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血小板分离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血液保护效果的对比研究

来源 :心肺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预计体外循环时间<2h的心脏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PP组在麻醉诱导后采集自体血进行血液分离,分离后的红细胞和贫血小板血浆按需回输,富血小板血浆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及外科无活动性出血时输注.ANH组于麻醉诱导后采集自体血并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于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于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5min(T2)、自体血回输后(T3)三个时间点进行血气分析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并于术前(T0)、术后1d(T4)两个时间点进行凝血指标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后2h胸腔引流量及总胸腔引流量、异体血液制品输注量,同时对比两组凝血相关指标、止血药物使用情况、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APP组术后总胸腔引流量大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76±399)vs.(1539±619)mL,P=0.003],围术期红细胞的输注率APP组大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vs 20.9%,P=0.036).两组术后2h胸腔引流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率、止血药物的使用等临床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H组的R值在T3时间点较APP组低[(4.8(4.2,5.6)vs.6.3(4.8,7.8),P<0.001].T4时间点,APP组APTT值延长较 ANH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7±2.5)vs.(33.0±5.5),P<0.001],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体外循环时间相对较短的心脏手术,APP技术未显示其优越性,ANH较APP技术具有更好的血液保护作用,确切的临床效果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行研究来证实.
其他文献
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是评价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重要标准.介入医生通过IC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进行目测评估,决定是否采取血运重建治疗措施.然而,目测的狭窄严重程度与下游心肌缺血情况相关性较差,仅根据解剖学的评估决定是否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采取血运重建治疗,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提出,除了造影所见狭窄的严重程度,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是决
目的:建立人大隐静脉桥(SVG)体外灌注模型,模拟动脉循环,探讨静脉外膜戊二醛交联抑制静脉桥内膜增生(IH)的效果.方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SVG均分两段,分为两组:交联组(静脉外膜行0.3%戊二醛交联5 min,n=30)和对照组(n=30).两组SVG均连接体外灌注系统,在平均搏动压力120/80 mmHg(1 mmHg=0.133 kPa)下连续灌注7 d.Masson染色定量检测静脉桥IH;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IH相关分子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