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天,生死营救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ove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全世界大口径地面钻孔救援仅有的三个成功案例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矿山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出批示,要求国土资源部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做好救援工作,严密监测矿区地质变化,坚决防范发生次生灾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要求国务院应急办进一步了解情况,协调有关方面抓紧救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从全国各地组织调集救援装备和力量,开展事故救援工作。
  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接到报告后立即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并迅速赶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原因及救援情况,要求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救援工作。
  一个多月来,由中央、省、市三级成立的救援指挥机构,积极展开救援工作,并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救援力量,来自消防、公安、武警、通信、医疗卫生、电力保障等部门的千余名救援人员冒着零下6℃的严寒,不分昼夜地抢救,用爱心与责任营救生命。救援以来,累计调集一流矿山救援设备600余台(套),其中大口径钻井机械、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无人机等设备为国内最先进,有力地保障了救援工作需要。
  跨越36天的生死营救铸就爱的奇迹。救援过程,始终不抛弃不放弃,践行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社会价值取向,凝聚着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的国家意志。
  这个冬天,一场矿难牵动人心。生命可畏,为营救被困矿工,各方齐动员。虽然矿难已经成为过去时,但这场非同寻常的营救应该被记住得更多,不仅仅是新闻上的只言片语。记者在救援现场坚守了36天,和救援队伍一起在严寒中等待奇迹,他用镜头记录下了整个过程,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近距离感受这场跨越36天的生死营救。
  救人如救火
  2015年12月25日早晨,山东省平邑县玉荣石膏矿因邻近的废矿采空区坍塌引发矿震而发生坍塌,29名作业人员被困在井下200多米深处。
  坍塌发生时,矿工赵志印正在井下钻孔。被救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突然一阵狂风,把他挤到巷道壁上动弹不得,耳朵也听不见声音;巷道底部开始摇晃,顶部开始掉石头。出路被堵住,赵志印只能找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躲了起来,等待救援。
  救人如救火,生命大于天。事故发生后,山东省临沂市政府迅速成立救援指挥部,并调集救援人员和物资前往事发石膏矿。救援工作随即展开;国家安监总局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专家也紧急赶到平邑县,指导救援工作。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的战役打响。
  事发后有4名矿工成功自救,并向救援人员报告了其他工友的位置。但由于井底堵塞严重,并且有人受伤,救援难度很大。紧急关头,率先赶到救援现场的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临矿集团两支矿山救护队队员冒着巷道继续坍塌的危险,开辟出仅容一人通行的狭窄空间,爬行过去将赵志印和另外5名被困人员抬出地面。
  “救这6个人的时候,我们还隐隐约约听到有其他人的声音。”枣矿集团救护大队队长刘金辉说,将赵志印等人救出之后,他们顺着巷道展开了搜寻,找到了另外两名被困人员,其中一人已经死亡,另一名矿工双腿被巨石压住,经过医护人员紧急实施手术之后,于12月26日凌晨被救出。
  然而,此时还有17人被困在井下,音讯全无。
  2015年12月26日凌晨,前往井下探查坍塌情况的救援队员带回了井下坍塌和堵塞情况的详细报告。结合玉荣石膏矿负责人提供的作业资料,事故救援指挥部确定了救援方案:井下打通两条救援通道、從发生变形的4号井口下放单人罐笼、大口径钻机打孔救人等方式齐头并进,争取尽快将被困人员救出。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高广伟介绍,为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救援指挥部累计调集一流矿山救援设备六百余台(套),设备水平为全国历次矿山事故救援最先进;最多时有近千人参与营救。
  救援一波三折
  石膏矿素以地质条件复杂著称,救援工作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山东省临沂市市长张术平告诉记者,按照救援方案,打通两条井下救援通道是最有可能实现快速救人的方式。然而,井下巷道不断发生坍塌和冒落,掉落的石块有的重达十几吨甚至几十吨,救援人员强行打通、修复支护的巷道遭到反复破坏,掘进缓慢。
