的穷迫,爱他是崇拜于他的完美,这也是造成之后她无法原谅罗伯特的一个原因。但是贵族小姐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她会选择听戈林子爵的劝说。
  三、人物形象矛盾性的意义
  这部戏剧将人物矛盾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人性有很多面,想要在文学作品中将这种复杂多面的人性完全地表现出来,不管是谁都是很难做到的,王尔德在《理想丈夫》中塑造的人物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已经全面地将其完整的形象塑造出来,但是已经将人物主要的矛盾性格特征和形象表现得很成功了。关于这部戏剧里人物形象矛盾性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个个丰满人物的塑造更有利于提高《理想丈夫》的审美价值。在这部戏剧中,王尔德在人物语言的表达以及心理活动等方面塑造了一个个带有思想感情的人物,以罗伯特、齐尔顿为代表的许多人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个性十足,使整部戏剧更加丰满和真实。注重情节的内容和人物的塑造,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细节方面都体现了他一贯的唯美主义作风。同时,这些人物之间又有着交错复杂的关系,使戏剧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读者置身于戏剧的情境中。
  其次,人物的矛盾性的性格是通过独特的矛盾性的修辞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修辞体现了诙谐的语言风格,从而更立体化地表现出矛盾性的人物。王尔德将一些语言意义相反、表现形式相互对立的词放在一起组织语言,这种独特而巧妙的用法可以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或者说明一些意味深长的哲理。《理想丈夫》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真的很喜欢伦敦!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整个城市都是漂亮的傻瓜和杰出的狂人。”{3}其中有两组词语在语义上表达具有矛盾性,更加表现出这部戏剧人物矛盾性的性格。
  最后,《理想丈夫》开始向非理性进行转变,打破了以往的那种传统喜剧的固定理性思维模式。传统喜剧习惯于用理性的思维为界限,来嘲笑非理性的思维的逻辑,而《理想丈夫》则通过对矛盾性人物的塑造,具体用非理性的思维揭露出理性思维的僵硬及漏洞。在这部戏剧中,罗伯特爵士是典型的理性思维的代表,罗伯特这位事业成功、没有污点的理想丈夫,看似成功的人生是靠出卖内阁秘密这个可耻的事情发家的,最后他面对谢弗利太太的威胁时更是向我们展示出了他性格中的软弱。当罗伯特这个高大光明的形象被以前的污点摧毁的时候,可以看到理性自身的荒谬。他向外表游戏人生、内心却心如明镜的戈林子爵求助,知道了戈林子爵与谢弗利太太之前的交集,戈林子爵答应帮助罗伯特,并且许诺当齐尔顿夫人遇到困难时可以来找他。当他被戈林子爵这个非理性的代表所挽救时,更能说明理性向非理性的折服。而剧中人物的矛盾性更能代表已经颠覆了之前传统喜剧对于理性主义的崇拜,而注重了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生活、婚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通过矛盾性的人物暴露出来,王尔德对人物道德的揶揄,对社会情况的嘲弄,在诙谐喜剧的背后我们更能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四、结语
  对于维多利亚上流社会人群背后争权夺利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虚伪,王尔德表现得深恶痛绝,他想用自己艺术的“美”来表现出人们的理想生活,以便同实际生活中的“丑”来进行抗衡。在《理想丈夫》这部戏剧中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作者通过独特的修辞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及行为,塑造了以罗伯特爵士和齐尔顿夫人为代表的几个具有矛盾性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将人物的矛盾性直接地呈现在观众眼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内心纠结。这些具有矛盾性人物的刻画,可以折射出当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腐朽黑暗,同时戏剧中人物最后勇于承担责任,皆大欢喜的结局也代表着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期望。
  {1}{2}{3} 王尔德:《理想丈夫》,文心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23页,第97页,第11页。
  参考文献:
  [1] 赵武平.王尔德全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 王尔德.评论家也是艺术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3]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4]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6] 陈文.“唯美”与“颓废”——对王尔德的文艺美学思想的重新考量[J].甘肃社会科学,2004.
  [7] 生安锋.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地批评理论[J].南方文坛,2002.
  [8] 刘晋.后殖民视觉下的奥斯卡·王尔德——论王尔德的”阀限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9(1).
  [9] 吴学平.论王尔德喜剧人物的独创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
  [10] 俞海宝.奥斯卡·王尔德文学创作中的矛盾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7.
  [11] Powell,Kerry,Oscar Wilde and Theatre of 1890s, 1990.
