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孩子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变个小魔术、做个小实验、讲个小故事、猜个小谜语等等,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幼儿的科学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正规性的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的科学活动,也可以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为了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然的学科学的氛围,我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拓宽孩子探索的空间,创设和利用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进行教育。如设立自然角、科学区、饲养角、种植地等,还可让孩子融入大自然和走向社会,带领孩子散步、郊游、参观、观察,这样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诱发了孩子更多探索的愿望。
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探索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使孩子在自主活动中积极的进行探索,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从而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索,如:在进行探索“物体是怎样移动”的科学活动中,孩子将各种形状的纸盒、软木、铁块、书等分别放在桌子上,活动前提出探索性问题:“如何使这些东西动起来”?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操作,这时,孩子非常有兴趣,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然后再请他们用语言表述是怎样操作的,又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用力大时东西滚得快,移动得远,跳得高,用力小时就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就不动的道理,从而获得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经验,这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在活动中尽量能够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新信息,激发其科学情趣和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自然的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场所,使他们不断受科学的熏陶,享受科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中才易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易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如在“球体、圆柱体的认识”活动中,我为孩子投放大量的供孩子操作的材料,让他们边玩边学,鼓励他们在积极玩耍中进行主动地探索,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玩時发现了什么?”“球体和圆柱体在滚动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球体不管朝哪个方向都能滚动,而圆柱体就不行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让孩子边操作边思考,这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孩子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
在活动中,努力构建让孩子成为实践主体的教学策略,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察模仿的模式,如在“认识兔子”时,再也不是一节课的内容,而是让孩子在一日活动中去观察、实验、记录,并进行实践,当讨论到“兔子吃哪些食物”时,不是单单给予孩子直接的经验,而是请孩子每人带1-2样食物,先让兔子尝一尝,孩子在旁边观察,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记录,从而不但知道兔子能吃好多食物,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积极给兔子寻找食物,有兴趣地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记录,无论是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还是孩子动手能力的操作,都是孩子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索,找到答案,保持愉悦的情绪,从而使孩子始终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积极引导,耐心地指点,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当孩子产生兴趣和问题时,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找到答案。如孩子想知道“蜗牛有嘴吗?”“小蝌蚪怎样变成小青蛙?”这些问题时,我就让孩子们在散步时去抓蜗牛放在饲养角里饲养,又鼓励幼儿发动爸爸妈妈从河里打捞一些小蝌蚪进行饲养,有计划地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仔细做好观察记录,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探索活动,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地位,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的科学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正规性的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的科学活动,也可以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为了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然的学科学的氛围,我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拓宽孩子探索的空间,创设和利用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进行教育。如设立自然角、科学区、饲养角、种植地等,还可让孩子融入大自然和走向社会,带领孩子散步、郊游、参观、观察,这样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诱发了孩子更多探索的愿望。
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探索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使孩子在自主活动中积极的进行探索,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从而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索,如:在进行探索“物体是怎样移动”的科学活动中,孩子将各种形状的纸盒、软木、铁块、书等分别放在桌子上,活动前提出探索性问题:“如何使这些东西动起来”?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操作,这时,孩子非常有兴趣,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然后再请他们用语言表述是怎样操作的,又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用力大时东西滚得快,移动得远,跳得高,用力小时就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就不动的道理,从而获得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经验,这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在活动中尽量能够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新信息,激发其科学情趣和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自然的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场所,使他们不断受科学的熏陶,享受科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中才易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易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如在“球体、圆柱体的认识”活动中,我为孩子投放大量的供孩子操作的材料,让他们边玩边学,鼓励他们在积极玩耍中进行主动地探索,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玩時发现了什么?”“球体和圆柱体在滚动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球体不管朝哪个方向都能滚动,而圆柱体就不行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让孩子边操作边思考,这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孩子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
在活动中,努力构建让孩子成为实践主体的教学策略,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察模仿的模式,如在“认识兔子”时,再也不是一节课的内容,而是让孩子在一日活动中去观察、实验、记录,并进行实践,当讨论到“兔子吃哪些食物”时,不是单单给予孩子直接的经验,而是请孩子每人带1-2样食物,先让兔子尝一尝,孩子在旁边观察,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记录,从而不但知道兔子能吃好多食物,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积极给兔子寻找食物,有兴趣地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记录,无论是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还是孩子动手能力的操作,都是孩子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索,找到答案,保持愉悦的情绪,从而使孩子始终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积极引导,耐心地指点,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当孩子产生兴趣和问题时,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找到答案。如孩子想知道“蜗牛有嘴吗?”“小蝌蚪怎样变成小青蛙?”这些问题时,我就让孩子们在散步时去抓蜗牛放在饲养角里饲养,又鼓励幼儿发动爸爸妈妈从河里打捞一些小蝌蚪进行饲养,有计划地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仔细做好观察记录,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探索活动,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地位,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