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来水供水系统各个环节中管网水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不可少。但是在水厂实际运行中,受管理观念、管理职责、管理方法、管理要求、管理投入等因素影响,管网水质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本文对上述因素加以辨析,认为管网水质管理也是整个供水系统中关键的一环。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管网 水质管理 误区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091-01
中图分类号:TU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000-01
在自来水厂运行生产管理中,受水源地水质状况和水处理工艺等因素制约,自来水公司普遍把水质管理的重心放在改善水源地水质、改进水处理工艺方面,往往在水源地建设和水厂工艺改造方面的投入占了水厂投入的比例更大,却忽视了管网水质管理的重要性。即使在水源地原水水质优良、水厂处理工艺先进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供水管网将合格的生活饮用水输送到用户龙头,还是无法实现优质安全供水的目标,导致功亏一篑。
给水管网属于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供水管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全运行,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重要保障。我国城市建设起步晚,在管道规划、建设方面标准不统一,施工水平参差不齐,管网产权复杂,管网状况千差万别。加上管网属地下工程,很难直观直接检查或维护,且受影响因素多,因此,在管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良好的输配水质量,整个供水系统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最终实现让用户喝上真正优质的自来水的目标。
从管理角度而言,改变管理观念、理清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要求、增加管理投入是改进管网管理的重要方面。
误区一:管网水质管理不是重点
恰恰相反,管网水质管理不仅是自来水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管网状况的好坏,也是直接决定用户水龙头水质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水在通过复杂庞大的管网系统输送到用户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到管网的二次污染,使水质达不到国家标准,甚至严重恶化,危及人民身体健康[1]。即使出厂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没有一个可靠良好的管网输配系统,也无法实现优质供水,反而会导致二次污染,在最后环节导致功败垂成。
因此,从水质全过程管理的角度来说,重新认识管网水质管理的重要性极有必要。
误区二:管网水质管理是检验中心的责任
水质检验部门是饮用水质量检验控制部门,承担出厂水、管网水的检验和分析责任。但是,限于水质检验部门的职能范围,对管网布局、管道长度、管网材质、管道漏失、水量、水压、流速等信息了解并不清晰,因此,也很难全面做好水质管理工作。
出廠水到用户要经过管网输送、增压和二次供水等设施,出厂水浊度、余氯、微生物指标和一些感官指标会发生变化,自来水出厂后水厂对这些指标无法控制,因而管线管理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控制这些指标。用户对自来水水质的投诉由管线管理部门负责,管线管理部门要制定计划对影响水质的管网进行改造,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要配备检测设备,如浊度仪、余氯仪、管理水质需要水厂水质管理人员、公司水质管理部、管线管理部门水质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全过程水质管理[2]。
误区三:管网水质管理只能被动管理
管网水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被动管理,消极等待,只有在用户投诉水质异常(水黄、异味、有杂质等)时才采取补救措施。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使水质管理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管网水质管理部门总是充当“灭火队员”的角色,使得管网水质管理水平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使管网水质管理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在认识到管网水质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并明确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就应充分考虑管网水质管理的实施方案。例如制定明确的管网水质监测计划,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制定管网水力模型和水质模型,配备在线的余氯、浊度、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实现管网水质动态实时管理。管线管理部门要制定排管冲洗消毒操作规程、阀门开启操作规程、“三定冲洗”制度(定地点、定周期、定水质要求)等[2]。用户对自来水水质的投诉由管线管理部门负责,做到以点及面,统筹解决整个相关供水区域的水质问题,避免重复投诉。管线管理部门要制定管网改造计划,对影响水质的管道逐步改造。
因此,管网水质管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重在预防”,而不是“重在改正”。
误区四:管网水质管理要求不需要太高
管网管理部门存在设备、人员条件差,难以实现现代供水管理体系的要求。而且通常管网管理部门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管道抢修方面,对建立有效的管网水质监控体系力不从心,即使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也很难做到有效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因此,管网管理部门潜意识里就会降低对管网水质管理的要求,存在“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
