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古老的传说
那家佐
一
落叶,孤桥,古刹。
一个小脚女人,背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跪于送子观音面前。她虔诚地祈祷,盼着生下个男孩儿。孩儿她爸已经纳了妾,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外婆的外婆。
二
枯藤,老树,农家。
一个绾髻女人,抱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久久伫立于古道,翘首等待着离家远走的孩儿她爸,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妈妈的妈妈。
三
柳丝,清泉,小镇。
一个短发女人,牵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抽泣着回到娘家,一头扑在母亲的怀抱,诉说着丈夫的打骂,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的妈妈。
四
霓虹灯,立交桥,城市。
一个披肩长发的女人,疯了似的在跑,身后跟了个娃娃,一个女娃。妈妈给她讲了妈妈的故事,还有外婆的以及外婆的外婆的故事。她笑了,笑着笑着,又伤心地流出泪来。
难道自己也是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她……
赏析
闻一多曾提出著名的“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何谓建筑美?闻一多认为,建筑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均衡美在诗里的反映,它把诗歌的审美从听觉领域扩大到视觉领域。诗歌不单要具有音韵学上的音乐美,而且要具有形式上的整齐美。旧体诗如此,新体诗也如此。比如下面这首名为《却上心头》的歌词,读起来就有一种整齐的美。
天也悠悠,地也悠悠,天地无边无尽头。
魂也悠悠,梦也悠悠,魂萦梦牵何时休?
几度回首,几度凝眸,几度相思几度愁?
说也含羞,说也含羞,望断天涯何时休?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歌如此,记叙文也可以如此。记叙文若采用往复循环的写法,不但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用一次又一次同类事件的反复出现来延长事件的长度,加大事件的厚度,从而使叙事得以强化和升华,使读者对叙事得以进行不断的回味和思考。这样的范文很多,《古老的传说》就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篇。
这篇文章有好几种版本,我宁愿相信这一种。文章写的是生女孩的女人的悲剧,这个悲剧是用四个女人的相同遭遇反复出现来构成的:第一个是“她外婆的外婆”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丈夫纳了妾;第二个是“她妈妈的妈妈”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丈夫就抛下妻女而离家远走;第三个是“她的妈妈”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便常常遭受丈夫的打骂;第四个是“她”的遭遇,“疯了似的在跑”。作者采用的是“情节重复,细节省略”的写法:“情节重复”拉大了故事的时间长度。文章通过这一遭遇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身上的反复发生,让读者对重男轻女这一封建遗留思想产生“史”的认识,不仅鞭挞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而且还揭露了这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批判了至今还在我们生活中作怪的封建意识的痼疾。几个画面的组接对读者形成了强有力的主题冲击力量;“细节省略”则是对情节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而不是细节描写,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单独看哪一个片段都很单薄,组合在一起则厚重得让读者产生一种压抑感,就像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只有组合在一起,那些单独看来平常至极的词语才能渲染出凄清的意境,写出天涯游子的“断肠”之痛。
往复循环式结构在组合细节单元时,不是像纵向式结构那样,采用时间顺序,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设计场面,而是按照空间逻辑的顺序,把几个相同画面拼装在一个艺术空间里。当然,也可以把几个不同的画面拼装在一个艺术空间里,这样也能产生往复循环式的美感,只不过从写作理论上讲,这已不再是“往复循环式结构”,而是“片段组合式结构”了。请看下面一篇学生的习作:
卖柑者言
沈阳东北育才学校 汪 湛
一
西服、领带、手机。
“这橘子怎么卖?”
“两块一斤,这橘子可好了,皮薄肉甜,
买了包你不后悔。你要多少?”
二
工作服、麻绳手套。
“师傅,这橘子怎么卖?”
“两块,要多少?”
“问问,不买。”善意地笑。
一脸不屑。
三
布衣、布鞋。
“老乡,旅馆怎么走?”
“不知道。”
恳求地再问,
白眼。
你看,不同的画面也可以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艺术空间,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留给读者较大的思考空间。其实,“片段组合式结构”也罢,“往复循环式结构”也罢,其体现的艺术规律是统一的:在多样中寻找一种集中。这就是说:这两种结构都有若干个不同或相同的画面,这若干个画面组合在一起要表现一种统一的、集中的内蕴。主题含蓄,是这种写法的特点之一,一般情况下行文中不夹杂议论。
如果你感兴趣,请拿起你的笔,以这种写法记下某种社会现象,来引发大家深深的思考。记着:只要描述,不要议论呦!
