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领域极具含量的奖项,主要针对在世界文学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在该奖项颁布至今,所有文学奖得主里面包含来自于多个国家的十二位优秀的女性文学家。不同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创作理念也是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对于文学的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就是要厘清这些优秀的女性文学奖得主的创作理念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具体变化。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得主 创作理念
【基金项目】2016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的创作理念嬗变研究(编号:WY2016009-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7)17-0209-01
引言
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具体的评选过程也非常严格,我国的著名作家莫言也曾获此殊荣,成为国民的骄傲。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文学人士都有资格参与该奖项的评选,在评选过程中,组委会对团体的提名和个人的申请都是不会接受的,只有符合硬性条件的人才有机会被提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写作地位要低于男性,能够获得这一荣誉,必然是实至名归,可见这十二名女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这些女作家在创作理念方面也发生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世界文化领域创作的变化基本一致,足见这些女作家的进步性,毫不逊色于男性。
一、认同理想主义倾向
在上世纪初,诺贝尔文学奖的很多得主都倾向于歌颂理想主义,主要以史诗性的叙事模式为主。叙述对象主要是客观世界,并且扎根于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色彩。在这个阶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有塞尔玛、拉格洛夫以及西格莉德,获奖的原因主要是在其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对优美以及和谐的追求,同时也包括对理想主义的歌颂,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1]。要充分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征和艺术家及其作品,首先要了解他们所处年代的的时代精神和背后的风俗,这是影响文学家进行创作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二、对探求精神世界褒扬的态度
文学作品的韵味主要表现为欣赏者的态度,在二战前到上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突变,社会主义的力量大幅提升,资本主义的力量此消彼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文学创作伴随这样的历史背景的转换也进入了新阶段,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崛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观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主题开始表达这一动荡时期,人们内心世界的彷徨与不安,逐渐对人进行描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工作也与时代的变化相一致,对创新的精神极为鼓励,并且具有理想主义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还有许多,但也都能体现当时的历史背景。
赛珍珠凭借其对当时中国农民的现状的描述和其传记作品在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作家,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非常严重,对中国的社会现状也极为了解。米斯特拉尔的作品主要是能够抒发强烈感情的诗歌,她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的动荡与人类的疾苦。这一时期的诺奖开始接纳异国文化的创作者,评委会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三、对文化融合的关怀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主题,时代背景促使文学思潮加快了变化的脚步,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密切。在多种文化思潮冲击以后,文学形式和创作理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多样性。这一时期的女诺奖得主的作品的意旨体现为全球化进程给世界带来的变革。文学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文化交流的场所,文化性得以提升[2]。戈迪默和莫里森的作品涉及许多方面,但都表现为岁阶级、种族以及性别等不公现象的批判。尤其以戈迪默为代表,她亲身经历了南非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表现的淋漓尽致,强烈批判这种否定黑人人权,危害社会关系的制度。同时,很多女诺奖得主也针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描述,比如莫里森以及莱辛等,对女性的描述也成为文学界的独特风景。
结语
由上文知,时代的变化给女诺奖得主的创作理念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女得主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和种族,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但其作品都能反应上世纪文学发展从对理想主义的歌颂逐渐转为对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然后又变为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一过程也能反应出女性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其实女得主也关心世界的很多问题并非仅仅对性别问题感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振武, 李青林. 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得主看创作理念的百年嬗变[J]. 当代外国文学, 2009(4):19-26.
[2]吴艳. 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作品探微[J]. 江汉论坛, 1994(8):79-83.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得主 创作理念
【基金项目】2016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的创作理念嬗变研究(编号:WY2016009-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7)17-0209-01
引言
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具体的评选过程也非常严格,我国的著名作家莫言也曾获此殊荣,成为国民的骄傲。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文学人士都有资格参与该奖项的评选,在评选过程中,组委会对团体的提名和个人的申请都是不会接受的,只有符合硬性条件的人才有机会被提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写作地位要低于男性,能够获得这一荣誉,必然是实至名归,可见这十二名女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这些女作家在创作理念方面也发生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世界文化领域创作的变化基本一致,足见这些女作家的进步性,毫不逊色于男性。
一、认同理想主义倾向
在上世纪初,诺贝尔文学奖的很多得主都倾向于歌颂理想主义,主要以史诗性的叙事模式为主。叙述对象主要是客观世界,并且扎根于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色彩。在这个阶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有塞尔玛、拉格洛夫以及西格莉德,获奖的原因主要是在其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对优美以及和谐的追求,同时也包括对理想主义的歌颂,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1]。要充分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征和艺术家及其作品,首先要了解他们所处年代的的时代精神和背后的风俗,这是影响文学家进行创作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二、对探求精神世界褒扬的态度
文学作品的韵味主要表现为欣赏者的态度,在二战前到上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突变,社会主义的力量大幅提升,资本主义的力量此消彼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文学创作伴随这样的历史背景的转换也进入了新阶段,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崛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观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主题开始表达这一动荡时期,人们内心世界的彷徨与不安,逐渐对人进行描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工作也与时代的变化相一致,对创新的精神极为鼓励,并且具有理想主义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还有许多,但也都能体现当时的历史背景。
赛珍珠凭借其对当时中国农民的现状的描述和其传记作品在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作家,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非常严重,对中国的社会现状也极为了解。米斯特拉尔的作品主要是能够抒发强烈感情的诗歌,她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的动荡与人类的疾苦。这一时期的诺奖开始接纳异国文化的创作者,评委会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三、对文化融合的关怀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主题,时代背景促使文学思潮加快了变化的脚步,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密切。在多种文化思潮冲击以后,文学形式和创作理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多样性。这一时期的女诺奖得主的作品的意旨体现为全球化进程给世界带来的变革。文学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文化交流的场所,文化性得以提升[2]。戈迪默和莫里森的作品涉及许多方面,但都表现为岁阶级、种族以及性别等不公现象的批判。尤其以戈迪默为代表,她亲身经历了南非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表现的淋漓尽致,强烈批判这种否定黑人人权,危害社会关系的制度。同时,很多女诺奖得主也针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描述,比如莫里森以及莱辛等,对女性的描述也成为文学界的独特风景。
结语
由上文知,时代的变化给女诺奖得主的创作理念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女得主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和种族,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但其作品都能反应上世纪文学发展从对理想主义的歌颂逐渐转为对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然后又变为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一过程也能反应出女性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其实女得主也关心世界的很多问题并非仅仅对性别问题感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振武, 李青林. 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得主看创作理念的百年嬗变[J]. 当代外国文学, 2009(4):19-26.
[2]吴艳. 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作品探微[J]. 江汉论坛, 1994(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