  “比起煤矿或者其他金属矿山,石膏矿岩石层比较软,稳定性较差。”高广伟说,矿山救援常用的轻型金属支架在煤矿救援上效率很高,但用在石膏矿上“一顶一个洞”,难以形成有效支护。同时,由于担心引发更大规模塌方,井下不能实施爆破,大功率设备也难以投入使用,巷道清理、塌方体掘进等工作均只能手工完成。在一处压力较大的区域,3个救援小组60人一晚上仅仅前进了几米。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受坍塌影响,井下涌水量日益增大,救援人员好不容易开辟出的井下救援基地被淹没,涌水一度威胁到救援人员出入的1号井口。虽然救援指挥部调集了水泵进行排水,救援基地也一度恢复,但积水和淤泥不断增加,井下一氧化碳浓度节节攀升,严重威胁到救援人员的安全。
  地面救援工作同样一波三折。在大口径钻机开钻之前,救援人员试图先打通小口径的“保命孔”,向井下投放食物和饮水。然而,首个“保命孔”打到预定位置之后,钻孔发生坍塌导致钻头被卡住。多次尝试提取钻头无果之后,救援队员只能将钻头钻入巷道底部,然后对钻头实施爆破,只提取钻杆。
  钻孔通了,救援人员将手电筒、荧光棒和火腿肠绑在电缆上,下放到矿井中。让人失望的是,井下始终没有回应,放下去的物资也都原封不动被提了上来。
  就在大家都在为找不到被困人员而焦虑时,2015年12月30日,直径178毫米的2号钻孔被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打通,生命信息探测系统找到了部分幸存者,现场救援人员顿时为之沸腾。
  “通过实时画面,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向探头招手。”高广伟说,救援人员随即向井下投放电话,顺利与这4名幸存者建立了联系,食物、饮水、药品和衣物也一批批送到他们手中。   被困36天 4名矿工终获救
  谁都没有想到,从发现这4名幸存者到成功将他们救出,前后会相距30天。高广伟说,虽然事前已经预计到了救援会非常困难,但实际难度依然超出了想象。
  在这期间,井下坍塌接二连三发生,淤泥和积水位置节节攀升,并且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井下救援工作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为避免次生事故,救援指挥部不得不命令井下救援人员全部撤出,井下救援工作中止。原本并非首选的大口径钻机打孔救援方案,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
  这一救援方式在国内还没有成功先例,全球范围内也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魁溪煤矿矿难和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上成功过。为确保万无一失,救援指挥部调集的三台口径超过700毫米的钻机全部投入作业,24小时不间断施工。为确保钻孔顺利打通,钻机厂商的德国专家也漂洋过海紧急赶到现场参与救援。只要钻孔打通,就可以将被困人员提升到地面。
  打孔救援最大的障碍依旧来自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从地表至井下巷道顶板220米,灰岩层、砂岩层、石膏层和石灰岩交替出现,坍塌造成地质不均多次导致“吃硬不吃软”的钻头打偏,打孔过程中频繁掉落的石块也经常卡住钻头,耽误的时间远远超过钻机作业的天数。即便经验丰富的德国专家亲自上阵,也没能避免这些问题。而且,钻头中途还要经过两个含水层,稍有不慎积水进入井下巷道,就可能导致被困人员溺水。救援人员经常需要停止钻孔进行防水加固,救援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井下的涌水也曾导致钻孔半途而废。由于4名被困人员所在位置水位上升,他们被迫拖著电话线转移到位置更高的安全区域。救援人员打到半途的3号救生钻孔只能停工,另选位置。
  对其他被困失联人员的搜寻也在同步进行着,但一个个钻孔被打通,生命探测系统一次次进入井下,都没有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由于天气寒冷,很多救援人员患重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却依旧坚守救援一线。
  时间一天天过去,钻孔接近打通、即将实施营救的消息一次次传来,但都因为临场变化而化为泡影。尤其是28日下午,在被困人员的配合下,救生通道终于打通,救援人员和救护车都已就位,但是一块岩石突如其来地从通道中冒出,挡住了施救路线。救援人员只得再度开动钻机、下套管、加固。
  经历了无数波折,救援工作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月29日晚,救生通道再次被疏通,等待已久的救援队员们放下了救生吊带。21时21分,起重机将首名矿工提出地面,救援人员紧急将他送往医院。此后,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名矿工升井。第四名矿工升井时已经是22时50分,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36天。4名矿工在井下的坚持与等待,终于换来新生。
其他文献
过大年·特别点击之二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慶祝方式。在山东临邑,盘龙古镇的乡亲们用九龙共舞,舞出的是龙的子孙新一年的精气神,舞出的是黄河儿女独特的乡土年味——  二月,临邑,鞭炮的脆响还在耳边环绕,锣鼓声已经冲至耳旁,舞龙队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带着传统的寓意、浓郁的吉祥气氛首先出场……与其他地区舞龙队仅有一条或两条龙不同,临邑的舞龙是九龙共舞。  相传孙膑
期刊
