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不仅能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吸收有待提高。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组织纪律性不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认同度低。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沉溺于手机和电脑游戏,课后对于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工匠精神”吸收效果差。
2.学生对于专业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楚。学生对于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适应企业转型升级换代的“擅操作、懂流程、会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楚。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对于“工匠精神”培养重视程度不足。高职院校很少能及时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滞后,与企业培训内容不衔接,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实习实训,不适应企业的灵活要求。
2.教师缺乏传授“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专业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教学目标,极少涉及“工匠精神”。缺乏积极主动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专业教学中,造成学生“工匠精神”的不足或缺失。
(三)企业层面
1.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人才培养成本高。学校希望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资金优势建立一体化的培养实训基地。企业实行校企合作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用工荒”难题。企业发现学校的产教融合能力低,对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企业支出成本增高,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合作积极性不高。
2.职责不明,缺乏制度规范。目前,国家顶层设计缺失,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滞后,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制度层面的困境不利于“工匠精神”培养,致使职业院校师生认为“工匠精神”很难在社会实践中执行,实际价值难以实现,最终难逃被边缘化,被忽视的命运。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从学生、学校、企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培养路径。
(一)学生层面
1.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价值品质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价值品质,选择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去涵养学生,要求学生尊师重道,形成敬业乐业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建立职业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价值品质的认知。
2.完善学生认识 ,清楚培养目标。学生是专业培养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充分,明了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在心理上形成深刻的认识,积极主要的去进行专业内容学习。认识到职业生涯中“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才能成长为企业所需的能工巧匠。
(二)学校层面
1.专业教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积极传播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目标,积极下企业,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与企业职工多交流多沟通,亲身体验感悟“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持之以恒”的工匠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通过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格魅力”丰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理解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
2.探索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使教师可以探索多种教育教學模式来传播“工匠精神”。通过微课、慕课、学习通等课程形式教授“工匠精神”,使教学模式和“工匠精神”二者有机结合,也可打造特色课堂、专题教育,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和举办名师讲座,推进基层教学体验。
(三)企业层面
1.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师与师傅联合教学。学校和企业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合作制定和执行招生招工、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开展专业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深度合作项目。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即受到教师的教育也可以受到师傅的熏陶,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人格魅力将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工匠精神”传授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明确职责,制定规范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政府要尽早尽快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责任义务,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发扬光大“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也让精益求精、淡泊名利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内涵,有利于重塑社会的价值导向。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发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效果。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人才。为实现工业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课题]省级+兵团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名称:兵团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吸收有待提高。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组织纪律性不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认同度低。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沉溺于手机和电脑游戏,课后对于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工匠精神”吸收效果差。
2.学生对于专业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楚。学生对于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适应企业转型升级换代的“擅操作、懂流程、会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楚。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对于“工匠精神”培养重视程度不足。高职院校很少能及时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滞后,与企业培训内容不衔接,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实习实训,不适应企业的灵活要求。
2.教师缺乏传授“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专业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教学目标,极少涉及“工匠精神”。缺乏积极主动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专业教学中,造成学生“工匠精神”的不足或缺失。
(三)企业层面
1.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人才培养成本高。学校希望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资金优势建立一体化的培养实训基地。企业实行校企合作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用工荒”难题。企业发现学校的产教融合能力低,对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企业支出成本增高,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合作积极性不高。
2.职责不明,缺乏制度规范。目前,国家顶层设计缺失,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滞后,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制度层面的困境不利于“工匠精神”培养,致使职业院校师生认为“工匠精神”很难在社会实践中执行,实际价值难以实现,最终难逃被边缘化,被忽视的命运。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从学生、学校、企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培养路径。
(一)学生层面
1.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价值品质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价值品质,选择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去涵养学生,要求学生尊师重道,形成敬业乐业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建立职业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价值品质的认知。
2.完善学生认识 ,清楚培养目标。学生是专业培养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充分,明了学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在心理上形成深刻的认识,积极主要的去进行专业内容学习。认识到职业生涯中“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才能成长为企业所需的能工巧匠。
(二)学校层面
1.专业教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积极传播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目标,积极下企业,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与企业职工多交流多沟通,亲身体验感悟“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持之以恒”的工匠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通过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格魅力”丰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理解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
2.探索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工匠精神”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使教师可以探索多种教育教學模式来传播“工匠精神”。通过微课、慕课、学习通等课程形式教授“工匠精神”,使教学模式和“工匠精神”二者有机结合,也可打造特色课堂、专题教育,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和举办名师讲座,推进基层教学体验。
(三)企业层面
1.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师与师傅联合教学。学校和企业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合作制定和执行招生招工、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开展专业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深度合作项目。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即受到教师的教育也可以受到师傅的熏陶,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人格魅力将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工匠精神”传授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明确职责,制定规范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政府要尽早尽快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责任义务,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发扬光大“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也让精益求精、淡泊名利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内涵,有利于重塑社会的价值导向。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发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效果。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人才。为实现工业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课题]省级+兵团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名称:兵团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