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侯外庐,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1903年2月6日生于平遙县西王智村,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学家、著名学者。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过哈尔滨大学、北平大学、香港达德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等职。1950年3月1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命令,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履任以后,面对西北大学百废待兴的状况,侯外庐先生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踏踏实实的改革,建立起“新三风”,即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他在西大治校的先进经验不仅大大推动了西大的跨越式发展,对当前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
侯外庐是我国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卓越奠基人。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和非凡的见识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工作者,中国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除此之外,侯外庐在学术研究中,非常注意团体的力量,他有效地将独立研究和集体智慧结合在一起,坚守着对真理 “韧的追求”,保持着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理论活力。他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建树和不肯曲学阿世的崇高人格,赢得了学者们的拳拳服膺和衷心敬仰。
在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侯外庐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果断提出了“求实创新”的校训,并大力发展工科,亲手建立起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西大师生的尊重和敬仰,在西北大学享有极高的威望,口碑极好。
后来,侯外庐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西北大学。离校后他一直惦记着西北大学的发展和学校的师生,尤其是在晚年一直想回校看看,最后却遗憾地未能如愿。去世后,他的一半骨灰埋在八宝山烈士公墓,另一半骨灰则长眠于西北大学的校园里。如今,西北大学的校园里依然伫立着侯外庐的铜像,镌刻着西北大学师生们对老校长的深切怀念。
倡导“新三风”教育理念
初到西北大学任校长之时,面对当时学校的情况,侯外庐果断提出要积极“建设人民的新西大”的理念,指出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坚决地改造,逐步地实现”,并提出要建立“新三风”,即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要实现依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树立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新校风;依靠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纪律的教学制度,创造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工作的新学风;依靠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培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研究风的建设和发展。
在“新三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西北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曾在北京高等院校人员大会上说:“赴各地视察所得结果,以西北大学情形为最好,进步最快,一切生气勃勃,有条有理”,并号召各院校“向西北大学看齐”。这充分体现出侯外庐西大治校的卓越成效,也彰显了“新三风”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政策
侯外庐主持西大校政工作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党的领导,主张要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校的教育发展。他注重加强与学校党组织的沟通,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和实施都得到了学校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他提出,在西大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注意搞好党群关系、团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同学关系、教授与职员关系、学校与教育部关系,要认识到每种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都很关键。尤其是搞好师生关系,更是执行新教学制度的关键。学生是教师教育和培养的对象,也是全校教职工服务的对象,不仅要让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和学校也要充分了解和重视学生的要求。
为此,他经常深入课堂和食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他要求教师要任劳任怨地教育和培养学生,把教学的立场确定为“为人民教学”,而学生要以“为人民学习”为己任,尊敬师长,虚心学习。
他强调大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要切实保证学校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保障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建设,因此,他提出了“三三制”的教学制度,即学习8小时、睡眠8小时、娱乐及其他集体活动8小时。这是一种含有讲课、自学和辅导三个因素的教学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在改革教学制度的同时,侯外庐还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特别为课堂讨论提出了“四有”(有准备、有发言、有争论、有总结)和“四定”(定时、定地、定题、定教师参加)等办法,这些方法的实施有效改革了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创设了活跃的学习氛围,实现了西大教学的创新发展。
广纳贤才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西北大学的领导者,侯外庐坚信“师资是学校的根本”,十分尊重学校的专家和教授,要求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要积极有效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这种教育教学氛围中,即使当时的生活困难、教学设备落后,但教授们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少有人要求离开学校。
