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语文教学因信息技术的融入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信息技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要么用信息技术代替教师的讲解、点拨,要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点缀,要么干脆不用。那么,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质的提升?我認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要把信息技术当做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课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利器,唯有如此,我们才会重视教学资源的运用,并用好用活资源,服从并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其次,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惟有有效和深度融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呈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这五个键词:研究、适度、灵活、统整、精准。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语文教师要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语文教学资源,要用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精神去研究资源。一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声频视频、镶嵌资源、练习设计、示范教学和拓展材料等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这些资源的优点,找到不足,便于结合文本和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取舍。二是比较研究,把学校引进的教学资源(如人教数字教学资源)与其他平台或网站的资源进行比较,找到更适合于我们的教学资源,做到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优化资源,为我所用。三是应用研究,如电子课本如何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其效益,如何充分运用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如何运用自制微课与现有平台资源进行补充,如何运用QQ或微信等功能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四是优化研究,如“人教数字校园”中的教学课件,张数多,问题细,过程繁,答案是教参或者编写者的见解,运用时须进行必要的优化。优化的基本原则:张数少而精,问题主次分明,过程简洁明了,参考答案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适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语文学习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旨归,而是重在语言的学习、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之中,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所谓适度,就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要考虑时机、时长和数量,适时而用,用而有度,不是时时处处都用,不是哪种资源都用。如果用得过多,一节课几十张ppt,视频、声频、图片、文字一起上,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填充得满满的,势必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与咀嚼,这样做得不偿失!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支持时就用,需要何种资源就用何种。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研读文本、理解文本、学习语言。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短诗,朗读的声频资源有两处可用:一是初读诗歌,读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听朗读声视频,体会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如果教师读得足够好实际上也可不用)。二是学生已经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哲理和语言有了足够的理解和体会后,再听朗读声频,深入体会加深理解。教学这样一首短诗,有没有课件无所谓,用不用电子教材也无所谓。但是,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诗意读出感情读出感悟则是必须的,此外,课堂上再让学生读一两首普希金的短诗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诗人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需要。
第三,灵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深度的基本遵循。适时而用,灵活而不死板,这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遵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老师一节课准备了几十张课件,课堂成了课件展示的场所,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课件展示完毕课也就结束了,这样上课学生能学到的东西就值得打个问号了。灵活,一是指时机灵活,学生学习需要帮助时就用,不需要就不用,比如微课和视频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老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杨绛对老王的微妙心里,可制作关于“文革”期间人与人关系的微课,让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从而理解杨绛为什么对老王那么关心、怜悯与自责。教学《竞选州长》,可节录美国总统竞选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美国所谓民主选举的真相,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讽刺的社会现象及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二是指方式灵活,当需要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的时候就用课件,需要用朗读声频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或训练朗读时就用朗读声频,当用视频时就用视频,当用微课时就用微课,当用电子课本时就用电子课本,当需要展示学生作业作品时就用手机QQ或微信或投影。总之,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灵活运用。如重点研读词语、句子和段落时可用电子课本,甚至可用“人教数字校园”电子课本中镶嵌的资源,可用微课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研读,还可用手机QQ、微信或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是手段灵活,不局限于一种,不能像有的老师那样一节课只用ppt,而不用诸如手机、投影等其他的信息技术手段,给人单调之感,课堂也显得呆板。
第四,统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途径。所谓统整,不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类资源或者某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将其有机地按照教学目标和师生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将各类资源或者教学技术统一整合起来,为教而用,为学而用,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而用。实际教学中,能够将各类教学资源统整起来的课很少见,即使是“人教数字校园”中现有的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电子课本、拓展阅读等)有机统整起来也不多,更不用说把诸如微课统整进来。各类教学资源的统整主要是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微课、电子课本等,各种教育信息技术的统整主要指一体机、网络、QQ、微博、微信、摄像设备及音响工具等。统整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确实为教与学所需,语文课堂教学切忌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教学资源堆砌,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与训练;二是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整合,如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品析,我觉得把音频(特别是吟诵的音频)、视频、图片、课件进行整合就足够了,而像教学鲁迅的小说,我觉得还需要整合微课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小说的深邃内涵;三是少而精,因为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内容、感悟写法、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所以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杂,不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五,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标准。首先要求融合的时机精准,不用则会费力费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把握和课堂的有效训练;用了,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生学习《行路难》难以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时,教师如果能及时播放朗读的音视频,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不仅能较好地把握住该诗的停顿、节奏,同时还能较好地体会其内容和思想感情。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精准,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难点及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否则就谈不上精准。其次是融合方式精准。不同的融合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课堂上的作业作品通过手机QQ或者微信,就可增强可视性;电子课本如果能融合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就会让文字具有了形象性;教学进程中融合进微课,则又使课堂变化多端。方式的精准,也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需要用哪种方式就用哪种:电子课本、图片、视频音频、微课、QQ、微信……第三是融合的内容精准。内容精准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原则,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这里的内容包括图片的选择、音视频的制作、文字的说明、微课,甚至问题的设计等等,必须是科学的,准确无误的。比如运用QQ、微信、投影等方式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必须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否则就失去价值。再如,教师制作或修改的课件,必须精美且准确无误,如果错误多或漏洞百出,会给学生以误导,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第四是融合的手段精准。手段当然是指信息技术的手段,包括课件、手机QQ、微信、投影、微课、资源平台等,什么时候用哪种手段达到最佳效果就用哪种,不能死板。