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丁堡:在这里,再次邂逅文学的美丽与感动
爱丁堡是苏格兰首府,这里曾经是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更是柯南·道尔、英国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J.K.罗琳、哲学家休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罗伯特·彭斯思考和写作过的地方,这座城市也因此获得了文化和智慧的滋养,以仅仅45万的人口迎接着每年500多万游客,并在2004年入选“全球创意城市”。
丰富鲜活的文学记忆
爱丁堡的每一处城市空间都承载着丰富鲜活的文学记忆,柯南·道尔在这里塑造了举世闻名的夏洛克·福尔摩斯,J.K.罗琳在这里创作了《哈利·波特》,沃尔特·司各特在这里写就了《艾凡赫》,罗伯特·彭斯在这里谱写了《友谊地久天长》,一个个人类文学的瑰宝都从这里出发,文学的韵味散布在这座小城的街头巷尾。
来到爱丁堡,你可以在威弗利火车站看到司各特,可以在皇家英里大道上看到沉思的休谟和亚当·斯密,可以在夏洛特广场上看到福尔摩斯,可以看到优雅古朴的苏格兰诗歌图书馆,可以看到充满创意妙想的作家博物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到“苏格兰讲故事中心”—“内瑟堡”去听一听关于凯尔特人、骑士、维京人、航海者、雅各宾党、走私者等鲜活的文学故事,亦或是到岩石城堡去触摸中世纪的影像,聆听中世纪的回声,在时空的交错中完成一次旅途的穿越。在这里漫步游走,如此轻松自在,却又能在每一次的转角与转身中,与文学不期而遇。
享誉全球的文学盛典
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催生出了爱丁堡大量的文学盛会。蜚声全球的“世界作家研讨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学节,自1962年开始至今,已经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向往的舞台。“爱丁堡国际图书节”更是世界级的图书节,这一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延续半个月的盛会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节,更是作家和读者们的盛大狂欢,每年爱丁堡图书节上,作家会献上自己的作品,与读者一起朗读、一起分享。在这之后,爱丁堡国际作家论坛、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国际曼布克文学奖、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爱丁堡军乐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爱丁堡电影节等系列节日不断涌现。
最为难得可贵的是,爱丁堡的文学盛会并没仅仅停留在“阳春白雪”的层面,读书成为每一个爱丁堡人的日常。自2007年开始,爱丁堡开展了“一个爱丁堡一本书”的活动,将近万本入选书籍免费分发到爱丁堡的各个休闲空间,休憩的咖啡馆、乘坐的火车站、飞驰的出租车,哪里都是书香满溢的氛围,并且这些书均标有“我是免费的,请将我带回家阅读”,让书籍真正成为随手可得的一种生活必需品。
今天的爱丁堡,处处有书香,书籍与阅读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这种融合不仅仅来自于简单的阅读空间增加或是读书节庆设计,而是渗透并彰显在爱丁堡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的建筑房屋、朝九晚五的日常出行、朗朗响起的课堂书声、随处可见的高谈阔论,这一切莫不展示着文学在这座城市亘古不变的活力基因,而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又与城市自身的空间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与反应。
独树一帜的文学经营
爱丁堡对文学的产业化运作也非常成功,通过对“大文学”概念的整合和运作,爱丁堡已经将文学艺术、出版印刷、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制销、文化演出会展等多元产业类型融会贯通,形成了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大文学产业”,其每年创造的产业产值高达220万英镑左右。可以说,在爱丁堡与文学的邂逅,不仅仅是欣赏、阅读、理解文学的魅力,更是为文学感动、为文学消费。爱丁堡对IP (知识产权)的运作也以此为基础开展,从福尔摩斯到哈利波特,一个个成功的文学IP被包装打造成一个个广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和一系列纪念商品,不同版本的书籍、周边产品和文化纪念品在这里被销往全世界。
除此之外,戏剧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爱丁堡文学魅力所在,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戏剧的海报和宣传单随处可见,并且爱丁堡的戏剧票价保持着非常低廉合理的价格,游客只需要10磅甚至5磅就可以走进一个历史悠久的剧院,切身感受来自文学的魅力。
正是文学赋予了爱丁堡独特的城市魅力,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来到这里,走过那些斑驳的历史小巷、走过那些古老的客栈和庭院、走过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城,一次又一次地邂逅苏格兰的文学之美。
克拉科夫:“全景文学之都”的素描
