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仅仅是开始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i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2007年宣告了中国企业大规模境外投资的新起步,2008年只会见到规模再创新高
  


  次贷危与机
  对于贝尔斯登的CEO艾伦施瓦茨来说,2008年有一点与过去不大一样。除了眼下不得不努力应对的次贷危机,他还需要在未来的股东大会上,面对几张中国人的面孔。2007年11月初,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各出资10亿美元购买对方的可转股单位。
  2007年,中国资本在国际上展现了从未有过的风光:5月,中国第一只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出资30亿美元入股百仕通(Blackstone);7月,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出资15亿英镑,获取巴克莱银行约3.1%股份,助其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竞购荷兰银行;10月,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出资54.6亿美元,购买非洲第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造就中国海外最大一笔投资;12月,中投又向摩根士丹利公司投资50亿美元。
  此外,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8.1亿欧元,买入欧洲金融机构富通集团(Fortis,下称富通)总计4.18%的股票,一举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这是中国的保险公司迄今最大一笔海外投资。
  一时间,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资本的到来。英国《金融时报》说,“如今,没有哪场收购战抑或哪宗资产出售交易,在尘埃落定前,外界不会猜测可能有来自中国的竞购者。” 根据汤姆逊金融(Thomson Financial)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企业赴境外收购和兼并交易金额为295亿美元,不仅高于流向中国的228亿美元,也比上一年大幅增加约40%——根据中国商务部等部门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211.6亿美元。
  2007年中国大举投资境外金融机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发达国家主要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引进外部资金充实股本。在风雨飘摇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转向来自中东、亚洲和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及金融机构。
  汤姆逊金融的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企业境外前五大交易的投资对象均为金融机构,分别是工行入股南非标准银行、中投投资摩根士丹利、中投入股百仕通、国开行入股巴克莱和平安入投富通。
  一般认为,这些针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还不足以帮助中国金融机构自己扩张海外的业务。高盛一位投资银行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仅仅从回报角度看,现在确是投资欧美金融机构的好机会,可是论管理水平和金融产品,中国的金融机构离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对此,中投副总经理汪建熙也有清晰认识,他曾对《财经》记者表示,投资摩根士丹利是纯粹的财务投资。
  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不仅余波未消,反而愈演愈烈,有将整个美国经济拖入衰退之势,同时,美国金融机构披露的损失也更加令人震惊。可以预见,在次贷危机影响全面消除以前,仍将有不少金融机构叩响中国金融机构的大门,寻求中国资本的入股。
  不过,2007年间发生的多起中国机构对外投资已出现巨额浮动亏损,这使得中方对次贷危机影响评估更趋谨慎。另外,并非所有中国金融机构都可以避免次贷危机影响,中国银行和工行都已提高对次贷的拨备,显示真实的损失规模较原估计要高。
  
  矿业整合潮
  除了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频频露脸,中国矿业公司在过去一年开展的境外投资和收购,也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从澳大利亚的铁矿和镍矿、几内亚的铝土矿、印度尼西亚煤矿、俄罗斯的铅锌矿、津巴布韦的铬矿到阿富汗的铜矿,似乎每天都听到与中国矿业公司有关的人脚步匆匆,四处寻找可能的收购对象。
  中国矿业公司“走出去”可谓顺应潮流:一方面,要维持经济增长,中国的确需要大量矿产资源,并且未来对外依赖程度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全球矿业处于兼并与收购浪潮之中,中国企业如不趁势参与,未来只会更加被动。“我们不是要不要参加这个游戏,而是已在其中。”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凌文曾告诉《财经》记者。
  2007年11月,全球第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提出对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的收购建议,将这轮合并浪潮推向高峰。这一消息无疑也对中国政府与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因为两家合并将控制全球铁矿石供应的37%。不过,针对这一交易,迄今为止,中国仍在等待事态的进展,避免发表官方评论。
