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从稳定不等于和谐、和而不同不等于同一、和谐社会不仅仅是道德自律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关键词] 构建; 和谐社会; 稳定; 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3-0033-03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深入剖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澄清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稳定并不等同于和谐,稳定是和谐社会内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1.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社会需要稳定。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保持社会稳定是大局,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密切相关。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2.和谐是稳定社会的更高形式,和谐社会需要动态的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基本内容,和谐是建立在稳定基础之上的。死水一潭,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关系融洽、活而不乱才是和谐。和谐的社会首先当然是稳定的,但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和谐,没有达到和谐状态的稳定就不可能持久,只有和谐才能获得长期的稳定。
和谐是变革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是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和谐。从哲学意义上理解,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党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同样需要建立在正视矛盾的基础上。只有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才能最终表现为动态的和谐状态。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正视和妥善地解决矛盾。只有不断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充分发展,在稳定中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社会才能走向和谐。同时,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否则,各种矛盾被激化,社会的和谐状态就会被打破。
二、和谐社会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和谐社会关键在“和”,而“和”的关键在于“不同”。社会多元化是社会进化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富有活力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表现为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
1.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承认多样性,承认差别性。
和谐,不是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
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厚德载物,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不同,当然也要承认矛盾,承认冲突,承认对抗。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社会走向和谐社会的不能逾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会发生冲突斗争。只有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解决矛盾,才
能使社会逐渐的达到“和”。如果没有理解这一点,也就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谐社会。
2.和而不同就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差别共存,以求同存异的办法处理矛盾,协调关系,统筹兼顾,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
“和而不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辩证关系。既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又揭示事物和谐统一与多元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和,就是要求在复杂的矛盾中寻求到共同的、统一的属性。这种统一是采纳了各种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因此,它是比较全面、更加合理的。那么,人们就可以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又能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在公平竞争中得以发展,而社会也会由于不断地选择最佳方案,取得较大进步。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得到承认,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得到化解。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全社会形成合力,经济与社会才得以协调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和谐社会。
三、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道德自律的社会,而且是道德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有机结合的社会
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缺一不可。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道德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起桥梁纽带作用。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的要求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是精神支撑、价值资源和文化基础,而失信则是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又突出的问题。因此,以诚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公民的诚信水平,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2.和谐社会需要民主法制为重要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和更好的促进人际道德关系。
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的角度来看,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根本的指导原则和重要的运作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法治化程度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进程,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民主法治建设的推动,依赖于法治化的进程,依赖于法律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只有法律被尊重并严格执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安定有序,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然而,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惟一手段。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也不是万能的。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其主要任务都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从来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要做到德法并举、标本兼治。
四、构建社会和谐的高涨热情并不等于短时期就能建成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问题和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1.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意味着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生态遭到破坏,或者至少出现其中一种问题,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还将存在矛盾和差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追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必要条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的制约,消除不公正现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需要在一系列制度创新上下工夫。为此,必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尽最大努力缩小人与人的经济差别、政治差别、文化差别。只有这样,充满活力的社会机制才能形成,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有序性的有机统一,这要求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协调有序、良性转化、平稳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失衡、无序和矛盾,有些方面甚至还相当尖锐。如腐败现象、收入差距、城乡差别、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安置问题、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等等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问题,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解决和理顺的。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全面、不协调造成的,这对建构和谐社会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提出了严峻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亦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和无矛盾的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
(作者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许冬梅
[关键词] 构建; 和谐社会; 稳定; 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3-0033-03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深入剖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澄清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稳定并不等同于和谐,稳定是和谐社会内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1.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社会需要稳定。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保持社会稳定是大局,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密切相关。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2.和谐是稳定社会的更高形式,和谐社会需要动态的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基本内容,和谐是建立在稳定基础之上的。死水一潭,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关系融洽、活而不乱才是和谐。和谐的社会首先当然是稳定的,但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和谐,没有达到和谐状态的稳定就不可能持久,只有和谐才能获得长期的稳定。
和谐是变革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是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和谐。从哲学意义上理解,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党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同样需要建立在正视矛盾的基础上。只有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才能最终表现为动态的和谐状态。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正视和妥善地解决矛盾。只有不断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充分发展,在稳定中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社会才能走向和谐。同时,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否则,各种矛盾被激化,社会的和谐状态就会被打破。
二、和谐社会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和谐社会关键在“和”,而“和”的关键在于“不同”。社会多元化是社会进化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富有活力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表现为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
1.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承认多样性,承认差别性。
和谐,不是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
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厚德载物,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不同,当然也要承认矛盾,承认冲突,承认对抗。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社会走向和谐社会的不能逾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会发生冲突斗争。只有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解决矛盾,才
能使社会逐渐的达到“和”。如果没有理解这一点,也就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谐社会。
2.和而不同就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差别共存,以求同存异的办法处理矛盾,协调关系,统筹兼顾,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
“和而不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辩证关系。既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又揭示事物和谐统一与多元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和,就是要求在复杂的矛盾中寻求到共同的、统一的属性。这种统一是采纳了各种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因此,它是比较全面、更加合理的。那么,人们就可以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又能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在公平竞争中得以发展,而社会也会由于不断地选择最佳方案,取得较大进步。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得到承认,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得到化解。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全社会形成合力,经济与社会才得以协调发展。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和谐社会。
三、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道德自律的社会,而且是道德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有机结合的社会
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缺一不可。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道德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起桥梁纽带作用。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的要求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是精神支撑、价值资源和文化基础,而失信则是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又突出的问题。因此,以诚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公民的诚信水平,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2.和谐社会需要民主法制为重要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和更好的促进人际道德关系。
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的角度来看,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根本的指导原则和重要的运作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法治化程度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进程,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民主法治建设的推动,依赖于法治化的进程,依赖于法律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只有法律被尊重并严格执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安定有序,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然而,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惟一手段。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也不是万能的。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其主要任务都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从来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要做到德法并举、标本兼治。
四、构建社会和谐的高涨热情并不等于短时期就能建成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问题和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1.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意味着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生态遭到破坏,或者至少出现其中一种问题,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还将存在矛盾和差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追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必要条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的制约,消除不公正现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需要在一系列制度创新上下工夫。为此,必须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尽最大努力缩小人与人的经济差别、政治差别、文化差别。只有这样,充满活力的社会机制才能形成,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有序性的有机统一,这要求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协调有序、良性转化、平稳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失衡、无序和矛盾,有些方面甚至还相当尖锐。如腐败现象、收入差距、城乡差别、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安置问题、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等等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问题,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解决和理顺的。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全面、不协调造成的,这对建构和谐社会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提出了严峻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亦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和无矛盾的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
(作者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