克拉科夫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公元700年的克拉科夫在15世纪左右是与布拉格和维也纳齐名的中欧三大文化中心,在2013年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之前,克拉科夫就已经入选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这个仅有75万人口的城市真正将自身丰富的文学资源与城市空间、城市与居民充分融合,形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全民文学之城。
文学滋养与浸润中的城市
在克拉科夫,到处可见文学空间的存在,这里的文学场所不仅仅包括书店、旧书摊、读书俱乐部、出版社以及每周都会有的诗歌朗诵会,更包括歌剧院、博物馆、教堂、咖啡馆、餐厅等,可以说,克拉科夫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文学浸润与滋养着。
据2014年统计,整个克拉科夫一共有80多家书店和30多家古籍书店,而在其城市中心的广场更有着整个城市的文学象征—— Empik书店,这家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书店毫无疑问是克拉科夫文学历史的见证者。克拉科夫的书店大部分都是将阅读、茶歇、餐饮和交谈等多种功能集聚,大大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的感知与体验。克拉科夫还拥有世界上最繁荣的图书市场之一和层级众多的出版商体系,每年出版数据的种类高达3000种,总印刷量接近600万册。
每一年,克拉科夫都会举办波兰最具影响力的书展—克拉科夫书展,这里也是国际性的康拉德节和米洛什节的举办地,这座古老的城市每逢重大的节庆或是活动,全世界的文学巨匠都会云集于此,整个城市也因此成为诗歌和音乐的天堂。
文学与城市的“共生·共存·共荣”
诗篇铺就了克拉科夫的道路,文字激荡着克拉科夫的活力,克拉科夫甚至将诗歌投射在拥有700年历史的市政大厅楼上,在这里,文学与城市真正实现“共生·共存·共荣”。在曾经战乱纷飞的年代,克拉科夫成为华沙、波兰乃至整个欧洲被战火殃及的作家的避难之所,Krupnicza街的“作家之屋”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在后来的岁月中,克拉科夫更是成为波兰乃至全世界知名文学家、作家、戏剧家来此创作与居住的不二选择,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切斯拉夫·米沃什,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曾经在这里留下属于他们的城市印记,克拉科夫也借此将自身的文学历史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今天人們来到这座城市,不仅仅可以浏览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遗迹和思想,更能感受当新时代的技术与文学相结合,一座老城可以展现出多么绚丽的另一面。 流淌在城市血液中的文学基因
在克拉科夫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诗人因切斯瓦夫·米沃什来此定居,因此带来了包括保罗·马尔登等18名东西方著名诗人在此的著名聚会 ——“克拉科夫集会”。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克拉科夫文学以及诗歌爱好者们选择守候在聚会地点旁边等待这些文学作家和诗人们的出现。当有好奇的路人问起这些长长的队伍为何而排,他们就会得到一个非常质朴而令人感动的回答——“等诗人”。时至今日,当你漫步在克拉科夫的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以各种方式与文学发生互动的居民,他们或者在阅读、或者在讨论、或者在写作,这也构成克拉科夫最美的景色。
“城市朗读”是克拉科夫众多文学相关传统中最富盛名的习俗之一,它实际上是克拉科夫将文学和表演结合起来的一个历史延续。这一活动通常在夜晚举行,最为著名的就是每月一次的“Talking Dog”,有兴趣参加的观众或是受邀前来的表演者要在5分钟内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之中,象征时间的5盏红色小灯会一盏盏地熄灭,这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阅读与时间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学与市民生活的紧密结合才使得克拉科夫这一文学之都具有别样的魅力。
克拉科夫的文学魅力是全景式的,这里的空间、人群、文化、历史、建筑、草木,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与文学紧紧融合,这种融合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历经了无数大师的驻足离去,历经了时代变迁的锤炼打磨,直至今日,方才有了这样一座全景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
愛荷华城:一座学院气息厚重的文学先锋之城
位于美国爱荷华州的爱荷华城是“世界文学之都”系列里一个典型的后起之秀,作为美洲大陆唯一一个文学之都,它本身并没有很辉煌的文学发展历程,这个美国中西部的小城仅仅拥有6万人口,其周边的区域环境和自身的地理位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驱动发展的有力条件。但是,爱荷华城充分利用了爱荷华大学——美国“公立常青藤大学”成员这一独特资源,把自身文学之都的培养和建设放在了提供一个自由、包容、协调和开放的创作环境这一支点上,从而在2008年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一个大学,一座城
