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新技术环境下各领域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力,在把握系统要素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条件下,对基于信息系统要素之间的互生长生态关系分别从技术环境、内容要素、人文及用户环境、生态圈构建与演化、产业链和经济链生态方面进行探析与阐述。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信息系统各要素在生态角度的流程规划与功能匹配,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互生长;生态圈构建
信息各要素形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多过程、多动态、多变量的集成性体系。其中,信息功能组织结构、传递路径、信息质量、用户信息需求演进等是信息系统在各要素和各流程中互生长的重要力量组成。在各类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分析设计中,不断审视系统演化动力结构,强调要素之间的功能链接、流程链接、路径链接、效益链接原则,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情报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1 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体协同演进
网络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它具有的连接、共享、互动、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促进了信息交互迭代次数迅速以级数倍增,非线性动态特征的亿级网络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催生了大数据的产生。大数据的质量涌现、隐私涌现、价值涌现、安全涌现[1]以各种力量作用激发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大数据是人工智能进行优质算法和机器学习的燃料,只有足够大量且种类繁多的数据才能支持进化算法经验的普适性应用。大数据的数据处理需要云计算为其提供平台,从而实现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高速运算和各类模型的数据资源池按需动态的提供。
由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动力的不断演化,当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日益发展达到一定量级和质量化控制之后,就会催生其他相应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进而作为支持源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化要求,形成一系列关联程度不同的技术集群。以系统确定的目标来审视相关技术融合的应用能力和功能定位,以效益为导向构建融合应用体系,形成能力要素邻接矩阵,以此共同实现信息系统价值链的高效传递、再生、增值。
2 信息系统内容要素之間的互生长关系
信息系统的内容要素包括信息采集、组织、检索、分析与服务等主要过程。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需求及知识服务的集成化影响着信息采集、组织、检索、服务等过程。随着语义化搜索、知识图谱化的高精度要求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搜索的场景化、感知化从整体上推进了信息分析与服务的智能化、高效化、个性化演进。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服务呈现出需求演进自动分析;数据集成动态融合;信息分析情境化的综合利用。可见,信息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呈现出互利耦合的生态关系,并以协同演进的方式不断更新。
3 信息系统中的用户环境及人文环境探析
3.1 用户环境变化的重要作用
信息用户决定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价值。对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是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前提。在知识维度和活动维度上都应体现出用户的积极主导效应,从而有利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生态圈选择较高的价值链路径进行迭代优化,以驱动其范式共同体的拓展与生态系统的形成。[2]
共享经济下用户地位的提高使得用户成为引导信息流方向和转化信息利用效率的中流砥柱。如不加快提高信息资源生态圈的质量值,不重视优化信息服务对用户的粘度值,就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用户需求也不能被及时满足,继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因此弱化了信息维度中的力量结构。所以,必须要重视用户崛起,深刻的认识在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领域的“二八定律”向长尾理论的发展与转变。通过刻画精准的用户画像,激发各领域信息传播结构的活力和利用方向上的人性化探索动力,使信息路径从产生到利用全过程实现从“小众—大众”、从“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转变。
3.2 信息系统的人文环境促进系统平衡
信息系统的人文环境包括信息法律法规与信息伦理道德以及信息主客体的信息素养等。信息法律法规为信息生产、存储、组织、转化、检索、分析、利用及服务过程提供了规范化的要求;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3]网络信息伦理和人工智能伦理都是其衍生,信息素养则是信息主体利用信息指导生产、消费能力的价值观。它包括敏锐的信息识别和强健的信息利用意识。
在信息环境复杂化、多元化、业务动态化的现代,大数据的应用在数据开放和信息安全之间寻找平衡。这就需要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伦理的规约。由此看出,信息系统的人文环境各内容之间共生、共赢,共同为信息生态的稳定提供保障和支持。