  2008年2月6日,是英国并购委员会为必和必拓设定的提出收购期限,倘若必和必拓正式提出收购要约,必将会重新激起更多中国矿业公司赴境外收购。其实,去年四季度,已有多家中国矿业公司宣布海外投资和收购交易——这或许并非巧合。据汤姆逊金融统计,在去年295亿美元中国企业境外收购与兼并交易金额中,四季度的交易金额高达173亿美元。
  在中国矿业公司最近宣布的交易中,大部分属于中国企业参股,极少控股。这也可视做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态度正在变得日益务实。
  一家澳大利亚大型铁矿负责人曾告诉《财经》记者,2005年,该公司欲引入中国企业投资,但发改委提出中方必须控股的要求,最终被卖家拒绝,令中国企业错失良机。
  在控股权难得的情况下,通过参股来保障资源供应,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选择,或将成为未来中国矿业公司海外投资的主流。
  对金融机构的投资,或许还需要分辨是追求财务回报还是业务扩张。对矿业资源的投资,动机看起来更加简单,即保障资源供应,满足自身需求。未来一段时期,以这一目的为诉求的投资,仍将主导着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
  因此,中国矿业公司大量“走出去”,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和实现国际化方面有了大的飞跃。至少对于2004年6月昂首向欧洲人宣布中国企业到来的TCL,2007年仍未结束收购法国老牌彩电厂商汤姆逊带来的噩梦,三年累计共亏损超过30亿欧元。2008年,TCL将面临如何重振的选择。
  
  幕后无“黑手”
  对于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与收购,外界曾抱有不小敌意,其中原因既有所谓的保护主义,也夹杂着许多误解成分。
  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试图收购加州石油公司尤尼科,遭遇巨大政治阻力。当时,甚至在加州的杂货店里都可以看到抵制中海油的标语。可是,美国参议员们或许没有告诉那些杂货店店主,尤尼科的主要资产其实并不在加州,而是在亚洲。
  此番,中国金融资本趁着次贷危机“出海”收购,似乎并未遇到太多政治上的抵制。主要资产在亚洲的石油公司尤尼科,带有部分美国大亨摩根血统的摩根士丹利,哪一个不应该卖给中国投资者?答案应该是都可以卖,只要价格对双方合适。
  作为新登台的买家——中国来说,这更是一个挑战。中投投资百仕通是在其上市之前,后者上市之后即遭遇次贷危机,其股价从36.45美元/股发行价,一路跌至眼下19美元/股左右。中投这笔投资,迄今账面浮动亏损将近10亿美元。
  针对中投这笔投资的质疑声一直不断,中投也已开始选择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帮助其共同管理投资。
  对于那些以为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人,只需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
  2006年10月,中信集团出资19.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 Company Ltd.,下称内森斯)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产。在收购过程中,中信曾遭到另一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强力阻击,频频竞价,一度相持不下。事实上,即使同为中国国有企业,由于各家企业和管理者的利益所在,他们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而在很多时候,政府在其中扮演的只是协调者而非推动者的角色。
  迄今为止,走出去开展收购与兼并的中国企业,多数仍是具有国资背景的大型国有国企,如TCL这般规模的民营企业站到国际舞台上,仍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中国的邻国印度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诞生了如TATA、米塔尔等大型跨国公司。
  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里中国区总裁翟隽认为,中国还需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不过,短期内这种想法似乎难以实现。
  如果说2007年宣告了中国企业大规模境外投资的新开始,2008年只会见到规模再创新高。2007年年末,中国国家电网与菲律宾当地两家企业联合,在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25年特许经营权竞标中获得第一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队伍中,新添了电力巨头的身影。
  在争先恐后地涌入这股“出国潮”时,仔细辨别眼前的机会与风险,依然是中国企业决策者在签出支票前应当仔细考虑的。与此同时,对那些已经或正在“走出去”的企业而言,另一个急需考虑的问题是:中国的这些海外投资能为当地带来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中国大部分海外投资的成效,以及中国是否能在世界各地真正获得欢迎。
其他文献
“我们不知道损失会有多大,也不清楚金融危机会通过何种渠道影响实体经济。”施特劳斯-卡恩说    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风暴越演越烈,从金融部门波及到实体经济,从美国经济放缓到全球贸易缩减。伴随各大银行继续公布巨亏,1月底出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季度报告中,2008全球经济发展预测从4.9%下调至4.1%,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也从此前的11.4%调整为10%。  这场危机何时见底?新兴市场受到多大
