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高频用词,单在课标就出现了十几次。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体验式细读,能解决当前阅读教学的难题。细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验,能熏陶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做到培养阅读能力与进行人文熏陶两不误。
一、体验式细读的含义与意义
(一)含义
细读,注重语言本体的研究,尽量强调客观冷静地深入文本;体验,则要求突出主体的情感因素。体验式细读,是体验与细读的有机结合,在细密地研究文章的上下文及言外之意的过程中,始终有体验的相伴相随,既理解文本的意义又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意义
1. 细读能够规范体验
体验的本质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但在细读中的体验,体验要受文本的规范,是文本意义之内的体验。
2. 体验能够深化细读
有体验参与的细读,才能摒弃浅阅读,深入文本的深处。
二、体验式细读的策略与方法
(一)体验式细读的策略指导
1. 创设教学情境
(1)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以生活为背景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情境。比如《鸟的天堂》可以从学生对“天堂”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切入课文。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在初读课文以后,提出问题并梳理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人的课文,为什么要以植物做标题?” “课文哪几处写了绿绿的爬山虎,和写叶圣陶爷爷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带着问题读书,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体验逐渐深入。
(3)交流情境
这个“交流”,不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它的创设,有利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促进思维、体验的深入。比如《放弃射门》,可以讨论放弃射门的是与非。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性美的认识、体验。
2. 深入文本
(1)沉入词语
叶圣陶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意的探询,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比如《小珊迪》,描写了一个穷人的孩子极度贫穷而又心存善良诚实,文中有个“跑”字出现两次,犹如两颗璀璨的珍珠,值得反复玩赏。一处是“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这个“跑”字把他的极度饥饿表现了出来;一处是“他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此处的“跑”,表现了他急于还钱的心情,诚实善良从这一“跑”去和一“跑”回得到充分体现。
(2)理清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展开的路子,它既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的思考过程,又呈现作者思维的结果,是作者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遵循作者思路细读,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是按“听”“看”“想”“说”的思路展开的,“听——‘中华不振’(有了朦胧的印象)”;“看——‘中华不振’(有了亲身的感受)”;“ 想——‘中华不振’(明白了事理)”;“说——中华崛起(立下救国大志)”,可以先梳理课文的结构,然后抓住重点词语领会。
(3)想象体验
古人有“言不尽意,立象显意”之说。阅读的显意,就是通过想象,还原文本的生活情境,使文字表达的意象更加丰满,意境更加丰盈。比如《搭石》一文,通过对故乡搭石的叙述描写,表现了家乡的人情美。因此,对课文的结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应引导想象,丰富家乡搭石所体现的人性美的意象意境。
(二)体验式细读的方法指导
1. 在着眼整体的细读中体验
写人的文章或抒情文章可引导学生运用“注重整体的细读法”,细读要从整体出发。比如《匆匆》,文章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的很强的生命意识。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题的意思以后,要围绕“时间怎么匆匆”找出有关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燕子去了,……一去不复返呢”,是从自然现象感悟时间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是从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感到时间的匆匆。围绕“时间的匆匆”不断深入文本,强烈感受作者的生命意识。
2. 在质疑的细读中体验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有的文本的叙述、描写好像有漏洞,有的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需要学生睁大怀疑的眼睛,在质疑中细读。
3. 在比较的细读中体验
朱自清指出,细读要留意作家着意和用力之处、创新或变古之处等等独特的东西, 留心于作者深得用字妙趣(炼字) 的用心。
比如《鸟的天堂》,课文中有两处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一处是在描写了大榕树之后,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处是看到了大榕树上面的无数欢跃的鸟之后的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实在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引导学生在按原文朗读和去掉表达感受的语句以后的朗读比较,体会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去掉了表达感受的语句,会有言不尽意的感觉;有了直接抒发感受的语句,作者对大榕树由衷喜爱的性情乃至神情跃然纸上。
笔者认为,体验式细读,能解决当前阅读教学的难题。细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验,能熏陶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做到培养阅读能力与进行人文熏陶两不误。
一、体验式细读的含义与意义
(一)含义
细读,注重语言本体的研究,尽量强调客观冷静地深入文本;体验,则要求突出主体的情感因素。体验式细读,是体验与细读的有机结合,在细密地研究文章的上下文及言外之意的过程中,始终有体验的相伴相随,既理解文本的意义又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意义
1. 细读能够规范体验
体验的本质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但在细读中的体验,体验要受文本的规范,是文本意义之内的体验。
2. 体验能够深化细读
有体验参与的细读,才能摒弃浅阅读,深入文本的深处。
二、体验式细读的策略与方法
(一)体验式细读的策略指导
1. 创设教学情境
(1)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以生活为背景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情境。比如《鸟的天堂》可以从学生对“天堂”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切入课文。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在初读课文以后,提出问题并梳理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人的课文,为什么要以植物做标题?” “课文哪几处写了绿绿的爬山虎,和写叶圣陶爷爷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带着问题读书,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体验逐渐深入。
(3)交流情境
这个“交流”,不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它的创设,有利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促进思维、体验的深入。比如《放弃射门》,可以讨论放弃射门的是与非。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性美的认识、体验。
2. 深入文本
(1)沉入词语
叶圣陶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意的探询,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比如《小珊迪》,描写了一个穷人的孩子极度贫穷而又心存善良诚实,文中有个“跑”字出现两次,犹如两颗璀璨的珍珠,值得反复玩赏。一处是“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这个“跑”字把他的极度饥饿表现了出来;一处是“他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此处的“跑”,表现了他急于还钱的心情,诚实善良从这一“跑”去和一“跑”回得到充分体现。
(2)理清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展开的路子,它既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的思考过程,又呈现作者思维的结果,是作者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遵循作者思路细读,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是按“听”“看”“想”“说”的思路展开的,“听——‘中华不振’(有了朦胧的印象)”;“看——‘中华不振’(有了亲身的感受)”;“ 想——‘中华不振’(明白了事理)”;“说——中华崛起(立下救国大志)”,可以先梳理课文的结构,然后抓住重点词语领会。
(3)想象体验
古人有“言不尽意,立象显意”之说。阅读的显意,就是通过想象,还原文本的生活情境,使文字表达的意象更加丰满,意境更加丰盈。比如《搭石》一文,通过对故乡搭石的叙述描写,表现了家乡的人情美。因此,对课文的结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应引导想象,丰富家乡搭石所体现的人性美的意象意境。
(二)体验式细读的方法指导
1. 在着眼整体的细读中体验
写人的文章或抒情文章可引导学生运用“注重整体的细读法”,细读要从整体出发。比如《匆匆》,文章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的很强的生命意识。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题的意思以后,要围绕“时间怎么匆匆”找出有关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燕子去了,……一去不复返呢”,是从自然现象感悟时间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是从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感到时间的匆匆。围绕“时间的匆匆”不断深入文本,强烈感受作者的生命意识。
2. 在质疑的细读中体验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有的文本的叙述、描写好像有漏洞,有的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需要学生睁大怀疑的眼睛,在质疑中细读。
3. 在比较的细读中体验
朱自清指出,细读要留意作家着意和用力之处、创新或变古之处等等独特的东西, 留心于作者深得用字妙趣(炼字) 的用心。
比如《鸟的天堂》,课文中有两处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一处是在描写了大榕树之后,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处是看到了大榕树上面的无数欢跃的鸟之后的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实在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引导学生在按原文朗读和去掉表达感受的语句以后的朗读比较,体会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去掉了表达感受的语句,会有言不尽意的感觉;有了直接抒发感受的语句,作者对大榕树由衷喜爱的性情乃至神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