实现对管网水质的工况预测,管网水质动态模型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管网水质的模拟,而且可以对未来的水质进行预测,以避免水质事故的发生。为改善管网水质提供决策依据,可以对水厂工艺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消毒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管网的优化运行和改扩建提供科学建议[3-5]。
这不仅需要领导决策层重视,更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管网人员的培训,配备相关硬件设施,逐步建立满足管网水质管理所必须的信息管理系统。
误区五:管网水质管理不需要过多投入
供水管网的建设费用通常占供水系统建设费用的50%~70%,而对管网水质管理方面的投入则只占很少一部分。多数情况下,认为管网水质管理只是选择数个管网取样点,定期取样检测即可。对管网取样点检测数据缺乏科学分析,对数据的利用仅局限于水质检测,没有对管网状况和区域范围内的水质状况做出深入评价。定期的管网水取样监测频率低,对某些突发的水质污染不能及时监测,往往失去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实时、动态的监控系统,安装必要的在线浊度、余氯监测仪器,通过网络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有效监控。而这些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维护以及数据传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都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否则,很难提高管网水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结束语
随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推行,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水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原水、水厂、管网每个环节都应足够重视,管网水质管理作为当前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活应用水水质提高的瓶颈。只有做好了管网水质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用户龙头水质,也为将来实现管道直饮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领,赵洪宾,何文杰等.城市给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6):102-105.
[2]陈国光,孟明群,钱静汝.加强水质管理保障供水水质[J].给水排水,2011,37(10):45-48.
[3]傅金祥,赵玉华.配水管网产生二次污染的数学模拟[J].中国给水排水,2001,(7):10-13.
[4]李欣.配水管网水质变化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2):72-76.
[5]周建华,赵洪滨,薛罡.配水管网中与有机物反应的余氯衰减动力模型[J],环境科学,2003,24(3):45-49.
作者简介
严国(1970-),男,工程师,从事水厂技术及运营管理、水质检测、水处理工艺优化等工作。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管网 水质管理 误区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091-01
中图分类号:TU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000-01
在自来水厂运行生产管理中,受水源地水质状况和水处理工艺等因素制约,自来水公司普遍把水质管理的重心放在改善水源地水质、改进水处理工艺方面,往往在水源地建设和水厂工艺改造方面的投入占了水厂投入的比例更大,却忽视了管网水质管理的重要性。即使在水源地原水水质优良、水厂处理工艺先进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供水管网将合格的生活饮用水输送到用户龙头,还是无法实现优质安全供水的目标,导致功亏一篑。
给水管网属于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供水管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全运行,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重要保障。我国城市建设起步晚,在管道规划、建设方面标准不统一,施工水平参差不齐,管网产权复杂,管网状况千差万别。加上管网属地下工程,很难直观直接检查或维护,且受影响因素多,因此,在管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良好的输配水质量,整个供水系统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最终实现让用户喝上真正优质的自来水的目标。
从管理角度而言,改变管理观念、理清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要求、增加管理投入是改进管网管理的重要方面。
误区一:管网水质管理不是重点
恰恰相反,管网水质管理不仅是自来水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管网状况的好坏,也是直接决定用户水龙头水质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水在通过复杂庞大的管网系统输送到用户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到管网的二次污染,使水质达不到国家标准,甚至严重恶化,危及人民身体健康[1]。即使出厂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没有一个可靠良好的管网输配系统,也无法实现优质供水,反而会导致二次污染,在最后环节导致功败垂成。
因此,从水质全过程管理的角度来说,重新认识管网水质管理的重要性极有必要。
误区二:管网水质管理是检验中心的责任
水质检验部门是饮用水质量检验控制部门,承担出厂水、管网水的检验和分析责任。但是,限于水质检验部门的职能范围,对管网布局、管道长度、管网材质、管道漏失、水量、水压、流速等信息了解并不清晰,因此,也很难全面做好水质管理工作。
