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值得当代带兵人学习借鉴。
一、铁的纪律不能为感情所左右
诸葛亮严惩马谡时,痛哭流涕,非常不舍,眼泪中夹杂着许多个人感情。一是马谡饱读兵书、精通战法,诸葛亮非常喜爱,望子成龙般对其寄予厚望,杀马谡如杀爱子。二是两人私交甚厚,经常卧膝长谈通宵达旦,彼此视为知己,杀马谡如杀知己。三是诸葛亮与马氏兄弟关系很好,马良临死将马谡托于孔明,杀马谡如杀兄弟。面对如此深厚感情,又有参军蒋琬“天下未定,不宜戮智谋之臣”极力劝说,诸葛亮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免去马谡的死罪,但他没有将个人感情凌驾于纪律原则之上,而是流着眼泪将马谡正法。诸葛亮并非无情无义,也非找不到开脱的理由,只是在个人感情与纪律发生冲突时,他没有被感情所左右。俗话说:“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贫贱之分,执行起来必须有铁的原则,丁就是丁卯就是卯,容不得半点私人感情。尤其在军队这个武装集团,领导干部执纪时更应该坚持原则,自觉抵制感情因素干扰,摒弃亲疏之分,对违规违纪者严肃查处,让其见血掉肉。如若徇情枉法、赏罚不明,对违纪者不能绳之以法,甚至包庇袒护,势必造成官兵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即便有百万大军,终究将兵败山倒。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擁有百万大军,但蒋介石带兵治军却不能一视同仁、赏罚分明,处处袒护包庇亲信、排除异己,以至于最后形成“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被动局面。
二、用人不能失察,看人要看本质
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但认真分析发现,诸葛亮选人用人也欠妥当。一是马谡虽信心十足,但骄傲轻敌。中军帐内,诸葛亮问诸将“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之后,诸葛亮虽再三强调街亭的重要性及对手的老谋深算,马谡仍以“自幼熟读兵书”、“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坚持领兵出征,并将全家性命压上以表决心。古人云,“骄兵必败”。马谡如此轻敌,诸葛亮怎么没看出来?而且,竟命其带兵据守街亭要地。诸葛亮不能透过马谡积极请战、信心十足的表象看出其骄傲轻敌、好大喜功的本质,其为用人失察之一。二是马谡虽熟读兵书,但带兵经验不足。书中记载,马谡投靠刘备阵营后,从未亲自带兵指挥过战斗,只是在幕后给诸葛亮出谋划策,仅限于纸上谈兵、书中论剑,实际操作能力很弱。客观讲,马谡是难得的谋士,但带兵打仗、攻城略地不是他的强项。诸葛亮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其为失察之二。三是刘备临终时特别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宜深察之。然而,诸葛亮没有牢记先帝遗嘱,并且在关键时候将其放到要害位置,以至于街亭失守,压垮了北伐大计。诸葛亮不能谨遵遗命、严把用人关口,其为失察之三。从诸葛亮错选马谡的沉痛教训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领导干部用人不能失察,看人要看本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掌握着人事任免的大权,其挑选人员的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是否对称,是对领导能力的考验,也将直接影响到单位建设长远发展。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时要深思熟虑,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挑选更要慎之又慎,去除表面现象,看透行为的本质,坚持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的原则,避免诸葛亮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三、领导干部错了要敢于公开承认
话说马谡伏法后,诸葛亮并未就此打住,而是亲自撰写奏章表示对街亭失守负全责,并奏请自贬丞相之职,降级三等。街亭失守,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领导责任,他不推、不躲,大胆承认用人不当及遗忘先帝遗嘱的错误,自愿接受降级处罚,让三军将士折服,令后人敬佩。和诸葛亮同一时期的曹操,也有类似的经历。曹操征讨张秀发兵宛城时,立下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曹操的马在行军途中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为严明军纪,他拔起宝剑直取项上人头,虽被侍从劝下,仍斩断头发以严军纪。自此,三军震憾,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两位古人的故事教育我们:纪律面前应人人平等,领导者不应有例外,带头守纪要有铁的作风。领导干部是纪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具体落实者,其身先士卒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带头遵规守纪,犯了错误主动承认,自愿接受纪律处罚,纪律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就强;如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是违纪后遮遮掩掩、推卸责任,可能会暂时侥幸躲过惩罚,但将埋下更大的隐患,危害个人和单位建设。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领导,要有高度自觉的纪律观念,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坚持严下先严上、严人先严己,用铁的纪律、铁的原则、铁的作风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71620部队)
