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的一些问题。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手段,进行较全面地的改革,为我国设计与创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意产业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先后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创意产业基地,一时间,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变的炙手可热。全国各大高校也纷纷扩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为市场输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尽管目前创意产业的设计人才供给与需求都呈现爆炸式增长,但我们培养的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创新能力远远达不到当前创意产业市场的要求。出现这种状况,可以肯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作为一名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师,针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一、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困境
(一)教学模式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由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而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艺术设计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鉴于当时滞后的教育理念,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游走在工艺美术或商业美术的道路上,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教育部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后,设计艺术教育才算是走上了正轨。然而旧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革除,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有些专业课程甚至几十年不变。这种滞后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严重不足。
(二)教学硬件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设计艺术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我国2000多所高校中,约有80%的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达到几十万之巨,这种快速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其一是因为高校扩招,学校的硬件设配准备不足,教室、实验室等建设不能及时跟进。其二是师资储备严重不足,扩招前,很多高校大多没有艺术类专业,有的艺术类招生规模也很小,而且大多是绘画艺术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全面开花,教师资源变的奇缺。当时,很多学校采取的是转型和引进两条思路,一方面将一些绘画艺术基础课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转型成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从社会或其他高校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时至今日,很多高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师队伍仍然良莠不均,严重影响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管理主义严重,片面的强调教学标准化考核,制约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依然还很严重。从办学层次到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都是由教育部在操控。教育部主导的五年一次的专业评估,本意是通过评估提高各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然而由于僵化的管理体制,这种评估理念已经完全变味。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上,用这种全国统一的标准模式来管理,其结果值得反思。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为了能通过评估,学校在努力向评估的各项标准靠齐,无法达到的只能是造假。各专业的大纲、教案、甚至授课方式都在按统一标准执行,对教师基本教学管得太多,导致所有的教师都一个模式毫无特色。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全国的高校最终都变成一样的,没有特色,所有的专业都变成一个专业,缺乏差异,最后培养的学生就象流水线生产的产品,看似标准,但缺乏个性。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能力。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的道理,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或许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他自己独特的长处;学校不要用一个模式去管理各个专业,专业建设才会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教育管理部门不要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考核各个高校,每个高校才会扬长避短,找到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准确定位。总之,教育行政们部门的管理与考核是必要的,但是管的过多管得太死,片面的强调教学标准化考核,就会犯管理主义的错误,势必会制约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手段
(一)明确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为人才培养目标
翻看我们各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你会发现,培养目标大多是培养具备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等能力,能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看似全面和高、大、上的目标,其实存在诸多问题。诸如,目标太多就等于没有目标,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就会失去重点。根据目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应当明确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为人才培养目标,至于理论研究能力,我想在本科阶段,这种培养目标多少有点理想化了。本科阶段剔除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后的专业课时数已剩不多,这点时间能掌握一些专业设计技能都显不够,还谈什么理论研究,至少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才有可能搞些理论研究。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的需求很大,我们理当以市场的需求为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宗旨
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能力结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意志等,其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谈教育时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劳厄的谈话绝不是否定知识,而是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大量的事实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往往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设计课程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天马行空的想创意点子,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面不够宽等局限性,往往很多创意是不着边际、荒诞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而是一味的否定和打击,将严重的挫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大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有创新的灵感,有敏捷的创意思维,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合理的加以引导和激励,他们创新能力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三)通过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来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提的最多的词。然而教学怎么改革?怎么创新?大多还停在说的阶段,鲜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然后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往往是教师演主角,学生演配角,而且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这不符合当代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特点。“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师“教”的再好,如果没能促使学生提高“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的效果,那么改革的价值何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通过教学比武等多种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多种考核,遗憾的是,这些考核重点大多集中在“教”的形式上,忽略了对学生“学”的实际效果的考核。所以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好知识技能来设计和改革教学方法。离开了“学”,单独的变着花样的创新改革教学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
(四)通过设计项目实践来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沃土,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应用性很强的,很多课程名称本身就是一个设计项目类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是把教材分析的再透彻,理论知识讲的再精彩,对学生的帮助可能都不大。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专业特色,要把课堂理论教学当基础,重点放在项目实战能力教学上,积极与市场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基础水平和特色,引导学生完成设计项目,积极的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对接市场,尝试让学生与客户进行沟通,完善设计作品直到交付使用。任何创新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创新的成果,因此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越是让学生参与设计项目实践,就越能积累学生的创新经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深刻的影响到了整个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尽管目前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变革的迫切性。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引进先进的教学体系,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市场需求的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为中国设计与创意产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04)
[2] 邱红革.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大众文艺,2011(11)