他也是一个非常爱才惜才的长者,在人才的选定和聘用中不拘一格,竭尽全力在国内外延请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形成了西北大学强大的师资阵容。文科有经学家张西堂教授,古典文学教授傅庚生,现代文学教授郑伯奇,中国古代史教授陈登原,少数民族史教授马长寿,历史地理学教授史念海,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授马师儒,经济学教授邢润雨。理科有原子核物理学教授田渠,热化学教授冯师颜,地理学教授傅角今,地质学系教授张伯声,古生物学教授霍世诚等。他们为西北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侯外庐在学习上也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学校各科都有名家授课。所以有的理科学生到文科听课,有的文科学生到理科听课,文理交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刘昌明、侯洵、张国伟、张殿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任益民,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国际科技成果中创立“侯氏变换”的侯伯宇和创立“王氏定理”的王戍堂,以及考古学家巩启明、韩伟,历史哲学开拓者佘树声等,都是上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培养的学生。
侯外庐还具有极强的预见性,他审时度势,预见到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石油人才,为此,他于1952年在西大首次创办了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如今这些人才奋斗在国家各地的石油开采基地,成为我国石油战线的骨干力量,西北大学也因此被誉为“中化石油英才的摇篮”。侯外庐对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重挖掘青年教师潜力
侯外庐在担任校长期间,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磨炼年轻人治学的精神和意志,给年轻人科研任务,压担子。他要求青年教师要改革教学思路,提出“讲课切忌呆板,要讲得生动些,使学生容易接受”。他认为年轻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于是在工作中积极帮助和耐心引导年轻人,鼓励他们认真钻研,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他创设了“层层加码法”和“下水游泳法”,督促青年教师独立工作,激发其工作潜力。
他提出,在工作中要善于“加码”压担子。如果年轻教师能肩负50斤,就立即加码到60斤;如果能挑起60斤的担子,就立即加码到70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年轻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前进。
与此同时,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下水游泳法”,即要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提升学术水平,而青年教师要在学术研究上明确正确的研究方向,把握好研究对象的生长点。对于学生,他也呕心沥血,给予最大的关怀和帮助。他曾在给中文系学生佘树声论述《阿Q正传》的万字长文的回复中,从方法到理论以至具体内容,细致入微地写下了两千多字的指导意见。
百年风雨神州路,永记前驱播火功。侯外庐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一生,而他在西北大学校长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后人永远铭记。他在学术领域的建树和对西大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至今仍为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等职。1950年3月1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命令,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履任以后,面对西北大学百废待兴的状况,侯外庐先生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踏踏实实的改革,建立起“新三风”,即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他在西大治校的先进经验不仅大大推动了西大的跨越式发展,对当前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
侯外庐是我国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卓越奠基人。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和非凡的见识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工作者,中国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除此之外,侯外庐在学术研究中,非常注意团体的力量,他有效地将独立研究和集体智慧结合在一起,坚守着对真理 “韧的追求”,保持着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理论活力。他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建树和不肯曲学阿世的崇高人格,赢得了学者们的拳拳服膺和衷心敬仰。
在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侯外庐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果断提出了“求实创新”的校训,并大力发展工科,亲手建立起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西大师生的尊重和敬仰,在西北大学享有极高的威望,口碑极好。
后来,侯外庐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西北大学。离校后他一直惦记着西北大学的发展和学校的师生,尤其是在晚年一直想回校看看,最后却遗憾地未能如愿。去世后,他的一半骨灰埋在八宝山烈士公墓,另一半骨灰则长眠于西北大学的校园里。如今,西北大学的校园里依然伫立着侯外庐的铜像,镌刻着西北大学师生们对老校长的深切怀念。
倡导“新三风”教育理念
初到西北大学任校长之时,面对当时学校的情况,侯外庐果断提出要积极“建设人民的新西大”的理念,指出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坚决地改造,逐步地实现”,并提出要建立“新三风”,即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要实现依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树立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新校风;依靠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纪律的教学制度,创造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工作的新学风;依靠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培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研究风的建设和发展。
