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对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基础结构和产业基础质量发展方向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着重就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面临的背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一个地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剖析,结合咨询实践,提出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落地的初步思路——点线面展开,因地制宜构筑三类产业生态。以期为一个区域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谈到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集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创新生产要素不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其整合与集成的着力点并不清晰;其次,创新生产要素不管是知识、技术,还是管理和数据,都是系统性很强的复合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整合与集成的难度比较大;再者,创新生产要素发挥效应的周期比较长,并不容易“一抓就灵”。正是有以上难点,使得通过创新生产要素整合和集成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并由此路径实现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发展主流的时代背景中,一些率先醒过来的区域,如合肥、深圳等,通过国资平台公司进行新一轮创新要素整合,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链集群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先发优势。
NO.1 背景
制造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刻不容缓。
近年来,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制造业竞争尤为激烈。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具备了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基础制造能力,制造业规模也稳居世界前列。但是就制造业总体发展来看,“大而不强”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中高端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较多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的控制力不强。在当前的大国战略博弈中,基础领域的核心技术遏制日益严重,我国产业基础“卡脖子”问题已经从潜在的风险,变成了现实的安全威胁。
产业基础高级化既包括以“四基”为核心的工业基础高级化,也包括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算法、工业软件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高级化等。其一,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竞争也在向更基础层面、更深层次推进,以零部件、元器件、材料、标准等为代表的产业基础层面日益成为大国角逐、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日益成为影响未来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其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基础领域的产品种类进一步拓展,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以芯片、传感器为代表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其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的程度正在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的形态、业态和相应的竞争力;先进工业软件、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建模与仿真工艺等的发展正在有力推动智能制造的深化发展;专利、标准、检验检测设备也保障了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等等。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一方面,作为后发国家,在实施产业赶超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依然存着在“重显轻潜、重主机轻部件、重规模轻质量、重组装轻自主”的传统思维,这使得主机、整机的快速发展未能带动零部件、材料、工艺等基础层面的匹配发展,也未能全面形成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其明显的后果就是产业链脆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调研中了解到的平板显示产业为例,其70%的相关材料依靠进口,尤其是高端液晶材料离不开德国、日本企业的垄断性供应。另一方面,从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角度看,数据作为核心投入要素,会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和运行效率,如5G、AI等所驱动的商业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甚至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也被视作国家产业竞争的新战场。但是,只有附加于基础产品和技术之上的数据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5G、AI等技术发展还是数字经济的应用,都必须以高端芯片、先进传感器等产业基础产品和技术为载体,而恰恰是在这个层面,我国的基础非常薄弱,缺“芯”现象非常严重。
NO.2 剖 析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区域发展迈向高质量的关键一招。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壤,培大扶强夯实区域产业基础,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区域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需要形成一定的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这就需要地区通过主题园区建设和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推进,来厚植发展土壤;另一方面,企业培育需要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对初创企业来说,需要有良好的创业环境作为支撑,才能让好想法和好创意变成现实的发展动力;对中大型企业来说,公司的稳定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气候”来支撑。
夯实硬基础,做强软实力,是打造产业高地的关键动作。
就一个区域的产业基础环境提升来讲,可以从软硬两个层面下功夫——夯实硬基础+做强软实力。
首先,是夯实区域产业发展的硬基础。所谓硬基础,主要包括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資源基础、要素条件、地理优势等硬件基础。在其中作为产业重要承载体的各类产业园区的定位与开发运营,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常来讲,一个地方的产业硬基础的提升,可以通过当地重要的园区战略升级来推动。
其次,是做强对产业提质增效起关键作用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主要指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金融、人才等软环境。其中,为主题产业构筑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产业生态尤为关键。如对初创企业来讲,需要构建“产学研金融合”为特征的“湿地型生态系统”;对于由“一村一品”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则需要构建“上下游链条通畅”的“桑基鱼塘型生态系统”;而对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需要构筑产业之间协同发展的“森林型生态系统”。
NO.3 洞察
抓住要素整合与集成的“牛鼻子”破解“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关键难题 如果我们要深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就需要走到产业发展的背后去,只有透过现象挖本质,才能真正找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就产业基础高级化来讲,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我们站在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不难发现,如果产业发展基础主要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之上时,其发展可替代性强,发展自主性也不强,产业链比较脆弱。但如果产业发展的根基建立在创新生产要素(知识、技术、管理以及数据)之上的话,其产业环节的产品附加值较高,产业发展自主性通常较强,产业链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供应链的回旋空间也大,自然其产业基础就牢靠一些。结合近年来多地的产业发展咨询实践,我们认为,所谓的产业基础高级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其依托的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切换。也就是说,产业要素尤其是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集成,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牛鼻子”。