4 信息系统要素链接关系的生态圈演化
4.1 信息生态系统和生态圈的构建
信息生态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将所有信息要素和信息活动过程进行整体化分析,强调它的整体性、关联性和互生长,并且能够从全局角度适应和调节各要素变化。在不同信息群落之间进行互助,从链接规律上明确各链接关系,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函数关系,挖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再进行趋势图的构建就可大致了解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规律。把握协调性与协同性的应用,合理调节生态系统的自变量变化范围,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剔除、加工、优化、重组,为信息交流共享、管理、方案制定等信息活动打下基础。
信息生态系统圈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流动、信息交换的动态整体,它的构建对信息系统信息结构和信息流的合理规划与评价产生重要作用。系统化完善信息技术结构,不断提高信息组织技术、存储技术、分析技术等,从而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高效率且具有活力的信息生态圈。
4.2 信息生态系统要素的生态演化机制
信息生态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互生演化后,各要素从低一等级的平衡迭代跃升为高一等级的再次平衡,是一个各要素演化博弈的过程。通过博弈后的选择、内外部扩散以及相互协同,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缓慢渐进式的演变过程、主要因素突变进展的间歇式演变过程、相关要素相生长的波浪式演变过程三种形式。[4]演变动力因素包括运行成本、目标价值、功能需求、传播结构及生态链效能等。通过内外部环境的价值转换评价机制来促进各系统要素的转化。在新的信息生态平衡中再次审视信息关联结构、数量规模及模式、层次状态结构、技术依赖关系和功能应用方向,并及时关注变化的特点和标志以及动力和条件、过程与方式。 5 信息系统的产业链生态和经济链生态
5.1 产业链层次上信息生态的协同
在生态学中,集群指同一环境中的生物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因交互关联和依托,而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集合。[5]为了更好的实现行业信息服务交互共享,节约信息资源成本,促进信息资源高效利用,需构建基于多元融合关系的信息产业链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云服务与资源交互的跨系统集成,以此来满足集群产业之间的全方位、多元化信息需求。
集群企业不仅可以依据服务生态观实现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挖掘和知识聚合利用,并且可以在信息处理的智能层次进行内容生产、组织和知识的转化。[6]因此,站在信息生态的角度审视产业链层次的结构功能的延伸变化、信息融合需求、信息服务视域,各集群企业需明确自身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不断分析产业链集群成员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中把握进行信息共享和融合利用的目标和路径规划方法,进一步开拓出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5.2 经济链生态中的价值链传递
信息系统中的各类要素之间无不体现着严谨又复杂的经济关系,正是因为这种经济关系,信息才能在价值规律的调控下完成其自身以最高效益最佳路径的传输与转化,形成供需链接的信息市场。通过市场有偿转让,经济链关系不断延伸,交叉,并不断地在供求曲面上进行系统化平衡,完成价值评价,信息熵值不同的系统之间不间断地进行能量的不定向传递与交互。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到知识的需求转化,经济关系随着知识交互从线下实体转为线上虚拟,从单线经济转为复杂空间经济,进而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效率,提升个体隐性知识转化率,促进整个社会信息能量的传递和信息主体的信息素养的普遍提升。
6 结语
信息系统要素之间的生态演进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清晰的适配机制与链接关系能够更好的指导信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流程规划与功能匹配,避免各要素之间互不协调、形成孤岛,因其碎片化影响信息系统整体内在演化的规律,从而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信息系统应遵循效率最大、系统最优的原则,以生态的视角从更高层次整合各要素资源,关注基于信息系统结构和功能要素互生长生态的内在关系演化,进一步提高构建新技术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能力和洞察力。对于信息系统要素的互生长生态关系演进的研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须在演化结构规律与未来演化路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各领域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活化系统运转机制方面提供一些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朝乐门.数据科学及其对信息科学的影响[J].情报学报,2017,(8):761-771.
[2]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3]陆伟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伦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4,(10):66-69.
[4]段尧清.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表现形式、结构模型及其功能[J].情报科学,2013,(5):8-11.
