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会淋漓 通脱潇洒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yongs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处一地,认识东亮的时间相对较晚,那是2009年秋季静宁“零度空间”成立后,在空间的12位作者中东亮属年龄最小的。初识东亮,满脸的腼腆与稚气让人喜爱,其书作亦是,那时东亮的书法作品已经透露出了许多灵性与才气、睿智与大气。让我看好。


  有人说学书必须从楷入手,也有人说学书与年龄有关,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我认为学书关键在于路子和方法正确与否,即使是路子和方法对了,如果没有抓准传统经典法帖中适合于个体的经典之作,也很难入门与提高,这些只是对技法的初级层面上的认识。


  孙过庭说 “草贵流而畅”,也就是说,草书要流动畅达。所谓流动即为用笔灵活,不可拘束。一支毛笔可以顺用、逆用、正用、侧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纯任自然,任意挥洒,放得开,收得住,牵丝出于自然,用笔仍有顿挫。所谓畅达,就是能凌空取势,纵横驰骋,无滞无碍,既有正书的凝重,决不能一笔带过,用笔浮滑,又不能缭绕失度,徒增繁复。东亮草书追求线条的动荡感,动荡生变化,动荡充满着无限生机,因为它倾注着书写者的激情。草书点画的韵律是以用笔的快慢节奏来表现书法动态美的方法,写出了字的节奏,也就写出了草书的特征。刘熙载说得好:“行笔不论迟速,期备于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东亮在这一方面还特别强调其草书点画质地的强劲、线条姿态的洒脱、结构的舒展、章法的得体、布局的适宜、神采与气势的充沛、韵律节奏的协调与整体作品的和谐,这些在他的获奖作品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东亮能在草书的点画线条、字体结构、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等地比拟吸收;也能在神采奇趣、风度韵味、姿貌格调和骨力气势方面表现出来,这是他草书创作的高明之处。


  凡长期书草者若不从其它书体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进行调理,终必导致俗气、流滑、浮躁与气短之弊。东亮在这一方面是极其睿智和聪明的,他不固守于某一点,而是主动努力的去拓宽路子。他在经营好草书创作的同时,将视野拓展到了苏轼的行书领域,这点更是难能可贵。东坡书法以胖为美,用墨丰腴、结字扁平、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妩媚天真,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与飞白,而是字字丰润,多呈扁平,苏轼的所有作品都有此特点,如《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我习苏多年,苏书自然率直、天真质朴、温良敦厚、肥扁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东亮有着草书书写的简约与灵活性,所以,对于行书创作更加呈现活泼与潇洒,行书创作形式以苏轼手札形式为主,而且,更主要的是将小手札形式放大到了大幅作品创作形式中,将苏轼的书卷气跃然纸上,这在全国中青年书法家苏字创作中是为数不多的。