谈到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集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創新生产要素不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其整合与集成的着力点并不清晰;其次,创新生产要素不管是知识、技术,还是管理和数据,都是系统性很强的复合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整合与集成的难度比较大;再者,创新生产要素发挥效应的周期比较长,并不容易“一抓就灵”。正是有以上难点,使得通过创新生产要素整合和集成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并由此路径实现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发展主流的时代背景中,一些率先醒过来的区域,如合肥、深圳等,通过国资平台公司进行新一轮创新要素整合,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链集群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先发优势。
就我们实践来看,通过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集成推动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地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的“治本之策”。要想走通这一路径,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围绕各领域产业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整合资源,补齐发展短板,率先实现“点”的突破。
第二,引导市场进行产业链要素集中投入,并通过精准滴灌式政策扶持、产业公共平台搭建、推动企业间协作等方式,解决“下游不信任上游、上游找不到下游”的难题,实现“线”的贯通。
第三,健全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机制建设,尤其要注重对智能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利益机制设计,从而实现“面”的整合。
NO.4 策略
一个地区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的“三三三策略”——“点线面推进,三方面协同,营造三类生态”
路径在探索中明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规划”主线。一个地区要探索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又能立足当地发展实际的路径至为关键。结合近年来多地产业咨询实践,我们认为,通过以创新要素整合与集成为关键抓手,推进地区产业基础再造,进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当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最为现实的发展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发展,要想让产业发展的效果更明显、尽早看到成效,我们认为,需要坚持“三三三策略”:
第一个是“点线面”推进策略。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当地的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首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放眼全球,站在全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或在“卡脖子”技术上,或在关键基础节点上,或在核心产品及不可替代资源上,寻求“点”的突破;其次,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通盘分析,通过梳理上下游关联产品构建产业链,立足当地,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拉动“线”的延伸;最后,立足当地实际,并以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或产城综合发展区为依托,推进“面”的展开。由此,以点带线,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跃升。
第二个是“三方面”协同策略。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的形成发展合力,即需要实现“三个协同”——产学研用的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这三方面的协同,都离不开因地制宜、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和利益机制的设计。
第三个是营造“三类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营养丰富的“土壤”和“富氧离子”浓郁的“空气”。这就需要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相关产城基础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三种类型的产业生态——在产业发展相对初级的地区,重点营造“湿地型生态”,让多种生物能够尽可能存活;在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地区,重点营造“桑基鱼塘型生态”,让产业之间更好地共生;在产业发展已经成气候的地区,重点营造“创新森林型生态”,让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能够共享阳光雨露,取得更大的发展。
总之,沿着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以走向高级化的产业基础为底座,以迈向现代化的产业链为支架,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的新动力。这也是“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很多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谈到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集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创新生产要素不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其整合与集成的着力点并不清晰;其次,创新生产要素不管是知识、技术,还是管理和数据,都是系统性很强的复合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整合与集成的难度比较大;再者,创新生产要素发挥效应的周期比较长,并不容易“一抓就灵”。正是有以上难点,使得通过创新生产要素整合和集成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并由此路径实现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发展主流的时代背景中,一些率先醒过来的区域,如合肥、深圳等,通过国资平台公司进行新一轮创新要素整合,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链集群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先发优势。
NO.1 背景
制造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刻不容缓。
近年来,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制造业竞争尤为激烈。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具备了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基础制造能力,制造业规模也稳居世界前列。但是就制造业总体发展来看,“大而不强”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中高端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较多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的控制力不强。在当前的大国战略博弈中,基础领域的核心技术遏制日益严重,我国产业基础“卡脖子”问题已经从潜在的风险,变成了现实的安全威胁。
产业基础高级化既包括以“四基”为核心的工业基础高级化,也包括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算法、工业软件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高级化等。其一,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竞争也在向更基础层面、更深层次推进,以零部件、元器件、材料、标准等为代表的产业基础层面日益成为大国角逐、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日益成为影响未来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其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基础领域的产品种类进一步拓展,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以芯片、传感器为代表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其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的程度正在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的形态、业态和相应的竞争力;先进工业软件、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建模与仿真工艺等的发展正在有力推动智能制造的深化发展;专利、标准、检验检测设备也保障了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等等。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一方面,作为后发国家,在实施产业赶超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依然存着在“重显轻潜、重主机轻部件、重规模轻质量、重组装轻自主”的传统思维,这使得主机、整机的快速发展未能带动零部件、材料、工艺等基础层面的匹配发展,也未能全面形成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其明显的后果就是产业链脆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调研中了解到的平板显示产业为例,其70%的相关材料依靠进口,尤其是高端液晶材料离不开德国、日本企业的垄断性供应。另一方面,从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角度看,数据作为核心投入要素,会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和运行效率,如5G、AI等所驱动的商业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甚至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也被视作国家产业竞争的新战场。但是,只有附加于基础产品和技术之上的数据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5G、AI等技术发展还是数字经济的应用,都必须以高端芯片、先进传感器等产业基础产品和技术为载体,而恰恰是在这个层面,我国的基础非常薄弱,缺“芯”现象非常严重。