[5]王福涛.集聚耦合—创新集群发展动力机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6.
[6]胡平,周森,溫春龙.产业集群网络特征与创新活跃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0-16.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互生长;生态圈构建
信息各要素形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多过程、多动态、多变量的集成性体系。其中,信息功能组织结构、传递路径、信息质量、用户信息需求演进等是信息系统在各要素和各流程中互生长的重要力量组成。在各类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分析设计中,不断审视系统演化动力结构,强调要素之间的功能链接、流程链接、路径链接、效益链接原则,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情报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1 信息技术体系的整体协同演进
网络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它具有的连接、共享、互动、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促进了信息交互迭代次数迅速以级数倍增,非线性动态特征的亿级网络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催生了大数据的产生。大数据的质量涌现、隐私涌现、价值涌现、安全涌现[1]以各种力量作用激发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大数据是人工智能进行优质算法和机器学习的燃料,只有足够大量且种类繁多的数据才能支持进化算法经验的普适性应用。大数据的数据处理需要云计算为其提供平台,从而实现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高速运算和各类模型的数据资源池按需动态的提供。
由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动力的不断演化,当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日益发展达到一定量级和质量化控制之后,就会催生其他相应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进而作为支持源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化要求,形成一系列关联程度不同的技术集群。以系统确定的目标来审视相关技术融合的应用能力和功能定位,以效益为导向构建融合应用体系,形成能力要素邻接矩阵,以此共同实现信息系统价值链的高效传递、再生、增值。
2 信息系统内容要素之間的互生长关系
信息系统的内容要素包括信息采集、组织、检索、分析与服务等主要过程。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需求及知识服务的集成化影响着信息采集、组织、检索、服务等过程。随着语义化搜索、知识图谱化的高精度要求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搜索的场景化、感知化从整体上推进了信息分析与服务的智能化、高效化、个性化演进。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服务呈现出需求演进自动分析;数据集成动态融合;信息分析情境化的综合利用。可见,信息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呈现出互利耦合的生态关系,并以协同演进的方式不断更新。
3 信息系统中的用户环境及人文环境探析
3.1 用户环境变化的重要作用
信息用户决定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价值。对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是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前提。在知识维度和活动维度上都应体现出用户的积极主导效应,从而有利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生态圈选择较高的价值链路径进行迭代优化,以驱动其范式共同体的拓展与生态系统的形成。[2]
共享经济下用户地位的提高使得用户成为引导信息流方向和转化信息利用效率的中流砥柱。如不加快提高信息资源生态圈的质量值,不重视优化信息服务对用户的粘度值,就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用户需求也不能被及时满足,继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因此弱化了信息维度中的力量结构。所以,必须要重视用户崛起,深刻的认识在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领域的“二八定律”向长尾理论的发展与转变。通过刻画精准的用户画像,激发各领域信息传播结构的活力和利用方向上的人性化探索动力,使信息路径从产生到利用全过程实现从“小众—大众”、从“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转变。
3.2 信息系统的人文环境促进系统平衡
信息系统的人文环境包括信息法律法规与信息伦理道德以及信息主客体的信息素养等。信息法律法规为信息生产、存储、组织、转化、检索、分析、利用及服务过程提供了规范化的要求;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3]网络信息伦理和人工智能伦理都是其衍生,信息素养则是信息主体利用信息指导生产、消费能力的价值观。它包括敏锐的信息识别和强健的信息利用意识。
在信息环境复杂化、多元化、业务动态化的现代,大数据的应用在数据开放和信息安全之间寻找平衡。这就需要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伦理的规约。由此看出,信息系统的人文环境各内容之间共生、共赢,共同为信息生态的稳定提供保障和支持。
4 信息系统要素链接关系的生态圈演化
4.1 信息生态系统和生态圈的构建