[3] 金真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文喜华,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意产业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先后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创意产业基地,一时间,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变的炙手可热。全国各大高校也纷纷扩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为市场输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尽管目前创意产业的设计人才供给与需求都呈现爆炸式增长,但我们培养的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创新能力远远达不到当前创意产业市场的要求。出现这种状况,可以肯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作为一名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师,针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一、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困境
(一)教学模式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由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而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艺术设计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鉴于当时滞后的教育理念,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游走在工艺美术或商业美术的道路上,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教育部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后,设计艺术教育才算是走上了正轨。然而旧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革除,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有些专业课程甚至几十年不变。这种滞后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严重不足。
(二)教学硬件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设计艺术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我国2000多所高校中,约有80%的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达到几十万之巨,这种快速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其一是因为高校扩招,学校的硬件设配准备不足,教室、实验室等建设不能及时跟进。其二是师资储备严重不足,扩招前,很多高校大多没有艺术类专业,有的艺术类招生规模也很小,而且大多是绘画艺术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全面开花,教师资源变的奇缺。当时,很多学校采取的是转型和引进两条思路,一方面将一些绘画艺术基础课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转型成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从社会或其他高校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时至今日,很多高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师队伍仍然良莠不均,严重影响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管理主义严重,片面的强调教学标准化考核,制约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依然还很严重。从办学层次到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都是由教育部在操控。教育部主导的五年一次的专业评估,本意是通过评估提高各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然而由于僵化的管理体制,这种评估理念已经完全变味。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上,用这种全国统一的标准模式来管理,其结果值得反思。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为了能通过评估,学校在努力向评估的各项标准靠齐,无法达到的只能是造假。各专业的大纲、教案、甚至授课方式都在按统一标准执行,对教师基本教学管得太多,导致所有的教师都一个模式毫无特色。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全国的高校最终都变成一样的,没有特色,所有的专业都变成一个专业,缺乏差异,最后培养的学生就象流水线生产的产品,看似标准,但缺乏个性。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能力。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的道理,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或许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他自己独特的长处;学校不要用一个模式去管理各个专业,专业建设才会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教育管理部门不要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考核各个高校,每个高校才会扬长避短,找到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准确定位。总之,教育行政们部门的管理与考核是必要的,但是管的过多管得太死,片面的强调教学标准化考核,就会犯管理主义的错误,势必会制约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手段
(一)明确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为人才培养目标
翻看我们各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你会发现,培养目标大多是培养具备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等能力,能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看似全面和高、大、上的目标,其实存在诸多问题。诸如,目标太多就等于没有目标,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就会失去重点。根据目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应当明确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为人才培养目标,至于理论研究能力,我想在本科阶段,这种培养目标多少有点理想化了。本科阶段剔除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后的专业课时数已剩不多,这点时间能掌握一些专业设计技能都显不够,还谈什么理论研究,至少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才有可能搞些理论研究。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的需求很大,我们理当以市场的需求为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宗旨
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能力结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意志等,其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谈教育时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劳厄的谈话绝不是否定知识,而是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大量的事实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往往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设计课程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天马行空的想创意点子,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面不够宽等局限性,往往很多创意是不着边际、荒诞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而是一味的否定和打击,将严重的挫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大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有创新的灵感,有敏捷的创意思维,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合理的加以引导和激励,他们创新能力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三)通过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来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提的最多的词。然而教学怎么改革?怎么创新?大多还停在说的阶段,鲜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然后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往往是教师演主角,学生演配角,而且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这不符合当代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特点。“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师“教”的再好,如果没能促使学生提高“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的效果,那么改革的价值何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通过教学比武等多种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多种考核,遗憾的是,这些考核重点大多集中在“教”的形式上,忽略了对学生“学”的实际效果的考核。所以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好知识技能来设计和改革教学方法。离开了“学”,单独的变着花样的创新改革教学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
(四)通过设计项目实践来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沃土,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应用性很强的,很多课程名称本身就是一个设计项目类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是把教材分析的再透彻,理论知识讲的再精彩,对学生的帮助可能都不大。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专业特色,要把课堂理论教学当基础,重点放在项目实战能力教学上,积极与市场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基础水平和特色,引导学生完成设计项目,积极的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对接市场,尝试让学生与客户进行沟通,完善设计作品直到交付使用。任何创新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创新的成果,因此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越是让学生参与设计项目实践,就越能积累学生的创新经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深刻的影响到了整个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尽管目前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变革的迫切性。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引进先进的教学体系,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市场需求的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为中国设计与创意产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04)
[2] 邱红革.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大众文艺,2011(11)
[3] 金真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文喜华,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