其他文献
摘要:《丛林猛兽》(1903)是亨利·詹姆斯最为精彩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以悬念结构和时间隐喻为切入点,以经典预言悲剧为比照,对马切尔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发现其悲剧性正是逃避自由、缺乏悲剧精神的结果。  关键词:《丛林猛兽》 悬念结构 时间隐喻 逃避自由 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是当人类在与外部世界对立时意识到自身个体的渺小性、被动性、短促性时产生的一种孤独感,价值的空虚感。人的个体化进程加快以后,看似
期刊
摘要: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讲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中潜藏的各种秘密。作家采用的非线性叙事策略和日常叙事的美学路径、作品的互文性、文本的历史性使小说行文在众多能指的交汇中缓慢前进,将作家对性别、族裔、身份等主题的探讨及其对人性的探究融合在一起,小说虽无宏大叙事的场景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却有着悄然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伍绮诗 《无声告白》
期刊
作者母女  我和女儿的故事该从2000年的11月说起。那个风轻云淡的秋日午后,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从此,我俩之间便有了很多很多故事。5岁:我想与好朋友分享  女儿5岁的一天,我带她去逛超市,购买一些家庭日用品。当天是一个节日,超市装扮得很有节日氛围,许多小朋友叽叽喳喳地挑选礼物。看到各种可爱的小礼物,女儿像发现宝贝一样,眼睛闪闪发亮。“你也想买吗?”“嗯,我再想想。”看着她一会儿摸摸毛茸茸的布偶,
期刊
5月,我们迎来了劳动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  本期,我们走进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看看孩子们平时都喜爱哪些劳动?赵子乐  赵子乐:我是妈妈的跟屁虫,妈妈炒菜我拿盘,妈妈盛饭我端碗。王思怡  王思怡:我最喜欢帮妈妈整理脏衣服,因为一不小心就能发现口袋里的零钱。陈若彤:  陳若彤:我喜欢吃水果,把水果洗好切好摆好。爸爸妈妈说我可以在网上开一间水果沙拉店,一定有很
期刊
摘要:富察敦崇,晚清文人,满洲镶黄旗,曾任兵部主事、奉天巡防营务处提调等职。1926年于北京西直门外高粱桥下投河自尽。个人年谱名《思恩太守年谱》,敦崇于此书中记录了众多与晚清历史有关的个人见闻。  关键词:沙济富察氏 富察敦崇 卒年 后裔  记录北京民俗风物的文学资料中,有一本题为《燕京岁时记》的著作最为知名,此书出版不久即先后有英、日、法文等译本流传海外,可谓影响广泛,其作者是晚清文人富察敦崇。
期刊
摘要:方纪是著名的解放区作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探索意识。其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突破了高大全的主流审美规范,艺术表现手法上因材而异、各有不同。尽管不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与制约,方纪仍以其大胆真诚的姿态,一次次冲击其模糊的边界,创作出了绚烂多姿的艺术花朵。  关键词:方纪 小说 探索意识 主流规范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解放区作家,方纪的文字至今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方纪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塔·穆勒的代表作品《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对小说中表现出的极权独裁下的绝望心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求窥视出罗马尼亚的“80代文学”神秘色彩中极具代表的后现代性。  关键词:《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赫塔·穆勒 理性逆动 绝望心理 碎片化  引言  赫塔·穆勒,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和诗人,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总统科勒对她的获奖评价道:“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
期刊
本文作者  “我们要像月光一样,通宵守望着静静的春天之夜,我们要像两个儿童。你把我用你的生命裹住,教我像你一样展开笑容……”德国诗人拉斯克·许勒的《春天》本是一首爱情诗,但奇怪的是,每每我读到它,总会想到我和女儿。也许,人类大部分美好纯粹的感情,都是相通的吧。做一些无用之事  长久以来,亲子关系似乎成了一种定论:家长是权威,是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人,“望子成龙”也成了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家长们
期刊
摘要:俄罗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晚年花费二十多年心血著成的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完成了对“白银时代”和诗人自我的纪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由于诗歌牵涉历史时空甚广且语句晦涩难懂,研究者因此相对较少。笔者在本文中对这首长诗的结构(三联诗)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以期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不朽诗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
期刊
本文作者  从小到大,儿子一直是我们的骄傲,无论是考名校、出国留学还是进入高端领域工作,每一次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但回头想想,儿子的成长也是一路磕磕碰碰,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顺利。1  儿子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告诉我,儿子买很多零食分给班上同学吃。  对于孩子分享零食我并不反对,但家里的钱是不许随便拿的,儿子的钱从哪里来?我们注意观察,很快发现他的钱都来自家里专门装硬币的钱袋。爱人说钱明显少了很多,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