信息生态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将所有信息要素和信息活动过程进行整体化分析,强调它的整体性、关联性和互生长,并且能够从全局角度适应和调节各要素变化。在不同信息群落之间进行互助,从链接规律上明确各链接关系,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函数关系,挖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再进行趋势图的构建就可大致了解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规律。把握协调性与协同性的应用,合理调节生态系统的自变量变化范围,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剔除、加工、优化、重组,为信息交流共享、管理、方案制定等信息活动打下基础。
信息生态系统圈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流动、信息交换的动态整体,它的构建对信息系统信息结构和信息流的合理规划与评价产生重要作用。系统化完善信息技术结构,不断提高信息组织技术、存储技术、分析技术等,从而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高效率且具有活力的信息生态圈。
4.2 信息生态系统要素的生态演化机制
信息生态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互生演化后,各要素从低一等级的平衡迭代跃升为高一等级的再次平衡,是一个各要素演化博弈的过程。通过博弈后的选择、内外部扩散以及相互协同,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缓慢渐进式的演变过程、主要因素突变进展的间歇式演变过程、相关要素相生长的波浪式演变过程三种形式。[4]演变动力因素包括运行成本、目标价值、功能需求、传播结构及生态链效能等。通过内外部环境的价值转换评价机制来促进各系统要素的转化。在新的信息生态平衡中再次审视信息关联结构、数量规模及模式、层次状态结构、技术依赖关系和功能应用方向,并及时关注变化的特点和标志以及动力和条件、过程与方式。 5 信息系统的产业链生态和经济链生态
5.1 产业链层次上信息生态的协同
在生态学中,集群指同一环境中的生物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因交互关联和依托,而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集合。[5]为了更好的实现行业信息服务交互共享,节约信息资源成本,促进信息资源高效利用,需构建基于多元融合关系的信息产业链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云服务与资源交互的跨系统集成,以此来满足集群产业之间的全方位、多元化信息需求。
集群企业不仅可以依据服务生态观实现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挖掘和知识聚合利用,并且可以在信息处理的智能层次进行内容生产、组织和知识的转化。[6]因此,站在信息生态的角度审视产业链层次的结构功能的延伸变化、信息融合需求、信息服务视域,各集群企业需明确自身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不断分析产业链集群成员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中把握进行信息共享和融合利用的目标和路径规划方法,进一步开拓出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5.2 经济链生态中的价值链传递
信息系统中的各类要素之间无不体现着严谨又复杂的经济关系,正是因为这种经济关系,信息才能在价值规律的调控下完成其自身以最高效益最佳路径的传输与转化,形成供需链接的信息市场。通过市场有偿转让,经济链关系不断延伸,交叉,并不断地在供求曲面上进行系统化平衡,完成价值评价,信息熵值不同的系统之间不间断地进行能量的不定向传递与交互。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到知识的需求转化,经济关系随着知识交互从线下实体转为线上虚拟,从单线经济转为复杂空间经济,进而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效率,提升个体隐性知识转化率,促进整个社会信息能量的传递和信息主体的信息素养的普遍提升。
6 结语
信息系统要素之间的生态演进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清晰的适配机制与链接关系能够更好的指导信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流程规划与功能匹配,避免各要素之间互不协调、形成孤岛,因其碎片化影响信息系统整体内在演化的规律,从而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信息系统应遵循效率最大、系统最优的原则,以生态的视角从更高层次整合各要素资源,关注基于信息系统结构和功能要素互生长生态的内在关系演化,进一步提高构建新技术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能力和洞察力。对于信息系统要素的互生长生态关系演进的研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须在演化结构规律与未来演化路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各领域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活化系统运转机制方面提供一些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朝乐门.数据科学及其对信息科学的影响[J].情报学报,2017,(8):761-771.
[2]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3]陆伟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伦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4,(10):66-69.
[4]段尧清.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表现形式、结构模型及其功能[J].情报科学,2013,(5):8-11.
[5]王福涛.集聚耦合—创新集群发展动力机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6.
[6]胡平,周森,溫春龙.产业集群网络特征与创新活跃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