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那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通过借签前人的研究,结合老师们的工作经验,我归纳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师要树立榜样的力量
要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的习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年龄小,所接受的知识也相应较少,行为习惯的可变性较强,且小学生存在有向师性心理,因此,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摸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这样学生也就渐渐地形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应具有提前预习、专心听讲、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能够复习巩固或补习有关的旧知识、旧概念,找出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和疑难点。在听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易集中,听讲效果会更好。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課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再有,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我纠正错误,书写规范。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閱读有益的课外书,好的内容及时摘录,经常整理,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比如,有的学生损坏桌椅和学习用具等毫不可惜,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公物方便你我他》《学习的好伙伴》等主题班会活动。此后,学生能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具。
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智力、体质、行为上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教育引导(包括家庭教育)不当,使他们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任性、遇挫退却、嫉妒别人……教师不应忽视这些现象,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能经受成功的考验,同时能经受失败的打击,有认准路、用好力、不达目的不止的精神,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抵御不良行为的诱惑,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做到反复强化
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反复强化是不可少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较低,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其行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也极易出现反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反复出现的过失要包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着想,通过耐心教导和反复强化训练,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棵小树苗只有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不断扶持下,才能长成栋梁之材。
一、教师要树立榜样的力量
要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的习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年龄小,所接受的知识也相应较少,行为习惯的可变性较强,且小学生存在有向师性心理,因此,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摸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这样学生也就渐渐地形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应具有提前预习、专心听讲、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能够复习巩固或补习有关的旧知识、旧概念,找出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和疑难点。在听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易集中,听讲效果会更好。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課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再有,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我纠正错误,书写规范。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閱读有益的课外书,好的内容及时摘录,经常整理,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比如,有的学生损坏桌椅和学习用具等毫不可惜,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公物方便你我他》《学习的好伙伴》等主题班会活动。此后,学生能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具。
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智力、体质、行为上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教育引导(包括家庭教育)不当,使他们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任性、遇挫退却、嫉妒别人……教师不应忽视这些现象,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能经受成功的考验,同时能经受失败的打击,有认准路、用好力、不达目的不止的精神,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抵御不良行为的诱惑,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做到反复强化
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反复强化是不可少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较低,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其行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也极易出现反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反复出现的过失要包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着想,通过耐心教导和反复强化训练,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棵小树苗只有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不断扶持下,才能长成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