古老的传说
那家佐
一
落叶,孤桥,古刹。
一个小脚女人,背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跪于送子观音面前。她虔诚地祈祷,盼着生下个男孩儿。孩儿她爸已经纳了妾,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外婆的外婆。
二
枯藤,老树,农家。
一个绾髻女人,抱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久久伫立于古道,翘首等待着离家远走的孩儿她爸,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妈妈的妈妈。
三
柳丝,清泉,小镇。
一个短发女人,牵着个孩子,一个女孩儿。抽泣着回到娘家,一头扑在母亲的怀抱,诉说着丈夫的打骂,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
这是她的妈妈。
四
霓虹灯,立交桥,城市。
一个披肩长发的女人,疯了似的在跑,身后跟了个娃娃,一个女娃。妈妈给她讲了妈妈的故事,还有外婆的以及外婆的外婆的故事。她笑了,笑着笑着,又伤心地流出泪来。
难道自己也是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她……
赏析
闻一多曾提出著名的“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何谓建筑美?闻一多认为,建筑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均衡美在诗里的反映,它把诗歌的审美从听觉领域扩大到视觉领域。诗歌不单要具有音韵学上的音乐美,而且要具有形式上的整齐美。旧体诗如此,新体诗也如此。比如下面这首名为《却上心头》的歌词,读起来就有一种整齐的美。
天也悠悠,地也悠悠,天地无边无尽头。
魂也悠悠,梦也悠悠,魂萦梦牵何时休?
几度回首,几度凝眸,几度相思几度愁?
说也含羞,说也含羞,望断天涯何时休?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歌如此,记叙文也可以如此。记叙文若采用往复循环的写法,不但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用一次又一次同类事件的反复出现来延长事件的长度,加大事件的厚度,从而使叙事得以强化和升华,使读者对叙事得以进行不断的回味和思考。这样的范文很多,《古老的传说》就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篇。
这篇文章有好几种版本,我宁愿相信这一种。文章写的是生女孩的女人的悲剧,这个悲剧是用四个女人的相同遭遇反复出现来构成的:第一个是“她外婆的外婆”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丈夫纳了妾;第二个是“她妈妈的妈妈”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丈夫就抛下妻女而离家远走;第三个是“她的妈妈”的遭遇,只因她没能生下个男孩儿,便常常遭受丈夫的打骂;第四个是“她”的遭遇,“疯了似的在跑”。作者采用的是“情节重复,细节省略”的写法:“情节重复”拉大了故事的时间长度。文章通过这一遭遇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身上的反复发生,让读者对重男轻女这一封建遗留思想产生“史”的认识,不仅鞭挞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而且还揭露了这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批判了至今还在我们生活中作怪的封建意识的痼疾。几个画面的组接对读者形成了强有力的主题冲击力量;“细节省略”则是对情节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而不是细节描写,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单独看哪一个片段都很单薄,组合在一起则厚重得让读者产生一种压抑感,就像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只有组合在一起,那些单独看来平常至极的词语才能渲染出凄清的意境,写出天涯游子的“断肠”之痛。
往复循环式结构在组合细节单元时,不是像纵向式结构那样,采用时间顺序,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设计场面,而是按照空间逻辑的顺序,把几个相同画面拼装在一个艺术空间里。当然,也可以把几个不同的画面拼装在一个艺术空间里,这样也能产生往复循环式的美感,只不过从写作理论上讲,这已不再是“往复循环式结构”,而是“片段组合式结构”了。请看下面一篇学生的习作:
卖柑者言
沈阳东北育才学校 汪 湛
一
西服、领带、手机。
“这橘子怎么卖?”
“两块一斤,这橘子可好了,皮薄肉甜,
买了包你不后悔。你要多少?”
二
工作服、麻绳手套。
“师傅,这橘子怎么卖?”
“两块,要多少?”
“问问,不买。”善意地笑。
一脸不屑。
三
布衣、布鞋。
“老乡,旅馆怎么走?”
“不知道。”
恳求地再问,
白眼。
你看,不同的画面也可以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艺术空间,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留给读者较大的思考空间。其实,“片段组合式结构”也罢,“往复循环式结构”也罢,其体现的艺术规律是统一的:在多样中寻找一种集中。这就是说:这两种结构都有若干个不同或相同的画面,这若干个画面组合在一起要表现一种统一的、集中的内蕴。主题含蓄,是这种写法的特点之一,一般情况下行文中不夹杂议论。
如果你感兴趣,请拿起你的笔,以这种写法记下某种社会现象,来引发大家深深的思考。记着:只要描述,不要议论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