在“新三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西北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曾在北京高等院校人员大会上说:“赴各地视察所得结果,以西北大学情形为最好,进步最快,一切生气勃勃,有条有理”,并号召各院校“向西北大学看齐”。这充分体现出侯外庐西大治校的卓越成效,也彰显了“新三风”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政策
侯外庐主持西大校政工作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党的领导,主张要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校的教育发展。他注重加强与学校党组织的沟通,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和实施都得到了学校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他提出,在西大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注意搞好党群关系、团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同学关系、教授与职员关系、学校与教育部关系,要认识到每种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都很关键。尤其是搞好师生关系,更是执行新教学制度的关键。学生是教师教育和培养的对象,也是全校教职工服务的对象,不仅要让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和学校也要充分了解和重视学生的要求。
为此,他经常深入课堂和食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他要求教师要任劳任怨地教育和培养学生,把教学的立场确定为“为人民教学”,而学生要以“为人民学习”为己任,尊敬师长,虚心学习。
他强调大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要切实保证学校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保障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建设,因此,他提出了“三三制”的教学制度,即学习8小时、睡眠8小时、娱乐及其他集体活动8小时。这是一种含有讲课、自学和辅导三个因素的教学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在改革教学制度的同时,侯外庐还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特别为课堂讨论提出了“四有”(有准备、有发言、有争论、有总结)和“四定”(定时、定地、定题、定教师参加)等办法,这些方法的实施有效改革了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创设了活跃的学习氛围,实现了西大教学的创新发展。
广纳贤才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西北大学的领导者,侯外庐坚信“师资是学校的根本”,十分尊重学校的专家和教授,要求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要积极有效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这种教育教学氛围中,即使当时的生活困难、教学设备落后,但教授们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少有人要求离开学校。
他也是一个非常爱才惜才的长者,在人才的选定和聘用中不拘一格,竭尽全力在国内外延请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形成了西北大学强大的师资阵容。文科有经学家张西堂教授,古典文学教授傅庚生,现代文学教授郑伯奇,中国古代史教授陈登原,少数民族史教授马长寿,历史地理学教授史念海,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授马师儒,经济学教授邢润雨。理科有原子核物理学教授田渠,热化学教授冯师颜,地理学教授傅角今,地质学系教授张伯声,古生物学教授霍世诚等。他们为西北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侯外庐在学习上也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学校各科都有名家授课。所以有的理科学生到文科听课,有的文科学生到理科听课,文理交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刘昌明、侯洵、张国伟、张殿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任益民,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国际科技成果中创立“侯氏变换”的侯伯宇和创立“王氏定理”的王戍堂,以及考古学家巩启明、韩伟,历史哲学开拓者佘树声等,都是上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培养的学生。
侯外庐还具有极强的预见性,他审时度势,预见到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石油人才,为此,他于1952年在西大首次创办了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如今这些人才奋斗在国家各地的石油开采基地,成为我国石油战线的骨干力量,西北大学也因此被誉为“中化石油英才的摇篮”。侯外庐对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重挖掘青年教师潜力
侯外庐在担任校长期间,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磨炼年轻人治学的精神和意志,给年轻人科研任务,压担子。他要求青年教师要改革教学思路,提出“讲课切忌呆板,要讲得生动些,使学生容易接受”。他认为年轻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于是在工作中积极帮助和耐心引导年轻人,鼓励他们认真钻研,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他创设了“层层加码法”和“下水游泳法”,督促青年教师独立工作,激发其工作潜力。
他提出,在工作中要善于“加码”压担子。如果年轻教师能肩负50斤,就立即加码到60斤;如果能挑起60斤的担子,就立即加码到70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年轻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前进。
与此同时,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下水游泳法”,即要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提升学术水平,而青年教师要在学术研究上明确正确的研究方向,把握好研究对象的生长点。对于学生,他也呕心沥血,给予最大的关怀和帮助。他曾在给中文系学生佘树声论述《阿Q正传》的万字长文的回复中,从方法到理论以至具体内容,细致入微地写下了两千多字的指导意见。
百年风雨神州路,永记前驱播火功。侯外庐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一生,而他在西北大学校长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后人永远铭记。他在学术领域的建树和对西大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至今仍为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