“大学城”是对爱荷华城最准确的概括。这座城市很小,徒步行走整个爱荷华城只仅仅需要十几分钟,即便是在美国的中西部,这种空间布局也称得上是非常精干了。
行走在爱荷华城的街道上,随处可以感受到这座全美顶尖学府的气度和活力,学校的铃声与大学生的朝气也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和创新发展的动力。一座大学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就这样被诠释,城市滋养了大学,大学又反过来为城市提供了灵魂。爱荷华大学就是爱荷华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桥梁,正因如此,这座城市才能将自身独特的文化诉求放在爱荷华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基础上。
与大多数注重理工和社科的现代大学不同,爱荷华大学在文学写作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是最早将写作与其他学术专业平等看待的大学之一,也因此长期占据美国写作专业排行榜的榜首。
创意写作的起源地
爱荷华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创立了第一个作家工作坊,将“创意写作”引入欧美的学科教育体系。这一教学方式将专业性的高等教育科班写作融入创意、创造和创新,从而一举革新了欧美文学教育的规定范式和传统思维,并且直接奠定了二战之后美国文学飞速发展的基础和根基。也正因为如此,爱荷华城也以其宽容、创新和包容的姿态成为二战之后美国乃至欧洲有才华作家的灵魂归宿,为美国文坛孕育了数量众多的文学大家,并诞生了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和“桂冠诗人”。
文学先锋的交流圣地
爱荷华城启动了“国际写作计划”,这一计划的本质与爱荷华城市自身对文学创作创新、创造和创意的包容态度如出一辙,旨在将全球范围内不同背景、不同观点、不同流派、不同国籍的作家群体都邀请而来。每年的8-11月,荷华城就成为一个可以跨域地域、跨越时间、跨越习俗和跨越偏见的文学先锋交流圣地,事实上,这一计划也惠泽了许多的中国作家,余光中、艾青、北岛、余华、阿城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样一个交流活动中,无数爱好文学的灵魂可以在这里期待不寻常的偶遇和碰撞,爱荷华城红枫下的河流、小径和民屋都成为被文学浸润的空间,而这一切,都构成爱荷华城这个美国小镇在世界文学发展舞台上最独特的角色魅力,也成为驱动地方不断发展的坚实动力。
今天的爱荷华城已经通过文学的力量与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变得微弱,反而越加紧密。爱荷华城这一座静静的美国小城,也因此得以成为全美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重镇。
爱丁堡是苏格兰首府,这里曾经是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更是柯南·道尔、英国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J.K.罗琳、哲学家休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罗伯特·彭斯思考和写作过的地方,这座城市也因此获得了文化和智慧的滋养,以仅仅45万的人口迎接着每年500多万游客,并在2004年入选“全球创意城市”。
丰富鲜活的文学记忆
爱丁堡的每一处城市空间都承载着丰富鲜活的文学记忆,柯南·道尔在这里塑造了举世闻名的夏洛克·福尔摩斯,J.K.罗琳在这里创作了《哈利·波特》,沃尔特·司各特在这里写就了《艾凡赫》,罗伯特·彭斯在这里谱写了《友谊地久天长》,一个个人类文学的瑰宝都从这里出发,文学的韵味散布在这座小城的街头巷尾。
来到爱丁堡,你可以在威弗利火车站看到司各特,可以在皇家英里大道上看到沉思的休谟和亚当·斯密,可以在夏洛特广场上看到福尔摩斯,可以看到优雅古朴的苏格兰诗歌图书馆,可以看到充满创意妙想的作家博物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到“苏格兰讲故事中心”—“内瑟堡”去听一听关于凯尔特人、骑士、维京人、航海者、雅各宾党、走私者等鲜活的文学故事,亦或是到岩石城堡去触摸中世纪的影像,聆听中世纪的回声,在时空的交错中完成一次旅途的穿越。在这里漫步游走,如此轻松自在,却又能在每一次的转角与转身中,与文学不期而遇。
享誉全球的文学盛典
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催生出了爱丁堡大量的文学盛会。蜚声全球的“世界作家研讨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学节,自1962年开始至今,已经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向往的舞台。“爱丁堡国际图书节”更是世界级的图书节,这一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延续半个月的盛会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节,更是作家和读者们的盛大狂欢,每年爱丁堡图书节上,作家会献上自己的作品,与读者一起朗读、一起分享。在这之后,爱丁堡国际作家论坛、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国际曼布克文学奖、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爱丁堡军乐节、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爱丁堡电影节等系列节日不断涌现。