在西方人看来,春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而这种阶段性“大迁徙”产生的唯一理由即中国人对春节的信仰。一年一度,当春运的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它也从单纯的媒体聚焦,演变成举國上下的阶段性视觉焦点,进而成为中国人春节前后一种固定的“仪式般”的存在。  回家过年是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回家、过年。在漫长的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过年这个貌似简单的概念被赋予了无数种仪式,因时间及地域的
期刊
李忠玲,女,1946年9月出生,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西河塄村村民。  69岁的李忠玲是三个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儿子的母亲,年近古稀,本应安享天伦之乐,她却为了照顾儿子席不暇暖、心力交瘁,虽有过抱怨,有过挣扎,但每次看到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患病儿子,她一次次地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她常说:“只要我没有倒下,他们就有希望,为了他们,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带着这种信念,她已照顾三个儿子四十余年。  三个儿子相
期刊
过大年·特别点击之三  传承两千多年的秧歌,“跑出”的是齐鲁乡野上,勤劳质朴的农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与期盼,更是乡野中独特的年的情绪——  商河县殷巷镇潘家村的鼓子秧歌已经断了三十年了,如今,村里的老人们张罗着重新“跑”起了秧歌,他们的日子富裕了,鼓子秧歌的锣鼓声从鲁北平原大沙河畔传了过来——热烈、奔放。  鼓子秧歌最初起源于济南市商河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
期刊
写在前面的话:  同为省派“第一书记”,我和青岛海关的三位战友罗向晖、常真、李涛从在临沂大学培训时就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后来又在同一个镇上工作,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宿舍,朝夕相处。他们的同心协力,他们的拼命三郎精神,深深触动着我,激励着我跟他们一样前行。  他们每走一步我都在场,都看见,其中的百般滋味更是心有戚戚。  傍晚,罗向晖、李涛在镇上食堂吃了面条,匆匆赶往村里开会,向村民介绍贴息小额贷款的
期刊
“研究古代文学会让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很多未知的东西,现在,我依然不停地思考,思考未知的问题会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头脑中想到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一下,这是我自己走的路。”在袁先生的意识中,开展学术研究的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它不仅使我们对一些现有理论有更为清晰的判断力,更有助于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突破与升华。从事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已六十余年,谈起自己的研究,袁世硕先生仍兴致盎然、深迷其中。  1991年被
期刊
泉韻
期刊
“山东书城杯”摄影大赛由山东画报社、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山东书城联合举办,大赛分为月赛和全年总决赛,每月分设不同主题向广大摄影爱好者征集作品。月赛入围作品将进入网络投票及微信投票环节。最终获奖作品经专家评委公正严格的评选并结合网络及微信投票结果得出。  2016年3月主题:我身边的非遗(内容为反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工作的照片);2016年4月主题:天使之羽(表现鸟类的内容均可);2016年
期刊
在2016年1月举行的“2016印度新德里世界书展”上,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印度普拉卡山学院出版社成功签署了《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印度卷》(英语、印地语)的版权输出协议。  图书简介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印度卷》  作者:郁龙宇 刘朝华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115.00元  该书首次系统展示了中印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呈现了中印文学与文化之间互动交往的缤纷鲜
期刊
2015年12月11日,《影像·心悟——山东艺术学院吴思强教授摄影精品跨年邀请展》在国际地标性建筑台北101大楼中华艺术馆隆重开幕,来自台湾文化艺术界、教育界、新闻界以及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六十多人出席了开幕式,此次吴思强教授应台湾中华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中华艺术馆邀请,带来了——农村遗老、瞬间看见、留守儿童以及千手观音四大主题摄影作品,展览期间,观众纷纷预约观展,部分内地艺术家专程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