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一些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操纵公司的盈余、篡改财务报表等手段来实现IPO.但是这些公司因为在IPO审计中存在不实情况,所以往往会在上市后不久迅速“变脸”,成为IPO造假的典型,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打击股民投资的热情,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控制。
关键词:审计风险;IPO审计;风险控制
一、背景
近年来,与IPO相关的造假案例层出不穷,证监会查处了一批典型的IPO造假企业,如立立电子、胜景山河、天能科技、新大地、万福生科等等。与此同时带来的与IPO审计有关的诉讼案件呈井喷式的增长,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牵涉其中,大大影响了其自身的形象,进而也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知,如何降低IPO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方法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但审计风险也是可控的,根据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的检查风险是可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可以通过实施更多实质性程序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而IPO审计风险特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审计人员在进行IPO审计时受审计主客体和环境等影响而没有出具正确的审计意见,一些本不合规的拟上市公司通过了审计而上市交易,使得股民受损审计人员承担审计失败责任的一种风险。
三、IPO过程中审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鉴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IPO注册制经过9次暂停8次重启,其中的审计风险情况不容乐观。IPO审计过程十分复杂,其中涉及多方的参与,如会计事务所、拟上市企业、律师事务所等,显然,作为审计主体的会计事务所承担的工作量最多、责任最大。其次,IPO审计需要审计三年的财务状况,时间跨度大,有些审计证据变得难以搜寻,而且拟上市企业为了实现IPO,成功上市融资,往往会不择手段的粉饰财务报表,使得IPO审计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IPO审计风险的成因分为两部分: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
内部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存在恶性竞争。我国会计事务所的数量发展迅速,但审计市场却没有相应扩大,“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了会计事务所之间为了争揽业务,不负责任的降低收费标准、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缩短必要的审计时间,形成了会计事务所行业的恶性竞争。
第二,会计事务所独立性较差。会计事务所的业务模式是与有审计需求的客户进行接洽,争取客户的认同,然后承接客户的审计业务,完成审计过程,出具审计报告。显然,这种业务模式过多地依赖与审计客户之间的经济关系,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第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低和执业能力存在不足。在我国IPO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较大的诱惑,在审计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丧失道德底线,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外部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IPO市场制度不健全。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处理IPO造假事件时强调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比较忽视民事责任。IPO企业即使造假被查处,其面临的罚金也不会很大,处罚力度有限,机会收益远远大于机会成本,不能对拟上市企业形成威慑作用。第三,证监会监管力度不够。
四、IPO过程中审计风险控制的建议及对策
IPO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审计风险,因而需要对其审计风险进行控制,以达到上市目的。
从审计主体角度来看,第一,强化会计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第二,完善会计事务所的组织体制。第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从审计外部环境角度来看,第一,理顺委托关系。在我国行业制度发展下不合理的审计委托的定位受到威胁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控制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要做到由证监会设立外部审计委员会进行委托或是由保险公司统一委托,这样做权责分明,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第二,完善相关法规。第三,加强监管环境的建设。合理定位注册会计师协会角色,作为一个自律组织有责任同证监会一起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协调政府部门监管,避免多头监管。第四,强化证监会以及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完善外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贺伟琦,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和防范[J].商业会计,2014,(19):35-38.
[2]李雅楠,舞弊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控制研究一一基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敏感度[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01):63 -66.
[3]范瑾,論会计师事务所IPO审计的风险控制[J].经贸实践.2017,(22):267.
关键词:审计风险;IPO审计;风险控制
一、背景
近年来,与IPO相关的造假案例层出不穷,证监会查处了一批典型的IPO造假企业,如立立电子、胜景山河、天能科技、新大地、万福生科等等。与此同时带来的与IPO审计有关的诉讼案件呈井喷式的增长,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牵涉其中,大大影响了其自身的形象,进而也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知,如何降低IPO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方法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但审计风险也是可控的,根据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的检查风险是可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可以通过实施更多实质性程序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而IPO审计风险特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审计人员在进行IPO审计时受审计主客体和环境等影响而没有出具正确的审计意见,一些本不合规的拟上市公司通过了审计而上市交易,使得股民受损审计人员承担审计失败责任的一种风险。
三、IPO过程中审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鉴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IPO注册制经过9次暂停8次重启,其中的审计风险情况不容乐观。IPO审计过程十分复杂,其中涉及多方的参与,如会计事务所、拟上市企业、律师事务所等,显然,作为审计主体的会计事务所承担的工作量最多、责任最大。其次,IPO审计需要审计三年的财务状况,时间跨度大,有些审计证据变得难以搜寻,而且拟上市企业为了实现IPO,成功上市融资,往往会不择手段的粉饰财务报表,使得IPO审计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IPO审计风险的成因分为两部分: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
内部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存在恶性竞争。我国会计事务所的数量发展迅速,但审计市场却没有相应扩大,“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了会计事务所之间为了争揽业务,不负责任的降低收费标准、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缩短必要的审计时间,形成了会计事务所行业的恶性竞争。
第二,会计事务所独立性较差。会计事务所的业务模式是与有审计需求的客户进行接洽,争取客户的认同,然后承接客户的审计业务,完成审计过程,出具审计报告。显然,这种业务模式过多地依赖与审计客户之间的经济关系,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第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低和执业能力存在不足。在我国IPO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较大的诱惑,在审计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丧失道德底线,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外部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IPO市场制度不健全。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处理IPO造假事件时强调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比较忽视民事责任。IPO企业即使造假被查处,其面临的罚金也不会很大,处罚力度有限,机会收益远远大于机会成本,不能对拟上市企业形成威慑作用。第三,证监会监管力度不够。
四、IPO过程中审计风险控制的建议及对策
IPO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审计风险,因而需要对其审计风险进行控制,以达到上市目的。
从审计主体角度来看,第一,强化会计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第二,完善会计事务所的组织体制。第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从审计外部环境角度来看,第一,理顺委托关系。在我国行业制度发展下不合理的审计委托的定位受到威胁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控制IPO过程中的审计风险,要做到由证监会设立外部审计委员会进行委托或是由保险公司统一委托,这样做权责分明,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第二,完善相关法规。第三,加强监管环境的建设。合理定位注册会计师协会角色,作为一个自律组织有责任同证监会一起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协调政府部门监管,避免多头监管。第四,强化证监会以及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完善外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贺伟琦,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和防范[J].商业会计,2014,(19):35-38.
[2]李雅楠,舞弊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控制研究一一基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敏感度[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01):63 -66.
[3]范瑾,論会计师事务所IPO审计的风险控制[J].经贸实践.2017,(2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