最为难得可贵的是,爱丁堡的文学盛会并没仅仅停留在“阳春白雪”的层面,读书成为每一个爱丁堡人的日常。自2007年开始,爱丁堡开展了“一个爱丁堡一本书”的活动,将近万本入选书籍免费分发到爱丁堡的各个休闲空间,休憩的咖啡馆、乘坐的火车站、飞驰的出租车,哪里都是书香满溢的氛围,并且这些书均标有“我是免费的,请将我带回家阅读”,让书籍真正成为随手可得的一种生活必需品。
今天的爱丁堡,处处有书香,书籍与阅读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这种融合不仅仅来自于简单的阅读空间增加或是读书节庆设计,而是渗透并彰显在爱丁堡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的建筑房屋、朝九晚五的日常出行、朗朗响起的课堂书声、随处可见的高谈阔论,这一切莫不展示着文学在这座城市亘古不变的活力基因,而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又与城市自身的空间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与反应。
独树一帜的文学经营
爱丁堡对文学的产业化运作也非常成功,通过对“大文学”概念的整合和运作,爱丁堡已经将文学艺术、出版印刷、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制销、文化演出会展等多元产业类型融会贯通,形成了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大文学产业”,其每年创造的产业产值高达220万英镑左右。可以说,在爱丁堡与文学的邂逅,不仅仅是欣赏、阅读、理解文学的魅力,更是为文学感动、为文学消费。爱丁堡对IP (知识产权)的运作也以此为基础开展,从福尔摩斯到哈利波特,一个个成功的文学IP被包装打造成一个个广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和一系列纪念商品,不同版本的书籍、周边产品和文化纪念品在这里被销往全世界。
除此之外,戏剧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爱丁堡文学魅力所在,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戏剧的海报和宣传单随处可见,并且爱丁堡的戏剧票价保持着非常低廉合理的价格,游客只需要10磅甚至5磅就可以走进一个历史悠久的剧院,切身感受来自文学的魅力。
正是文学赋予了爱丁堡独特的城市魅力,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来到这里,走过那些斑驳的历史小巷、走过那些古老的客栈和庭院、走过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城,一次又一次地邂逅苏格兰的文学之美。
克拉科夫:“全景文学之都”的素描
克拉科夫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公元700年的克拉科夫在15世纪左右是与布拉格和维也纳齐名的中欧三大文化中心,在2013年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之前,克拉科夫就已经入选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这个仅有75万人口的城市真正将自身丰富的文学资源与城市空间、城市与居民充分融合,形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全民文学之城。
文学滋养与浸润中的城市
在克拉科夫,到处可见文学空间的存在,这里的文学场所不仅仅包括书店、旧书摊、读书俱乐部、出版社以及每周都会有的诗歌朗诵会,更包括歌剧院、博物馆、教堂、咖啡馆、餐厅等,可以说,克拉科夫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文学浸润与滋养着。
据2014年统计,整个克拉科夫一共有80多家书店和30多家古籍书店,而在其城市中心的广场更有着整个城市的文学象征—— Empik书店,这家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书店毫无疑问是克拉科夫文学历史的见证者。克拉科夫的书店大部分都是将阅读、茶歇、餐饮和交谈等多种功能集聚,大大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的感知与体验。克拉科夫还拥有世界上最繁荣的图书市场之一和层级众多的出版商体系,每年出版数据的种类高达3000种,总印刷量接近600万册。
每一年,克拉科夫都会举办波兰最具影响力的书展—克拉科夫书展,这里也是国际性的康拉德节和米洛什节的举办地,这座古老的城市每逢重大的节庆或是活动,全世界的文学巨匠都会云集于此,整个城市也因此成为诗歌和音乐的天堂。
文学与城市的“共生·共存·共荣”
诗篇铺就了克拉科夫的道路,文字激荡着克拉科夫的活力,克拉科夫甚至将诗歌投射在拥有700年历史的市政大厅楼上,在这里,文学与城市真正实现“共生·共存·共荣”。在曾经战乱纷飞的年代,克拉科夫成为华沙、波兰乃至整个欧洲被战火殃及的作家的避难之所,Krupnicza街的“作家之屋”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在后来的岁月中,克拉科夫更是成为波兰乃至全世界知名文学家、作家、戏剧家来此创作与居住的不二选择,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切斯拉夫·米沃什,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曾经在这里留下属于他们的城市印记,克拉科夫也借此将自身的文学历史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今天人們来到这座城市,不仅仅可以浏览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遗迹和思想,更能感受当新时代的技术与文学相结合,一座老城可以展现出多么绚丽的另一面。 流淌在城市血液中的文学基因