如展示個别学生的作业作品可用QQ、微信、投影等手段,如果要展示多个学生的作业作品可通过平台在学习空间进行展示。课堂上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单一,但也不能过多,否则教师就会手忙脚乱,甚至操作不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惟有主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常态化高效运用,我们才能培养出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语文人才。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这五个键词:研究、适度、灵活、统整、精准。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语文教师要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语文教学资源,要用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精神去研究资源。一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声频视频、镶嵌资源、练习设计、示范教学和拓展材料等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这些资源的优点,找到不足,便于结合文本和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取舍。二是比较研究,把学校引进的教学资源(如人教数字教学资源)与其他平台或网站的资源进行比较,找到更适合于我们的教学资源,做到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优化资源,为我所用。三是应用研究,如电子课本如何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其效益,如何充分运用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如何运用自制微课与现有平台资源进行补充,如何运用QQ或微信等功能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四是优化研究,如“人教数字校园”中的教学课件,张数多,问题细,过程繁,答案是教参或者编写者的见解,运用时须进行必要的优化。优化的基本原则:张数少而精,问题主次分明,过程简洁明了,参考答案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适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语文学习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旨归,而是重在语言的学习、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之中,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所谓适度,就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要考虑时机、时长和数量,适时而用,用而有度,不是时时处处都用,不是哪种资源都用。如果用得过多,一节课几十张ppt,视频、声频、图片、文字一起上,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填充得满满的,势必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与咀嚼,这样做得不偿失!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支持时就用,需要何种资源就用何种。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研读文本、理解文本、学习语言。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短诗,朗读的声频资源有两处可用:一是初读诗歌,读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听朗读声视频,体会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如果教师读得足够好实际上也可不用)。二是学生已经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哲理和语言有了足够的理解和体会后,再听朗读声频,深入体会加深理解。教学这样一首短诗,有没有课件无所谓,用不用电子教材也无所谓。但是,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诗意读出感情读出感悟则是必须的,此外,课堂上再让学生读一两首普希金的短诗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诗人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需要。
第三,灵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深度的基本遵循。适时而用,灵活而不死板,这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遵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老师一节课准备了几十张课件,课堂成了课件展示的场所,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课件展示完毕课也就结束了,这样上课学生能学到的东西就值得打个问号了。灵活,一是指时机灵活,学生学习需要帮助时就用,不需要就不用,比如微课和视频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老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杨绛对老王的微妙心里,可制作关于“文革”期间人与人关系的微课,让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从而理解杨绛为什么对老王那么关心、怜悯与自责。教学《竞选州长》,可节录美国总统竞选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美国所谓民主选举的真相,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讽刺的社会现象及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二是指方式灵活,当需要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的时候就用课件,需要用朗读声频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或训练朗读时就用朗读声频,当用视频时就用视频,当用微课时就用微课,当用电子课本时就用电子课本,当需要展示学生作业作品时就用手机QQ或微信或投影。总之,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灵活运用。如重点研读词语、句子和段落时可用电子课本,甚至可用“人教数字校园”电子课本中镶嵌的资源,可用微课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研读,还可用手机QQ、微信或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是手段灵活,不局限于一种,不能像有的老师那样一节课只用ppt,而不用诸如手机、投影等其他的信息技术手段,给人单调之感,课堂也显得呆板。
第四,统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途径。所谓统整,不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类资源或者某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将其有机地按照教学目标和师生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将各类资源或者教学技术统一整合起来,为教而用,为学而用,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而用。实际教学中,能够将各类教学资源统整起来的课很少见,即使是“人教数字校园”中现有的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电子课本、拓展阅读等)有机统整起来也不多,更不用说把诸如微课统整进来。各类教学资源的统整主要是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微课、电子课本等,各种教育信息技术的统整主要指一体机、网络、QQ、微博、微信、摄像设备及音响工具等。统整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确实为教与学所需,语文课堂教学切忌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教学资源堆砌,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与训练;二是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整合,如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品析,我觉得把音频(特别是吟诵的音频)、视频、图片、课件进行整合就足够了,而像教学鲁迅的小说,我觉得还需要整合微课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小说的深邃内涵;三是少而精,因为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内容、感悟写法、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所以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杂,不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五,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标准。首先要求融合的时机精准,不用则会费力费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把握和课堂的有效训练;用了,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生学习《行路难》难以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时,教师如果能及时播放朗读的音视频,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不仅能较好地把握住该诗的停顿、节奏,同时还能较好地体会其内容和思想感情。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精准,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难点及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否则就谈不上精准。其次是融合方式精准。不同的融合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课堂上的作业作品通过手机QQ或者微信,就可增强可视性;电子课本如果能融合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就会让文字具有了形象性;教学进程中融合进微课,则又使课堂变化多端。方式的精准,也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需要用哪种方式就用哪种:电子课本、图片、视频音频、微课、QQ、微信……第三是融合的内容精准。内容精准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原则,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这里的内容包括图片的选择、音视频的制作、文字的说明、微课,甚至问题的设计等等,必须是科学的,准确无误的。比如运用QQ、微信、投影等方式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必须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否则就失去价值。再如,教师制作或修改的课件,必须精美且准确无误,如果错误多或漏洞百出,会给学生以误导,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第四是融合的手段精准。手段当然是指信息技术的手段,包括课件、手机QQ、微信、投影、微课、资源平台等,什么时候用哪种手段达到最佳效果就用哪种,不能死板。如展示個别学生的作业作品可用QQ、微信、投影等手段,如果要展示多个学生的作业作品可通过平台在学习空间进行展示。课堂上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单一,但也不能过多,否则教师就会手忙脚乱,甚至操作不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惟有主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常态化高效运用,我们才能培养出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语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