期刊
中国在通往4G的道路投下重注,与TD-SCDMA标准研发关系重大    严格地说,中国的4G研发起步若干年前就已经开始,但在政府规划的意义上对此进行组织论证,可追溯至两年前。  参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讨论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由于此专项的投资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参与讨论的单位和专家人数远超以往,时间跨度也非常长,论证过程非常复杂。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
期刊
西方七国(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月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之时召开的,但舆论认为,会议并没有给金融市场提供迅速消除混乱的特效药。  去年2月7日,英国汇丰控股公司罕有地发出盈利预警,称由于受美国次按问题恶化的影响,银行可能需要为此作出160亿美元的拨备;同时,决定关闭其在美国的按揭抵押证券交易部门。事件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其后一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期刊
当时迷路的不仅是胡适,不仅是革命家陈独秀,不仅是知识界,甚至是一个民族,还甚至是今天    胡适惯被推为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纵观此人一生,眼界高明但有时并不敏锐。  1925年10月,鉴于俄祸日剧,主持《晨报》副刊的徐志摩推出有关苏俄是敌是友的政治讨论。梁启超、徐志摩、丁文江、张奚若等时贤纷纷参与,两个月下来,双方的论战如火如荼,最后引来一场大火。可是火光映照中的讨论,却没有胡适的身影
期刊
编者的话     一年前的《财经》新春特别专题,以“等待之年”为总题。事后有读者致电问:“等待什么?”其实,当时专题“编者的话”已交待清楚:我们相信,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寻求制度突破之路已到时机,也只有这样才能收治本之效。一年之后,丁亥将去,戊子将至,新桃换旧符。不能说这些期待已经变成现实,但我们已经听到了响亮的回答。  在去年秋天,中共十七大报告说:“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期刊
此次大面积冰雨雪灾,正是极端性气候事件使人类蒙受灾难的又一明证,中国人实现“气候觉醒”已当其时    从1月10日至今,一场罕见的特大型低温雨雪以及冰冻灾害侵袭整个中国南方,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喜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截至2月1日本刊付印前夕,南方受灾省份再经新一轮暴雪冻雨袭击,春运压力继续以几何级数攀升。此次灾害究竟何时结束?纵使天气转晴,灾难会不会以其他形式继续蔓延?现在还很难估计(参见《财经》网专
期刊
在一片赞美声中,中国的保险行业进入2008年。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和低下的保险渗透率,勾勒出一幅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2007年保险行业全年保费收入达到7035.8亿元;高流动性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又推动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创下了历史新高,按季度加权平均的年收益率已超过10%;保险公司将几年之前开始布局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推向深入,大型保险集团更朝着金融控股的方向大步迈进。继“千禧年”后首先完
期刊
银行业内在痼疾,如法人治理,仍待突破。新的风险又在银行综合经营、海外投资等激进步骤中悄悄积聚     去年下半年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整个国际银行业风雨飘摇,但中国的银行们依然报出2007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好消息。回顾2007年,他们在国内长袖善舞,在综合经营的大旗下尝试各种混业的突破;他们更放眼全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激动人心的海外并购。  无可非议,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局面已经相当有利;“中国的国有银行
期刊
牛市还在否?不论答案是什么,监管者都应抓紧市场基础建设    经过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的牛市,证券市场的各类参与主体方始感受到一丝“熊”的凉意。   从指数上来看,2007年全年的A股市场实现了超过130%的增长。上证指数从2675.47点上涨至5261.56点,全年涨幅高达96.66%;深证成指也从6647.14点上涨到17700.62点,全年涨幅高达166.30%。2007年10月1
期刊
美国经济衰退阴云与中国宏观调控夹击下,香港是否做好准备?    进入2008年的首个月份,在美国经济阴云笼罩下,香港股市恒生指数连连暴跌,于忐忑中迎接着一个阴晴未卜的春天。   刚刚过去的2007年,回归十年的香港经历了期待已久的大牛市。恒生指数从2006年12月28日的20001.91点,跃升至2007年10月30日的31638.22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同期也跃升了万余点,至20400.07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