  苏轼的思想通脱而潇洒,不拘一格,其在文艺创作上多方面的才华又使他善于打通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进行体会与思考,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所以苏轼的风格论与创作论都贯穿着一种“通”的精神,前者的具体表现是对不同风格的兼收并蓄并进而交融相济,后者则表现为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进行功能移植与风格渗融。“通”本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思想境界,《易·系辞》有“极数知来之谓古,通变之谓事”的说法。在苏轼看来,一切艺术都有内在的一致性,所有的艺术门类之间都有相通之处,它们在功能与风格上都是可以互相滲透、融合的。东亮以草通诸体的思想完全与苏轼的通脱思想相吻合,他将行、楷、隶、篆及篆刻等达成了一种共同的默契与同步,这是一种书法创作的大境界,也是一种高境界。从东亮近年创作出的行、楷、隶、篆及篆刻作品看,都是从草书等诸体里面相互通脱出来的,行书师法东坡,楷书汲取魏碑,隶书浸淫张迁、石门、礼器等,篆书则以金文为主,诸体皆能。东亮的通脱是青年书家中的佼佼者,也是全国“80后”青年书家的代表。
  当然,东亮作为一个年轻的书家,其书法创作还显得有些稚嫩,尤其是小楷需要在深入经典的过程中写出古雅与静气。因为,书法与人的修为和阅历有关,东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具有高雅的艺术趣味和修养,这对书法而言也是一种积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在书法诸体的创作领域中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
  杨东亮:1983年生于甘肃静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特聘教师,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
  作品多次入展、荣获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展览10余次。并先后获得甘肃敦煌文艺奖三等奖、平凉市崆峒文艺奖一等奖。书法作品与理论文章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
其他文献
怀 来  怀来一粒玉。一列褪色的绿皮火车,  开入“春运”的嘈杂。“春运”老了,  已炼就一颗不动的心。  所谓“理想”和“远方”,都  在各自办公桌边,静静地,如一杆杆被中央空调  保养得很好的文竹。  明天是元宵节,  ……颗颗凡心都打着双闪,在高架桥上,飞奔。  跨进家门,你忽然在客厅的  电视里,再一次看见微凉的尘土、月光、雨滴。人 辰  将去和谁合辙?胡塞尔坐于讲席上,谈兴正浓:  人辰
期刊
一  东北有一座山叫猫儿山。猫儿山脚下有一座有两千多名员工的猫儿矿,在猫儿矿井口东北角不远处有一家主食店,叫“猫儿矿主食店”。雪儿便是主食店的老板兼服务员。  雪儿今年还不到三十岁,身材苗条,不但年轻漂亮,而且脾气也很温和、柔顺。然而,关键时刻说话做事柔中带刚,绵里藏针。令猫儿矿的那帮虎背熊腰、见了母耗子都想撩骚的老采们也奈何不得。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雪儿也是如此。关于雪儿的背景有三个传说版本:
期刊
牙齿像雪一样白  乘人车一节一节  从平展的洞口缓缓驶出  头顶上的灯盏开始歇息  夜晚 宁静如初  卸下安全帽  卸下自救器  卸下满身的疲惫  他们就像从战场归来的凯旋者  依旧在探讨成功的经验  逐一分析欠缺的豁隙  然后慎微  把智囊封存在厚实的日志里  每一次冲锋陷阵  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每一次攥住手中  比金子一样贵重的煤  泪水总会在眼眶里打转  当电话从另一边传过来  他憨然一
期刊
观壶口瀑布  首先涌入眼帘的是  朴素。一只壶  从开始就义无反顾  所有的惊叹在这里跌碎  所有的愤怒却开始成熟  逆流万里  历史潜进某个人的骨子里  一并繁衍起来的还有风  还有几千年沉积下来的  痼疾。或许  还有漫不经心的传说  花儿的忧郁兀自飞扬  树木从此倾斜  石头从此沉默。目光  射穿每一条蛰伏于水底的鱼  阳光明亮而刺目  踩在柔软的沙上  一个人 只有静静地听  自己的蛩音结
期刊
独 坐  找处沉寂无人的巷道  关掉头顶的矿灯  黑暗柔软的绸缎上  可以铺开一个人内心辽阔的长卷  奔腾的马群踢翻了闲置的低压开关  浩瀚的原始森林挤倒了钢铁的支架  一个中年人头脑里冒出的缕缕青烟  肆无忌惮地将地心的秩序改变  眼前越来越开阔  我因为思想而变得光明  时间因为有我而变得飞快  一个人深坐冥想,用不了多久就会吸干  地心旷古的黑暗在大罐内  天轮沙沙地作响,两辆纺车  分别向
期刊
黄花岭的黄昏  登上黄花岭时  黄花已经安歇了  连翘,不再翘首  她们是开罢,不是开败  面对从容的凋谢  我的衰老也悠悠起来  一缕夕阳,正透过枝丫  昏黄地洒在连翘和我的脸上  此时的我,情愿做一个黄脸婆  加入到凋谧的黄花中  突然觉得,这是女人  一生中多么好的时光啊  彻底的衰老  便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在安泽沁河庄  破败的院子,昏暗的屋子  八十四岁空巢老妈妈脸上斑驳的岁月,与斑驳
期刊
曹魏景芝四年(公元262年)八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洛阳城南门外一个普通的院落,一盏昏暗的孤灯在阵阵秋风中摇曳。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英俊挺拔,风姿潇洒,在房间内来回踱步,眉宇间凝聚着刚强,两个嘴角下垂,透出胸中的傲岸和不屈。  放眼望去,不远处是滔滔的洛水,入秋后,接连的大雨,洛河涨潮, 两三处溃堤,北岸的关林,关羽关云长的坟被浸,大水刚刚退去,为了修葺关林,他和众人忙了整整两天。  “吃饭吧。
期刊
我是夕阳下的麦穗,在村庄间用一生去漂泊,我的背影就是农家的土墙,在天黑前从墙那边传来混浊的歌谣,像是土坯墙被击碎的呻吟……  ——题记  房子,是一个人精神深处的梦。关于这个梦的深度,在中国人的心里,人们只要看看大街小巷、深山古村民风乡俗中涉及到文字的那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找到答案。一个哪怕再穷、甚至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的中国人,照样也会在自家门上贴上一副含义吉祥的对联。我以为,这对联的存在的形式,大
期刊
一群生命茂盛的人  这一颗是我,那一颗是你  满天的繁星加起来就是  共和国的几百万矿工  他们把名字  交给书写历史的人  把生命抵押给明天  每一次的入井与升井  就是一个生死轮回  他们用风枪和电钻发泄愤懑  用世界上犀利的思想切割煤层  用最尖锐的词语与岩石对话  累了,搬一块滚帮石做板凳  渴了,有喝不完的淋头水  间或,有几颗流星划过夜空  他们并不感到惊讶  只是逐个停下了手中的活 
期刊
茶马古道这个名字,是早就听说了的。在我的感觉里,如丝绸之路一样古老,一样的令人心神向往。但当我在二○○四年深秋实地来到我国大西南的一处茶马古道起始地——四川天全时,仔细观赏了茶马古道遗存,我却产生出一种相当复杂的心情。  所谓茶马古道,绝不仅仅是一条悠然轻松的旅游路线,也不是一首充满浪漫情调的诗,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诗,却是一首不乏血汗交糅气息的沉重的诗。它的开拓与千百年的存在,无疑在交通、商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