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平移和旋转,这节内容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再通过平移和旋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使孩子们欣赏到数学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刚开始要求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的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面對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答案抄错的,结果算错的,题抄错的,看错的,加减乘除符号看错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许可能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能会犯粗心的小毛病,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也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平移和旋转,这节内容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再通过平移和旋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使孩子们欣赏到数学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刚开始要求能够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简单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简单归类,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和简单的图表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并做出猜想,解释结论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的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面對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断出与其有因果关系的新的知识的思维习惯,它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性的反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答案抄错的,结果算错的,题抄错的,看错的,加减乘除符号看错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许可能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能会犯粗心的小毛病,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也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