NO.2 剖 析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区域发展迈向高质量的关键一招。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壤,培大扶强夯实区域产业基础,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区域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需要形成一定的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这就需要地区通过主题园区建设和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推进,来厚植发展土壤;另一方面,企业培育需要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对初创企业来说,需要有良好的创业环境作为支撑,才能让好想法和好创意变成现实的发展动力;对中大型企业来说,公司的稳定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气候”来支撑。
夯实硬基础,做强软实力,是打造产业高地的关键动作。
就一个区域的产业基础环境提升来讲,可以从软硬两个层面下功夫——夯实硬基础+做强软实力。
首先,是夯实区域产业发展的硬基础。所谓硬基础,主要包括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資源基础、要素条件、地理优势等硬件基础。在其中作为产业重要承载体的各类产业园区的定位与开发运营,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常来讲,一个地方的产业硬基础的提升,可以通过当地重要的园区战略升级来推动。
其次,是做强对产业提质增效起关键作用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主要指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金融、人才等软环境。其中,为主题产业构筑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产业生态尤为关键。如对初创企业来讲,需要构建“产学研金融合”为特征的“湿地型生态系统”;对于由“一村一品”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则需要构建“上下游链条通畅”的“桑基鱼塘型生态系统”;而对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需要构筑产业之间协同发展的“森林型生态系统”。
NO.3 洞察
抓住要素整合与集成的“牛鼻子”破解“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关键难题 如果我们要深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就需要走到产业发展的背后去,只有透过现象挖本质,才能真正找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就产业基础高级化来讲,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我们站在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不难发现,如果产业发展基础主要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之上时,其发展可替代性强,发展自主性也不强,产业链比较脆弱。但如果产业发展的根基建立在创新生产要素(知识、技术、管理以及数据)之上的话,其产业环节的产品附加值较高,产业发展自主性通常较强,产业链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供应链的回旋空间也大,自然其产业基础就牢靠一些。结合近年来多地的产业发展咨询实践,我们认为,所谓的产业基础高级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其依托的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切换。也就是说,产业要素尤其是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集成,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牛鼻子”。
谈到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集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創新生产要素不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其整合与集成的着力点并不清晰;其次,创新生产要素不管是知识、技术,还是管理和数据,都是系统性很强的复合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整合与集成的难度比较大;再者,创新生产要素发挥效应的周期比较长,并不容易“一抓就灵”。正是有以上难点,使得通过创新生产要素整合和集成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并由此路径实现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发展主流的时代背景中,一些率先醒过来的区域,如合肥、深圳等,通过国资平台公司进行新一轮创新要素整合,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链集群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先发优势。
就我们实践来看,通过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集成推动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地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的“治本之策”。要想走通这一路径,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围绕各领域产业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整合资源,补齐发展短板,率先实现“点”的突破。
第二,引导市场进行产业链要素集中投入,并通过精准滴灌式政策扶持、产业公共平台搭建、推动企业间协作等方式,解决“下游不信任上游、上游找不到下游”的难题,实现“线”的贯通。
第三,健全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机制建设,尤其要注重对智能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利益机制设计,从而实现“面”的整合。
NO.4 策略
一个地区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的“三三三策略”——“点线面推进,三方面协同,营造三类生态”
路径在探索中明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规划”主线。一个地区要探索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又能立足当地发展实际的路径至为关键。结合近年来多地产业咨询实践,我们认为,通过以创新要素整合与集成为关键抓手,推进地区产业基础再造,进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当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最为现实的发展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发展,要想让产业发展的效果更明显、尽早看到成效,我们认为,需要坚持“三三三策略”:
第一个是“点线面”推进策略。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当地的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首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放眼全球,站在全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或在“卡脖子”技术上,或在关键基础节点上,或在核心产品及不可替代资源上,寻求“点”的突破;其次,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通盘分析,通过梳理上下游关联产品构建产业链,立足当地,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拉动“线”的延伸;最后,立足当地实际,并以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或产城综合发展区为依托,推进“面”的展开。由此,以点带线,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跃升。
第二个是“三方面”协同策略。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的形成发展合力,即需要实现“三个协同”——产学研用的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这三方面的协同,都离不开因地制宜、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和利益机制的设计。
第三个是营造“三类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营养丰富的“土壤”和“富氧离子”浓郁的“空气”。这就需要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相关产城基础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三种类型的产业生态——在产业发展相对初级的地区,重点营造“湿地型生态”,让多种生物能够尽可能存活;在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地区,重点营造“桑基鱼塘型生态”,让产业之间更好地共生;在产业发展已经成气候的地区,重点营造“创新森林型生态”,让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能够共享阳光雨露,取得更大的发展。
总之,沿着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以走向高级化的产业基础为底座,以迈向现代化的产业链为支架,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的新动力。这也是“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很多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