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正在或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应该是不断增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很多人来说,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幸福的感受。本文从生产者行为原理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幸福感缺失问题,指出造成这一问题的两大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及生态贫困现象,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幸福感;生产者行为;解决措施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精神变得更幸福快乐。而精神不能从精神来,只有通过吸收一定的物质对象来满足。而消费者所需的物质对象除一部分直接取于自然外,还有一部分物质对象需要投入人类劳动,通过人对自然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才能制造出来,这就是生产。因而,生产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供给方面研究满足人类需要的理论。
一、生产者行为的内在关系处理
(一)生产
生产是由消费引起的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第二环节。广义地说,生产是一种物质形态、结构与能量的变换过程。在经济学中,生产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自主地制造物质产品的过程。
生产者的理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此时,效用或快乐被具体化为利润,但不是所有的生产者行为都是可以用利润最大化来解释的。快乐是终极性的,利润只是构成生产者快乐的一个最主要的部分。
(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生产者原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体规模经济和集体经济规模是一对矛盾。既要推行规模经济,又要与市场规模状况相适应,这是达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统一的一个均衡条件。但是,由于利益冲突以及生产者的个体规模效益思维的作用,实际的经济运作过程中个体规模经济利益和集体经济规模利益乃至由此涉及的社会、生态等整体利益是比较难以基于市场机制调和的。这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困境。
出路有两条:一是市场改进路径,二是政府的科学、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二、生产者行为的外部关系问题
生产的外部关系是生产者行为过程中和企业边界以外的人事发生的各种联系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生产与自然的关系、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经济运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等等。其中重点强调了生产外部关系的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乃是宇宙万物间联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和谐是指事物相互间的协调一致、人与人之间的和衷共济、物物之间的相生相长。生产外部关系中的和谐性问题主要是指生产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生产是一种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自然的。生产要素既是取给于自然,并且要使这种取给持久化,就必须遵循整体发展与天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对自然资源,一要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二要用之有制,不能滥用无度;三要有取有予,使之息息相生。由于人类的无知,生产者追求最大效用的手段常常接近于竭泽而渔,结果是明日无鱼,生态均衡被打破,厄运便在某个局部发生了。
其次,生产是一种产出。一般有两类产出:一类是符合并有利于人类健康、快乐需要的产品与劳务;另一类是不利于健康的产品及其在产品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后一类产出是造成健康损害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由于天体、大气等是公共产权,人们自由取用,而人类生产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却由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生物类共同承担,在缺乏机制约束的情况下,会造成对资源的滥用,并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
三、中国经济社会的"幸福感缺失"问题
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正在或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应该是不断增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很多人来说,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幸福的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良生产和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
食是人类的第二大基础需要(衣食住行,食排第二),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缺少的不是商品,而是对商品的信任。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猪肉加入瘦肉精,鸭蛋添加苏丹红,多宝鱼服用违禁药,三鹿奶粉事件……人大代表金志国在两会上这样描述我们现在的食品: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我们吃什么没数!我们已经对周围的食品产生了习惯性的怀疑,一场餐桌安全的保卫战刻不容缓.在人们面对假冒伪劣横行,有毒有害食品难防的市场,有的只是焦虑/无奈,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二)生态贫困
生态平困现象也造成人们幸福感的缺失.荒漠化,水危机,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生态贫困现象,正在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自由与安全.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工业增长大大超出了自然界对工业污染排放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率,大面积的生态失衡与资源紧张问题凸显于世,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矛盾加剧。这与"末端治理型"工业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顾生态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在行为意识上单向度盯住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国民财富增长。 优质空气,优质水资源的稀缺和蓝天、白云、森林、绿地、清风、溪流等自由资源的严重缺失,正在使人类普遍接受日益稀缺与贫困的生态条件。
四、导致"幸福感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狭义利益倾向导致人们只注重自身个体利益,部考虑大众实体利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不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从业人员罔顾消费者身体健康,追求暴利。
(二)在人与人自然之间强调人的主体性利益,导致资源环境过度受损。具体表现为"末端治理型"工业化。这种工业化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顾生态承载能力与资源承载力,行为意识上单向度地盯住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国民财富增长,结果导致一系列生态贫困问题的产生。
五、实现生产和谐,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
(一)维持一个高效率的政府
高效率政府的首要标准不是GDP增长率,而是把国家国民的整体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置于最优先的战略地位。
(二)合理的制度安排
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抑制人们通过分配性努力对生态资源的损害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倾向,激励人们通过生产性努力来增加利益。
(三)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
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有助于抑制人们损人利己、损天利人的行为,并有助于人们克服机会主义心理,与环境达成协议,产生良好的协调作用。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食品检测工作的科技投入,切实保障检测工作,准确、全面高效。同时加大对食品加工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力度。
(二)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通过设置和严格执行各种污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及奖惩制度,以对生态安全进行切实的保护。
导致幸福感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与生态贫困,所以要想提高幸福指数,政府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随着这两个棘手问题的解决,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陈惠雄:《快乐最大化:对经济人概念的终结性的修正》,《财经科学》,1999年第6期。
[3]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其面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Yew-Kwang Ng,1996:"Happiness Surveys:Some Comparability Issues and An Exploratory Survey Based on Just Perceivable Increment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8,p.1--27,1996.