出廠水到用户要经过管网输送、增压和二次供水等设施,出厂水浊度、余氯、微生物指标和一些感官指标会发生变化,自来水出厂后水厂对这些指标无法控制,因而管线管理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控制这些指标。用户对自来水水质的投诉由管线管理部门负责,管线管理部门要制定计划对影响水质的管网进行改造,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要配备检测设备,如浊度仪、余氯仪、管理水质需要水厂水质管理人员、公司水质管理部、管线管理部门水质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全过程水质管理[2]。
误区三:管网水质管理只能被动管理
管网水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被动管理,消极等待,只有在用户投诉水质异常(水黄、异味、有杂质等)时才采取补救措施。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使水质管理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管网水质管理部门总是充当“灭火队员”的角色,使得管网水质管理水平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使管网水质管理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在认识到管网水质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并明确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就应充分考虑管网水质管理的实施方案。例如制定明确的管网水质监测计划,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制定管网水力模型和水质模型,配备在线的余氯、浊度、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实现管网水质动态实时管理。管线管理部门要制定排管冲洗消毒操作规程、阀门开启操作规程、“三定冲洗”制度(定地点、定周期、定水质要求)等[2]。用户对自来水水质的投诉由管线管理部门负责,做到以点及面,统筹解决整个相关供水区域的水质问题,避免重复投诉。管线管理部门要制定管网改造计划,对影响水质的管道逐步改造。
因此,管网水质管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重在预防”,而不是“重在改正”。
误区四:管网水质管理要求不需要太高
管网管理部门存在设备、人员条件差,难以实现现代供水管理体系的要求。而且通常管网管理部门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管道抢修方面,对建立有效的管网水质监控体系力不从心,即使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也很难做到有效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因此,管网管理部门潜意识里就会降低对管网水质管理的要求,存在“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
实现对管网水质的工况预测,管网水质动态模型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管网水质的模拟,而且可以对未来的水质进行预测,以避免水质事故的发生。为改善管网水质提供决策依据,可以对水厂工艺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消毒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管网的优化运行和改扩建提供科学建议[3-5]。
这不仅需要领导决策层重视,更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管网人员的培训,配备相关硬件设施,逐步建立满足管网水质管理所必须的信息管理系统。
误区五:管网水质管理不需要过多投入
供水管网的建设费用通常占供水系统建设费用的50%~70%,而对管网水质管理方面的投入则只占很少一部分。多数情况下,认为管网水质管理只是选择数个管网取样点,定期取样检测即可。对管网取样点检测数据缺乏科学分析,对数据的利用仅局限于水质检测,没有对管网状况和区域范围内的水质状况做出深入评价。定期的管网水取样监测频率低,对某些突发的水质污染不能及时监测,往往失去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实时、动态的监控系统,安装必要的在线浊度、余氯监测仪器,通过网络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有效监控。而这些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维护以及数据传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都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否则,很难提高管网水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结束语
随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推行,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水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原水、水厂、管网每个环节都应足够重视,管网水质管理作为当前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活应用水水质提高的瓶颈。只有做好了管网水质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用户龙头水质,也为将来实现管道直饮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领,赵洪宾,何文杰等.城市给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6):102-105.
[2]陈国光,孟明群,钱静汝.加强水质管理保障供水水质[J].给水排水,2011,37(10):45-48.
[3]傅金祥,赵玉华.配水管网产生二次污染的数学模拟[J].中国给水排水,2001,(7):10-13.
[4]李欣.配水管网水质变化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2):72-76.
[5]周建华,赵洪滨,薛罡.配水管网中与有机物反应的余氯衰减动力模型[J],环境科学,2003,24(3):45-49.
作者简介
严国(1970-),男,工程师,从事水厂技术及运营管理、水质检测、水处理工艺优化等工作。