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科学是迅猛发展的自然学科之一。随着生物学与其他各学科(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之间的互相融合、渗透与交叉,生物科学已日益显示出其主导学科的重要地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发展。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具体的策略有“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想象力”“开展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观念”等。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这一章节时,因其属于微观世界的知识,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而生动。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把一片绿叶比作“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把叶肉细胞比作“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把每个叶绿体比作“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把通过导管运输来的水以及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比作“生产原料”,在此基础上,“生产原料(水和二氧化碳)在机器(叶绿体)上被加工成产品(有机物),再通过运输部门(筛管)运输出去……”想象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也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备条件。例如,莱特兄弟之发明飞机,富尔顿之发明汽船等,无不是以“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促进了发明创造的产生。而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则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促进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提升中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
学生学习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将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比如,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学完《植物的生殖》这一章节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习活动,即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生物实验的原理、材料用具以及方法步骤等,联系实际,探究当地常见的植物果实或者种子适宜传播的结构特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欣喜地看到“柳枝发出新芽”“大豆生出新叶”等植物生殖现象,并要求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进行记录,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是一个人的智力的核心,灵活的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源泉,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却相对“僵化”,缺乏创造性,显然不适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鉴于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的实验中,教师在布置实验任务时,只要把实验目的(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主要类型)、实验要求(动手操作、参与观察、详细记录、组织讨论)、实验工具(显微镜、解剖镜等)的正确使用等交代清楚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了,不必关注学生先观察的是双子叶植物的无胚乳种子,还是双子叶植物的有胚乳种子,或者禾本科的植物颖果;也不必强求学生必须用文字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内容,有些学生更喜欢利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也不失为一种形象直观的记录方式。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完实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画出实验中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简略图,并注以文字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种子的各结构起什么作用,以及种子里贮存有哪一种营养物质等。教师在实验课上把主动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多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手(直接参与实验过程)、用嘴(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释放,又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注入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0(5).
[2]王 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20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
一、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具体的策略有“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想象力”“开展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观念”等。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这一章节时,因其属于微观世界的知识,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而生动。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把一片绿叶比作“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把叶肉细胞比作“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把每个叶绿体比作“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把通过导管运输来的水以及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比作“生产原料”,在此基础上,“生产原料(水和二氧化碳)在机器(叶绿体)上被加工成产品(有机物),再通过运输部门(筛管)运输出去……”想象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也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备条件。例如,莱特兄弟之发明飞机,富尔顿之发明汽船等,无不是以“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促进了发明创造的产生。而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则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促进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提升中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
学生学习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将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比如,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学完《植物的生殖》这一章节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习活动,即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生物实验的原理、材料用具以及方法步骤等,联系实际,探究当地常见的植物果实或者种子适宜传播的结构特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欣喜地看到“柳枝发出新芽”“大豆生出新叶”等植物生殖现象,并要求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进行记录,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是一个人的智力的核心,灵活的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源泉,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却相对“僵化”,缺乏创造性,显然不适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鉴于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的实验中,教师在布置实验任务时,只要把实验目的(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主要类型)、实验要求(动手操作、参与观察、详细记录、组织讨论)、实验工具(显微镜、解剖镜等)的正确使用等交代清楚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了,不必关注学生先观察的是双子叶植物的无胚乳种子,还是双子叶植物的有胚乳种子,或者禾本科的植物颖果;也不必强求学生必须用文字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内容,有些学生更喜欢利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也不失为一种形象直观的记录方式。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完实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画出实验中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简略图,并注以文字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种子的各结构起什么作用,以及种子里贮存有哪一种营养物质等。教师在实验课上把主动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多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手(直接参与实验过程)、用嘴(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释放,又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注入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0(5).
[2]王 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20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