在克拉科夫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诗人因切斯瓦夫·米沃什来此定居,因此带来了包括保罗·马尔登等18名东西方著名诗人在此的著名聚会 ——“克拉科夫集会”。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克拉科夫文学以及诗歌爱好者们选择守候在聚会地点旁边等待这些文学作家和诗人们的出现。当有好奇的路人问起这些长长的队伍为何而排,他们就会得到一个非常质朴而令人感动的回答——“等诗人”。时至今日,当你漫步在克拉科夫的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以各种方式与文学发生互动的居民,他们或者在阅读、或者在讨论、或者在写作,这也构成克拉科夫最美的景色。
“城市朗读”是克拉科夫众多文学相关传统中最富盛名的习俗之一,它实际上是克拉科夫将文学和表演结合起来的一个历史延续。这一活动通常在夜晚举行,最为著名的就是每月一次的“Talking Dog”,有兴趣参加的观众或是受邀前来的表演者要在5分钟内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之中,象征时间的5盏红色小灯会一盏盏地熄灭,这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阅读与时间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学与市民生活的紧密结合才使得克拉科夫这一文学之都具有别样的魅力。
克拉科夫的文学魅力是全景式的,这里的空间、人群、文化、历史、建筑、草木,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与文学紧紧融合,这种融合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历经了无数大师的驻足离去,历经了时代变迁的锤炼打磨,直至今日,方才有了这样一座全景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
愛荷华城:一座学院气息厚重的文学先锋之城
位于美国爱荷华州的爱荷华城是“世界文学之都”系列里一个典型的后起之秀,作为美洲大陆唯一一个文学之都,它本身并没有很辉煌的文学发展历程,这个美国中西部的小城仅仅拥有6万人口,其周边的区域环境和自身的地理位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驱动发展的有力条件。但是,爱荷华城充分利用了爱荷华大学——美国“公立常青藤大学”成员这一独特资源,把自身文学之都的培养和建设放在了提供一个自由、包容、协调和开放的创作环境这一支点上,从而在2008年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一个大学,一座城
“大学城”是对爱荷华城最准确的概括。这座城市很小,徒步行走整个爱荷华城只仅仅需要十几分钟,即便是在美国的中西部,这种空间布局也称得上是非常精干了。
行走在爱荷华城的街道上,随处可以感受到这座全美顶尖学府的气度和活力,学校的铃声与大学生的朝气也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和创新发展的动力。一座大学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就这样被诠释,城市滋养了大学,大学又反过来为城市提供了灵魂。爱荷华大学就是爱荷华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桥梁,正因如此,这座城市才能将自身独特的文化诉求放在爱荷华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基础上。
与大多数注重理工和社科的现代大学不同,爱荷华大学在文学写作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是最早将写作与其他学术专业平等看待的大学之一,也因此长期占据美国写作专业排行榜的榜首。
创意写作的起源地
爱荷华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创立了第一个作家工作坊,将“创意写作”引入欧美的学科教育体系。这一教学方式将专业性的高等教育科班写作融入创意、创造和创新,从而一举革新了欧美文学教育的规定范式和传统思维,并且直接奠定了二战之后美国文学飞速发展的基础和根基。也正因为如此,爱荷华城也以其宽容、创新和包容的姿态成为二战之后美国乃至欧洲有才华作家的灵魂归宿,为美国文坛孕育了数量众多的文学大家,并诞生了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和“桂冠诗人”。
文学先锋的交流圣地
爱荷华城启动了“国际写作计划”,这一计划的本质与爱荷华城市自身对文学创作创新、创造和创意的包容态度如出一辙,旨在将全球范围内不同背景、不同观点、不同流派、不同国籍的作家群体都邀请而来。每年的8-11月,荷华城就成为一个可以跨域地域、跨越时间、跨越习俗和跨越偏见的文学先锋交流圣地,事实上,这一计划也惠泽了许多的中国作家,余光中、艾青、北岛、余华、阿城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样一个交流活动中,无数爱好文学的灵魂可以在这里期待不寻常的偶遇和碰撞,爱荷华城红枫下的河流、小径和民屋都成为被文学浸润的空间,而这一切,都构成爱荷华城这个美国小镇在世界文学发展舞台上最独特的角色魅力,也成为驱动地方不断发展的坚实动力。
今天的爱荷华城已经通过文学的力量与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变得微弱,反而越加紧密。爱荷华城这一座静静的美国小城,也因此得以成为全美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