一、铁的纪律不能为感情所左右
诸葛亮严惩马谡时,痛哭流涕,非常不舍,眼泪中夹杂着许多个人感情。一是马谡饱读兵书、精通战法,诸葛亮非常喜爱,望子成龙般对其寄予厚望,杀马谡如杀爱子。二是两人私交甚厚,经常卧膝长谈通宵达旦,彼此视为知己,杀马谡如杀知己。三是诸葛亮与马氏兄弟关系很好,马良临死将马谡托于孔明,杀马谡如杀兄弟。面对如此深厚感情,又有参军蒋琬“天下未定,不宜戮智谋之臣”极力劝说,诸葛亮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免去马谡的死罪,但他没有将个人感情凌驾于纪律原则之上,而是流着眼泪将马谡正法。诸葛亮并非无情无义,也非找不到开脱的理由,只是在个人感情与纪律发生冲突时,他没有被感情所左右。俗话说:“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贫贱之分,执行起来必须有铁的原则,丁就是丁卯就是卯,容不得半点私人感情。尤其在军队这个武装集团,领导干部执纪时更应该坚持原则,自觉抵制感情因素干扰,摒弃亲疏之分,对违规违纪者严肃查处,让其见血掉肉。如若徇情枉法、赏罚不明,对违纪者不能绳之以法,甚至包庇袒护,势必造成官兵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即便有百万大军,终究将兵败山倒。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擁有百万大军,但蒋介石带兵治军却不能一视同仁、赏罚分明,处处袒护包庇亲信、排除异己,以至于最后形成“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被动局面。
二、用人不能失察,看人要看本质
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但认真分析发现,诸葛亮选人用人也欠妥当。一是马谡虽信心十足,但骄傲轻敌。中军帐内,诸葛亮问诸将“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之后,诸葛亮虽再三强调街亭的重要性及对手的老谋深算,马谡仍以“自幼熟读兵书”、“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坚持领兵出征,并将全家性命压上以表决心。古人云,“骄兵必败”。马谡如此轻敌,诸葛亮怎么没看出来?而且,竟命其带兵据守街亭要地。诸葛亮不能透过马谡积极请战、信心十足的表象看出其骄傲轻敌、好大喜功的本质,其为用人失察之一。二是马谡虽熟读兵书,但带兵经验不足。书中记载,马谡投靠刘备阵营后,从未亲自带兵指挥过战斗,只是在幕后给诸葛亮出谋划策,仅限于纸上谈兵、书中论剑,实际操作能力很弱。客观讲,马谡是难得的谋士,但带兵打仗、攻城略地不是他的强项。诸葛亮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其为失察之二。三是刘备临终时特别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宜深察之。然而,诸葛亮没有牢记先帝遗嘱,并且在关键时候将其放到要害位置,以至于街亭失守,压垮了北伐大计。诸葛亮不能谨遵遗命、严把用人关口,其为失察之三。从诸葛亮错选马谡的沉痛教训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领导干部用人不能失察,看人要看本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掌握着人事任免的大权,其挑选人员的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是否对称,是对领导能力的考验,也将直接影响到单位建设长远发展。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时要深思熟虑,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挑选更要慎之又慎,去除表面现象,看透行为的本质,坚持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的原则,避免诸葛亮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三、领导干部错了要敢于公开承认
话说马谡伏法后,诸葛亮并未就此打住,而是亲自撰写奏章表示对街亭失守负全责,并奏请自贬丞相之职,降级三等。街亭失守,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领导责任,他不推、不躲,大胆承认用人不当及遗忘先帝遗嘱的错误,自愿接受降级处罚,让三军将士折服,令后人敬佩。和诸葛亮同一时期的曹操,也有类似的经历。曹操征讨张秀发兵宛城时,立下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曹操的马在行军途中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为严明军纪,他拔起宝剑直取项上人头,虽被侍从劝下,仍斩断头发以严军纪。自此,三军震憾,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两位古人的故事教育我们:纪律面前应人人平等,领导者不应有例外,带头守纪要有铁的作风。领导干部是纪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具体落实者,其身先士卒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带头遵规守纪,犯了错误主动承认,自愿接受纪律处罚,纪律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就强;如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是违纪后遮遮掩掩、推卸责任,可能会暂时侥幸躲过惩罚,但将埋下更大的隐患,危害个人和单位建设。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领导,要有高度自觉的纪律观念,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坚持严下先严上、严人先严己,用铁的纪律、铁的原则、铁的作风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71620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