作者简介:李艳芬,1988年7月,女,河北省邯郸市,浙江财经学院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关键词:幸福感;生产者行为;解决措施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精神变得更幸福快乐。而精神不能从精神来,只有通过吸收一定的物质对象来满足。而消费者所需的物质对象除一部分直接取于自然外,还有一部分物质对象需要投入人类劳动,通过人对自然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才能制造出来,这就是生产。因而,生产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供给方面研究满足人类需要的理论。
一、生产者行为的内在关系处理
(一)生产
生产是由消费引起的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第二环节。广义地说,生产是一种物质形态、结构与能量的变换过程。在经济学中,生产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自主地制造物质产品的过程。
生产者的理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此时,效用或快乐被具体化为利润,但不是所有的生产者行为都是可以用利润最大化来解释的。快乐是终极性的,利润只是构成生产者快乐的一个最主要的部分。
(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生产者原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体规模经济和集体经济规模是一对矛盾。既要推行规模经济,又要与市场规模状况相适应,这是达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统一的一个均衡条件。但是,由于利益冲突以及生产者的个体规模效益思维的作用,实际的经济运作过程中个体规模经济利益和集体经济规模利益乃至由此涉及的社会、生态等整体利益是比较难以基于市场机制调和的。这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困境。
出路有两条:一是市场改进路径,二是政府的科学、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二、生产者行为的外部关系问题
生产的外部关系是生产者行为过程中和企业边界以外的人事发生的各种联系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生产与自然的关系、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经济运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等等。其中重点强调了生产外部关系的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乃是宇宙万物间联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和谐是指事物相互间的协调一致、人与人之间的和衷共济、物物之间的相生相长。生产外部关系中的和谐性问题主要是指生产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生产是一种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自然的。生产要素既是取给于自然,并且要使这种取给持久化,就必须遵循整体发展与天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对自然资源,一要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二要用之有制,不能滥用无度;三要有取有予,使之息息相生。由于人类的无知,生产者追求最大效用的手段常常接近于竭泽而渔,结果是明日无鱼,生态均衡被打破,厄运便在某个局部发生了。
其次,生产是一种产出。一般有两类产出:一类是符合并有利于人类健康、快乐需要的产品与劳务;另一类是不利于健康的产品及其在产品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后一类产出是造成健康损害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由于天体、大气等是公共产权,人们自由取用,而人类生产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却由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生物类共同承担,在缺乏机制约束的情况下,会造成对资源的滥用,并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
三、中国经济社会的"幸福感缺失"问题
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正在或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应该是不断增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很多人来说,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幸福的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良生产和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
食是人类的第二大基础需要(衣食住行,食排第二),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缺少的不是商品,而是对商品的信任。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猪肉加入瘦肉精,鸭蛋添加苏丹红,多宝鱼服用违禁药,三鹿奶粉事件……人大代表金志国在两会上这样描述我们现在的食品: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我们吃什么没数!我们已经对周围的食品产生了习惯性的怀疑,一场餐桌安全的保卫战刻不容缓.在人们面对假冒伪劣横行,有毒有害食品难防的市场,有的只是焦虑/无奈,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二)生态贫困
生态平困现象也造成人们幸福感的缺失.荒漠化,水危机,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生态贫困现象,正在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自由与安全.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工业增长大大超出了自然界对工业污染排放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率,大面积的生态失衡与资源紧张问题凸显于世,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矛盾加剧。这与"末端治理型"工业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顾生态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在行为意识上单向度盯住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国民财富增长。 优质空气,优质水资源的稀缺和蓝天、白云、森林、绿地、清风、溪流等自由资源的严重缺失,正在使人类普遍接受日益稀缺与贫困的生态条件。
四、导致"幸福感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狭义利益倾向导致人们只注重自身个体利益,部考虑大众实体利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不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从业人员罔顾消费者身体健康,追求暴利。
(二)在人与人自然之间强调人的主体性利益,导致资源环境过度受损。具体表现为"末端治理型"工业化。这种工业化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顾生态承载能力与资源承载力,行为意识上单向度地盯住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国民财富增长,结果导致一系列生态贫困问题的产生。
五、实现生产和谐,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
(一)维持一个高效率的政府
高效率政府的首要标准不是GDP增长率,而是把国家国民的整体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置于最优先的战略地位。
(二)合理的制度安排
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抑制人们通过分配性努力对生态资源的损害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倾向,激励人们通过生产性努力来增加利益。
(三)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
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有助于抑制人们损人利己、损天利人的行为,并有助于人们克服机会主义心理,与环境达成协议,产生良好的协调作用。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食品检测工作的科技投入,切实保障检测工作,准确、全面高效。同时加大对食品加工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力度。
(二)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通过设置和严格执行各种污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及奖惩制度,以对生态安全进行切实的保护。
导致幸福感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与生态贫困,所以要想提高幸福指数,政府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随着这两个棘手问题的解决,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陈惠雄:《快乐最大化:对经济人概念的终结性的修正》,《财经科学》,1999年第6期。
[3]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其面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Yew-Kwang Ng,1996:"Happiness Surveys:Some Comparability Issues and An Exploratory Survey Based on Just Perceivable Increment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8,p.1--27,1996.
作者简介:李艳芬,1988年7月,女,河北省邯郸市,浙江财经学院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